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44节


二、病证鉴别

癌病(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以局部肿块为主,一般不伴有明显全身症状,预后较好;癌病好发于中老年,且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预后欠佳。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B超、胸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痰、血、大小便等实验室检查,胃镜、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器械检查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病位辨明属脑、肺、胃、肝、大肠、肾、膀胱等不同脏腑病位之癌病。

2.辨病邪的性质

分清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的不同,以及病邪的兼夹;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

3.辨标本虚实

分清虚实标本的主次,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4.辨病程的阶段

明确患者处于早、中、晚期的不同,以选择适当的治法和估计预后。

二、治疗原则

癌病属于正虚邪实,在其疾病的变化过程中,正与邪之间相互消长,不断变化,所以癌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早期邪盛正虚不明显,当重在祛邪抗癌,采用重攻轻补的原则;中期正气日渐耗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虚弱,重在补虚扶正,辅以祛邪抗癌。术后患者虽以扶正调理为主,但常余邪未尽,易于复发转移,仍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并适当配伍有抗癌作用的中药。

另外,中医强调“衰其大半而止”、“养正积自除”的治疗原则,与带瘤生存的理论相一致。因此,治疗癌病不应以完全消除瘤体为目的,应当适可而止,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抵御病邪的侵袭才是治疗癌病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康复。

三、证治分类

1.气郁痰瘀证

症状:胸膈痞闷,善太息,神疲乏力,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便溏或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瘀交阻。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代表方: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前方行气解郁,化痰散结,适用于气郁痰瘀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者;后方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气郁痰瘀所致肿块明显增大,伴持续隐痛或刺痛者。

常用药:香附、槟榔行气活血;苍术、半夏燥湿祛痰行气;三棱、莪术、瓦楞子、五灵脂、川芎、苏木活血化瘀,行气消徽;炒谷麦芽、神曲消食行气。

疼痛较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石见穿以活血定痛;肿块明显者,加炮山甲、桃仁、半夏、浙贝母、土鳖虫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呕血、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仙鹤草化瘀止血。

同时辨证结合辨病,按肿瘤性质和部位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如食管癌加威灵仙、急性子;胃癌、肠癌加水红花子、凌霄花;肝癌加平地木、片姜黄;肺癌加泽兰、石见穿;胰腺癌加红花、赤芍;乳腺癌加八月札、王不留行。

2.毒热壅盛证

症状: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发热,口咽干燥,心烦寐差,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或腰酸背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便溏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

证机概要:热邪炽盛,热盛酿毒。

治法:清热解毒,抗癌散结。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加减。前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适用于毒热壅盛,热伤血络引起吐血、便血、尿血者;后方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适用于毒热壅盛所致局部肿块灼热、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犀角(用代用品)清心、凉血、解毒;丹皮、石上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凉血散瘀;土茯苓、苦参、藤梨根清热祛湿,解毒散结;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龙葵、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抗癌;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冬凌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若热毒伤阴,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加天冬、麦冬、生地、北沙参养阴生津;热毒久稽,损伤络脉,痰中带血或尿血,加大蓟、小蓟、藕节炭、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热毒壅盛,腑气不通,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肺癌常加冬凌草、绞股蓝、干蟾皮;喉癌加一枝黄花、山豆根;鼻咽癌加山豆根、蛇六谷;甲状腺癌加石上柏、蛇六谷;食管癌加旋覆花、代赭石;乳腺癌加漏芦、白花蛇舌草;胰腺癌加茵陈、栀子;肾癌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肠癌加风尾草、仙鹤草;膀胱癌加龙葵、石韦;淋巴结转移加黄药子、夏枯草;热毒壅盛者,可加梅花点舌丹,温水送服,或醋化开,敷于患处,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癌止痛。

3.湿热郁毒证

症状:时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痛或腹部阵痛,身黄,目黄,尿黄,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邪化热,湿热蕴毒。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清热利湿之力均较强,适用于湿热俱盛者;后方清热解毒,消散疔毒,适用于火毒结聚,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兼以利胆退黄;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腹痛较著者,加香附、郁金、延胡索行气活血定痛;大便脓血黏液,泻下臭秽,为热毒炽盛,加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以清热解毒,化湿消肿;尿血者,酌加小蓟、白茅根、仙鹤草清热凉血止血。

胃癌加藤梨根、白英;肝癌加茵陈、田基黄;大肠癌加漏芦、马齿苋;胰腺癌加白花蛇舌草、天龙;乳腺癌加山慈菇、夏枯草;宫颈癌加土茯苓、龙葵;膀胱癌加车前子、白茅根;癌性胸腹水加猪苓、泽泻。

4.瘀毒内阻证

症状:面色晦暗,或肌肤甲错,胸痛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中带血或尿血,血色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或薄白,脉涩或细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前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瘀血内阻于胸所致胸痛、呃逆、干呕者,或瘀血内阻于脑所致头痛、头晕者;后方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主要适用于瘀血内阻于膈下引起腹中积块、肚腹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五灵脂、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调理气机;黄连、黄柏、败酱草清热解毒。

发热者,加丹皮、丹参清热凉血;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理气通络,活血定痛;反复咳血者,去桃仁、红花,加蒲黄、三七、藕节、仙鹤草、茜草根祛瘀止血;瘀滞化热,耗伤气津,口干舌燥者,加沙参、天花粉、生地、玄参、知母清热养阴生津;食少,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首节 上一节 144/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