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51节
三、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症状: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眩晕耳鸣,面赤,流涎,或有肢体麻木,语声沉重迟缓,尿赤,大便于,舌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前方以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为主,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后方重在镇肝息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息风止颤;生地、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息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烦躁失眠,加琥珀、磁石重镇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症状: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以化痰行气为主,适用于痰浊壅盛,阻滞气机之证;后方重在清热平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之证。二方合用,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潜阳,息风止颤;生地、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天竺黄、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心烦易怒者,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胸闷脘痞,加厚朴、瓜蒌皮理气化痰;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全蝎搜风通络;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醒神开窍。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摇肢颤,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言迟语缓,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和胃;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息风止颤。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加焦三仙、砂仁。
4.阴虚风动证
症状:头摇肢颤,持物不稳,步履疾趋,筋脉拘急,肌肉瞤动,伴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本方增液滋阴息风,适用于热盛耗伤阴津,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息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
若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神呆痴傻者,加胡桃肉、石菖蒲补肾宣窍;善忘者,加远志、茯神益智强识。
5.阳气虚衰证
症状: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温煦失职,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补肾助阳填精,温煦筋脉,适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益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膊,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神疲乏力者,加黄芪、黄精益气健脾;小便自遗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暖肾缩尿。
【预后转归】
本病年龄尚轻、病情轻浅者,运用中医治疗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保持良好生活质量。若病情较重,逐渐进展,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甚者痴呆,终至不能起床,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起居有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应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可选练太极拳、五禽戏、内养功等。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
【临证备要】
1.颤证外在表现在筋脉,其病本在肝、脾、肾。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脾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息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息风定颤,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治宜缓图。因老年体衰,脏腑气血失调,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可酌用填精补髓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