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41节


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多在治肝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二)血虚

面色淡黄或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目花,肌肤枯糙,舌质淡红苔少,脉细。

1.心血虚证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

证机概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治法:养血宁心。

代表方:养心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养心安神,适用于心血虚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除前述的养心汤外,归脾汤为补脾与养心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具有补益心脾、益气摄血的功能,是治疗心脾血虚的常用方剂。

2.肝血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啁,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

证机概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血养肝。

代表方:四物汤加减。本方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黄芪、党参、白术补气

生血。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若干血瘀结,新血不生,赢瘦,腹满,腹部触有徽块,硬痛拒按,肌肤甲错,状如鱼鳞,妇女经闭,两目黯黑,舌有青紫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可同服大黄廑虫丸祛瘀生新。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

(三)阴虚

面颧红赤,唇红,低烧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安,盗汗,口干,舌质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1.肺阴虚证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咳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治法:养阴润肺。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滋养肺胃,生津润燥,适用于肺胃阴虚之证。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咳血,加白及、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五味子、乌梅、瘪桃干敛阴止汗。

2.心阴虚证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

证机概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治法:滋阴养心。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本方益气滋阴,养心安神,适用于心阴虚证。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火热偏盛而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者,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泻火,导热下行;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敛汗止汗。

3.脾胃阴虚证

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证机概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治法:养阴和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养阴和胃,适用于脾胃阴虚之证。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谷芽、鸡内金、玫瑰花醒脾健胃。

口干唇燥,津亏较甚者,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降逆止呃;大便干结,用蜂蜜润肠通便。

4.肝阴虚证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

证机概要:阴虚阳亢,上扰清空。
首节 上一节 141/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