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55节


1.腰痛症状的鉴别

(1)腰痛以两侧为主,按之则舒,劳则为甚,多属腰肌或肾脏疾病。

(2)腰一侧剧痛,活动不利,发病急暴,或有闪挫损伤史,多属急性扭伤。

(3)腰痛而伴有尿频急、灼痛者,当与热淋鉴别;若腰一侧突发绞痛,坐立不安,伴有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血尿,应与石淋相鉴别。

(4)腰部正中疼痛,弯腰不利,多属脊椎病变。

(5)腰痛的发作,每因气候变化而加剧,多属风湿病。

2.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3.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邪实与正虚

邪实者,病史短,发病骤急,痛势剧烈,拒按,多由外邪所致。正虚者,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多由肾虚所致。

2.分清病理因素

腰痛酸胀重着,属湿;兼有冷感,得热为舒,属寒湿;腰痛兼有灼热感,为湿热;腰痛如锥如刺,难以转侧,动则痛剧,为瘀血;腰痛酸软无力,劳则为甚,多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邪实者,当祛邪通络,并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治法,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血瘀当活血。正虚者,当补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实证经治邪去大半后,酌予补肾培本,以求巩固。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三、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则不利,静卧痛势不减,寒冷、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留着,闭阻经脉。

治法: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即《金匮要略》肾着汤,有温中、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脊疼痛之证。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胜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牛膝祛风湿,利腰膝,且能引药入经。

若寒邪偏胜,腰冷痛拘急,可加制附片或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温经祛寒止痛;湿邪偏胜,痛引下肢,酸重无力,加生苡仁、防己、五加皮、晚蚕砂祛湿散邪;风湿相合,腰痛引及肩背、腿膝,加防风、独活、秦艽祛风通络。中成药可服用大活络丸。

2.湿热腰痛

症状:腰部疼痛,重着而灼热,暑湿阴雨天加重,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阻,经脉不畅。

治法:清热利湿,舒经通络。

代表方:四妙丸加味。本方有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治湿热在下,腰膝酸痛,尿黄赤等症。

常用药:苍术、黄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防己、萆薢、海桐皮、络石藤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牛膝益肾利腰,通利经脉,并能引药下行。

若肾与膀胱湿热偏盛,伴有小便热赤,量少,加泽泻、木通、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湿;湿热耗阴,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质红,酌加生地、知母、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而不恋湿。

3.瘀血腰痛

症状:腰痛如锥刺或如折,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势轻者俯仰不利,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或伴血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病势急暴,突然发病者,多有闪挫跌打外伤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抵当汤加减。前者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用于风湿邪痹经络、腰部,气血瘀滞,而致周身及腰部疼痛,转侧不利之症。后者破血逐瘀,通络止痛,用于瘀血阻滞之腰痛。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络;没药、五灵脂、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破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祛瘀利腰。

若兼有风湿者,加独活、秦艽;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理气通络;尿血,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并吞服三七、琥珀祛瘀止血:体位不正,闪扭挫伤者,加乳香、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病久肾虚,伴有形体消瘦、腰膝无力者,加杜仲、川断、桑寄生、熟地补肾强筋利腰。

4.肾虚腰痛

症状: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咣白,怕冷,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苔薄白,舌质淡润,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精不足,腰脊失养。

治法:补肾益精。

代表方:右归丸、左归丸加减。前者以温补肾阳为主,治肾阳亏虚所致腰腿酸痛无力;后者滋养肾阴,治肾阴不足,精气内伤,腰脊疼痛,腿膝酸软。
首节 上一节 155/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