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29节
2.饮留胃肠证
症状:心下坚满,脘痛,自利,利后而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或腹满,或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前方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用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之证。
常用药: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激,祛逐留饮;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
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心下痛者,加木香理气止痛;利下腹满反复者,是正气已伤,加干姜温脾助阳,加黄芪、白术补中益气;肠鸣腹满者,加枳壳、大腹皮理气;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葛根生津;苔腻者,加砂仁、陈皮化湿。
(二)悬饮
多由体质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卫虚弱,若逢时邪外袭,则肺失宣通,通调失职,水化为饮而停于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邪久郁,湿蕴生热,可日渐伤阴或耗损肺气。
1.邪犯胸肺证
症状: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却不恶寒,有汗但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或转侧则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和络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痰饮内结,肺失肃降,见咳逆气急者,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泻肺;咳嗽而痰难出者,加浙贝母、鲜竹沥化痰祛痰;胁痛较甚者,加郁金、桃仁、延胡索以通络止痛;心下痞硬,口苦,干呕者,加黄连以配半夏、瓜蒌苦辛开痞散结;身热盛而汗出,咳嗽气粗者,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清热宣肺化痰。
2.饮停胸胁证
症状: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但呼吸困难加重,咳嗽气喘,呼吸急促,难于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自,脉沉弦或弦滑。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三方均为攻逐水饮之剂。椒目瓜蒌汤主在泻肺降气化痰;十枣汤和控涎丹攻逐水饮,用于形体壮实,积饮量多者。
常用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壳降气化痰;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利水导饮;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
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应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后再服。应注意顾护胃气,如药后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宜减量或停服。
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通阳宽胸宣肺;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徒劳伤正;咳喘不减者,加桔梗、枇杷叶、杏仁宣发肺气。
3.络气不和证
症状: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舌质黯,脉弦。
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本方功能理气化饮和络,用于咳嗽痰少、胸痛属络脉痹阻者。
常用药:旋覆花、苏子降气化痰;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解郁;郁金、当归须、赤芍药活血行血;延胡索活血止痛;沉香芳香开闭通络气。
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萎、枳壳豁痰开痹;久痛入络,痛势如刺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通络;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祛饮通络;病久多正气已伤,可加黄芪、茯苓益气扶正。
4.阴虚内热证
症状: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伴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肺气不利。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前方清肺润燥,养阴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后方清肺降火,用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滋养肺阴;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虚热;天花粉清热生津;桑叶、枇杷叶、甘草宣肺止咳。
潮热显著者,可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虚热灼津成痰,咳嗽咳痰者,加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者,加瓜蒌皮、广郁金、丝瓜络化痰通络;日久积液未尽,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兼有神疲、气短、易汗者,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气助肺。
(三)溢饮
外感风寒,玄府闭塞,致肺脾宣输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肉,寒水相杂为患。如宿有寒饮,复加外寒客表而致者,多属表里俱寒;若饮邪化热,可见饮溢体表而热郁于里之候。
表寒里饮证
症状:身体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伴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流肢体。
治法:发表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发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表寒里饮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四肢沉重,甚则肢体微肿者。
常用药: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温敛肺气;白芍、炙甘草甘缓和中,缓和麻、桂辛散之太过。
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有发热、烦躁、苔白而兼黄者,加石膏以清泄内热;若表寒之象已不显著,改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水饮内聚而见肢体浮肿明显、尿少者,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消饮;饮邪犯肺,喘息痰鸣不得卧者,加杏仁、射干、葶苈子降气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