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第34节
人在失意的时候得到同情,最容易成为朋友。
你依附的官员总有调动、退休、倒台、下台的时候,即使他上升了,换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话语权能否继续保持?恐怕逐步消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个新上来的人,也象一个新的树枝,有他自身成长起来的树干和发展出来的枝桠。更何况,你靠什么建立和维持与某一个权贵者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究竟是单方面的依赖,还是双方相辅相成的?如果是前者,你在心理上就永远处于一种对人摇尾乞怜的状态;如果是后者,情况反而更糟糕,因为你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你又无法全方位地介入他的行政生涯,你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层面、一个点,是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小小的结,而一旦他那一方在别的侧面,别的层面、别的网结上出了问题,你就不能不受到牵扯,你的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跟着玩儿完了。
对于上司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下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对于下级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上司将使你随时处于不安之中。
生活经常会出现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的不合理现象。官场上的事情谁对谁错,没有个是非标准,谁权大谁就是对的,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官场处世原则。
官场上就是这样,官位最高的人说话了,不管好不好听,总是有那么多人附和。
对官场上的事情,大多数人虽然有看法,但那终归是老百姓的看法,只有说说的作用而已。
这个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有靠山和没靠山是有天壤之别的。想做官必须朝中有人。
生活里想不想当官,能不能当官和会不会当官不是一回事情。想当官的人不一定能当上官,当了官的人不一定能当好官。
如今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公开的是一面,暗地里又是一面,而往往起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只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人要生活得好,光有能力还不行,必须有靠山、有金钱、有一大批能用得上的朋友。
在官场上混不能付出真情。这是一条真理,道出了官场真谛。
现在这种社会做人不能太认真,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真情的付出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的回报的。
法规是人大定的,而具体的执法人员是要官方的权力机构任免的,违法可以,违权不行。违法不违权还有救,因为有权者可以帮你说情;如果违权不违法,那就死定了,只要有权者一句话,头上的乌纱帽就得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权而争得头破血流,却不见有多少人为护法而牺牲呢?
生活中为了一官半职明争暗斗的事例随处可见,而遇事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或者说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却不多见。正义与邪恶、法律与权力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常伴随在人们的左右。升官发财就是这个社会的潮流。
一个人有良知和尊严不会有多少人赞赏你,没有良知和尊严也不会有人羞辱你;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官位、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往后的日子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的官场和商场一样,事事都讲究实实在在,事事都须等价交换。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弄不明白,关系到老百姓的事情,该快的快不了;涉及到官与官的利益的事情,不该快的又快得不得了。
官场上除了熟人和金钱之外,美女也是一条捷径。
官场就象个魔方,天天都在转,天天都在变。当官最怕就是在官场上停滞不前。
一些在位的人,为什么在有权的时候捞钱捞物,因为有权和没权的反差确实太大了。
一个人的人生天平一旦发生了倾斜,它所滋生出来的能量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比的。这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时才能领悟。说白了就是要有不择手段的策略和不要脸的精神。要脸就没得官做,要做官就得不要脸。
人生的许多痛苦都是自找的,其实有些事情一旦换个角度去想,一旦把它想明白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为官的原则就是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保护自己,说白了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官场上混的人,不滑头就难以保护自己。想往上爬的人,有哪一个不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的。干什么事情关键看效果,至于会不会伤害到他人,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的是非曲直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为衡量标准的。
官场用人的腐败就象爱滋病一样,一旦沾上边的人自身的免疫力就全无,任何一种细菌都能轻易地侵入。而且还会不断地传播给其他人。
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明,这是官场上一条不成文的经验。
不要太相信那些制度,有了制度没人执行等于没用;有了制度没人监督也等于没用。从古到今,任人唯贤提了几千年,可这个贤字的标准是什么,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面规定用人采取回避制度,可以,你要我回避,我就采取交换的办法。权力是对等的,你在这个级别上用我一个人,我也在同样的级别上用你一个人,而且还名正言顺。
官僚盛行的官场必然会出现许多工作上不该出现的疏忽,而这种疏忽所带来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不是自己没本事,而是没人在乎你的本事。你总想着能有一位长着慧眼的领导,赏识自己、重用自己。有了这种幻想,便拼命工作,就是不愿意主动接近领导,结果机会总是不肯光顾自己。时间长了才明白,领导们嘴上说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组织原则、组织路线,好象他们的用人毫无私心,完全公道;其实在这种世风人下的环境中,再好的组织原则和路线,都被物欲横流所泯灭,什么是组织?组织最后就是一个人。所以说,把自己命运的赌注押在领导的良心发现上,那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官场上有两种办事方法:一种是通过送礼谋到一个位子;另一种是谋到一个位子以后再送礼。前者多是跑官者采用的办法,后者则是有本事被重用后的感谢。
贪官的司机与秘书
河南一位贪官,在任县太爷的6年间,与160个女人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他的这些腐化对象,有的是他自行勾搭上的,更多的则是心腹人投其所好,以“中介”方式为他拉拢到一块的。其中他的司机马某,就为他拉过6次“皮条”,做过13次说客。为保卫“首长”腐败时安全无恙,马某曾多次在门外站岗放哨,熬过不少通宵。
俗话说:“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贪官进行腐败活动,也离不开“屏风”与“帮手”。司机作为贪官的身边人,朝夕相处,鞍前马后,贪官的行径难于完全避开司机的眼睛。为安全起见,许多贪官都特别要求开车的司机“忠诚”于自已,成为自已的“帮手”和“屏风”。河南的这个贪官在选马某为司机时,就对马某进行过一次“忠诚”考验。2000年一个隆冬夜晚,他突然要马某把他送到市里最豪华的“正宗波斯猫”桑拿洗浴中心去参加一个会议,谁知这个“会”一直开到次日早晨7点,这天夜里他不但洗了桑拿浴,而且与两个女的鬼混了一通。马某在冰天雪地里,恪尽职守,一直守候到早晨,把他接走。这个贪官表示满意,对马某说:“我的工作方方面面,日理万机,不分白天黑夜!记住,你对一个首长的忠诚,就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啊!”
马某取得“首长”的信任,开车6年来,“忠诚”为“首长”收受各种礼贿1467件。为了负责,他建立了一个账本,把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某个人,以及若干数量的现金、礼品、高级烟酒、电器、书画、古董、金银或者首饰等,一一详细记载下来,并注明送礼人单位、职务、姓名、电话及联系地址,以及请求帮忙的事项,让“首长”一清二楚。同时,马某按照这个贪官的旨意,不仅代为收贿,也代其行贿。逢年过节,或者在领导干部述职晋级考核时刻,马某就受托用车子把数目可观的钱物,送给上级领导机构的各路“神仙”。司机马某成了“首长”得力的“帮手”与“屏风”。
当然,马某也因“忠诚”而成为“特权司机”。俗说,“相府门人三品官”,司机虽然也只是个“门人”,但与官府挂上了钩,受到贪官信任,也就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当地一些企图攀龙附凤而没有关系的人,也就把马某这样的司机作为门径,向其讨好进贡。在这6年里,作为贪官司机的马某,收得赃款也高达211万元,并且也与60多个女人不干不净。
现在,这对狼狈为奸的主仆或者说主奴,已经双双落入法网。从中给人们的一个启示:腐败是丛生的。一个贪官的腐败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有同谋,有伙伴,有“帮手”,有“屏风”,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败圈子,相互利用,相互包庇。深入反贪斗争,在查贪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贪官的“帮手”与“屏风”的清查。对贪官这些身边人的清查,既是深入揭露贪官罪行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全面反贪所必须。香港在反贪上有个很好的口号,叫做“零容忍”。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人贪污,无论是贪多贪少,都不能对其有一丝一毫的容忍。只有“零容忍”,才能对腐败不依不饶,穷追不舍,不留漏洞,除恶务尽,实现“零腐败”。抓贪官,也要抓那些与他们组成腐败链的为虎作伥的身边人,不可让他们逍遥法外。
为非作歹的贪官身边人,除司机外,秘书是重要角色。大量事实表明,官员的腐败,多伴有秘书的腐败,如陈希同与其秘书陈健,王宝森与其秘书闫振,铁英与其秘书段爱华,程维高与其秘书李真,以及陈良宇与其秘书秦裕,等等。秘书较之司机,除了担任跑腿、望风的角色外,还多有智囊的角色与经纪人的角色,作为“屏风”与“帮手”的坏作用更大。他们与贪官的亲密关系,往往已经由“身边人”升格为“自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贪中决不可忽视腐败链条中秘书这一环节。当然,不能说贪官的秘书与司机都是贪官的“屏风”与“帮手”,但如果他们是长年受宠于贪官,完全清清白白也难。即使一些人还没有与贪官沆瀣一气,也是贪官腐败罪行的知情人,用力注视一下这个群体,对深入反贪斗争是大有好处的。
在中国社会,当权者的许多事情是逃不过小车司机的眼睛的,所谓旁观者清吧。一个单位的小车司机,有时候可是掌握着领导的生死大权。给领导开车要长一双老太太的眼睛,该你看见的你不能落空,不该你看见的你绝对不能看,这是规矩。
司机是什么?是领导的腿,他得拉着领导走路;是领导的手,他得为领导干许多烦琐的事情;他是领导的眼睛,要替领导看着四面八方的情况;是领导的耳朵,他得为领导听着上下左右的声音;是领导的嘴巴,要替领导打电话;更主要的,他是领导的贴身人、贴心人。他替领导当半个家,也为领导分半个心。领导有些话不能跟上级谈,不能跟下级谈,可是能跟司机谈;领导有些事情,瞒着外面,瞒着家里,可不能瞒着他。
在一般人看来,秘书比司机重要,可是在领导眼里,司机比秘书更关键,因为司机是内臣,秘书是外臣。
以前有种误解,认为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才是领导的心腹,那真是大错特错,那种心腹只是场面上的,属于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的范畴,真要是有些门后面、桌下面的事情,提防都还来不及呢。而司机是绕不过去的,也是没必要绕的,甚至是需要的。
领导的隐私对身边最亲近的部下并不保密,实际上也保不了密;相反,部下们大凡都会因为领导对自己不避隐私而感到受宠若惊,更加效忠领导。聪明的上下级,就是谁都不点破这种事情。
做首长的秘书,有时候就象嫁人,嫁对人嫁错人,这一对一错,进出可就大了。但秘书的决定,常常身不由己。虽然同样是办公室秘书,但给谁做秘书,这可不是相差一点点,给一把手做秘书,或者做一个普通的秘书,有时候可真是有天壤之别。
领导的秘书就是领导的形象。秘书的基本功是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准领导的所思所虑,任何意见的提出,要与领导的想法八九不离十,这样才能让领导满意。
古时候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因为太监就象现在的秘书和司机。
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经济竞争,最忌讳的事情便是“授人以柄”,最后导致“受制于人”。不少素质和前程都相当看好的人,最后“不慎”都倒在了这一点上。如果连私秘的个人生活都由秘书来安排,由秘书来控制,将来就很容易出事,甚至可以说一定要出事。即使不出事,这样的把柄让人掌握了,自己这一辈子肯定也过不塌实。
领导往往最愿意用三种人:一是特别能干的;二是既能干又忠于自己的;三是没什么本事,但肯为自己卖命的。只用第三种人,自己出不了政绩;只用第一种人,又不能保证自己权力基座固若金汤;但第三种人却又特别少。
让领导喜欢的方法很多,一种是拍马屁,专门捡好听话说,专门给领导办私事。这样的人领导喜欢,但是分量轻,关键时刻拎不起来。没本事的人才去拍马屁。领导需要自己的人,可靠的人,会办事的人,能够提供发泄渠道的人。
在官场上,小本领可以拿到领导面前去炫耀,大本领则应该藏起来,而且是藏得越深越好。
官员最喜欢什么样的下级?
市面上有怎样“管人”的书,也就是怎样“培养”下级的书,或者美其名曰“领导科学”,那种封建心态昭然若揭。还有怎样做下级的书,就是怎样顺从领导旨意,这样的书也很叫响,都可以成为人生宝典或为官宝典。顺从上级只有好没有孬,而违背上级,不用说只有孬没有好。除了那些不求上进不求仕途的,哪个不会做下级?你如果要想在官场上发展,不会做下级,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下级迎着上级的的脸,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或嗲声嗲气,试着撒娇……那当领导的心里多舒服啊。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毕恭毕敬,还要“奸”,何为奸,这个奸不是“汉奸”,是汉奸的媚态,肩一耸一缩,媚态酥倒人。皇帝面前有“弄臣”,一些领导面前也要有“弄臣”,就是这类缩肩耸骨的人。在某些环境中,不会当下级的人根本没有前途。贪官张二江写过一本《下级学》,虽然没能公开发行,但内容大致可知。这实在不用什么专著传授,完全可以无师自通。在惟权是尊的现实面前,人人都知道怎样顺从权力意志。
要问我们怎样做下级,似乎没有别的答案。我不相信所有的下级都没有骨气,都肯俯首帖耳不辨是非,一味地唯唯诺诺的顺从,我不相信都是这样的下级,其中还有不会做下级的人。让下级不是以上级的附属关系存在,而是以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存在,那就要上级的权力不再是个人手中的私权.
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没有是非而只有利益。任何一个领导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想法。学问越大想法越多,想法越多你越要去琢磨。琢磨透了也不一定要说,去做就是了。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要让领导去说。因为,说到底本事是领导给的,领导让你有你才能有,领导不让你有,你本事越大越倒霉。
西方商界有一条教育员工的名言:第一条顾客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顾客有错误,请看第一条。将此套用到中国官场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一条领导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领导有错误,请看第一条。
李瑞环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是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我们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
他又说:“最怕碰上不懂、主观、有权的领导。不懂不可怕,不懂又不听别人意见才可怕;不懂又不听意见,但说了可以不算也无大害,最可怕的是碰上不懂、主观又有权三位一体的人,其破坏性常常是无可弥补的。”
什么是领导?那个在需要你为他效力,替他干活时,总是笑容可掬地向你献殷勤,总用美妙动听的话语打动你脆弱的神经而使你愉快、兴奋的人。这个人就是你的领导。
什么是领导?那个在不需要你向他提供任何帮助,相反你却需要他的经常性的帮助的时候,对你向他献出殷勤总是不屑一顾、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对你的才华表现总是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处处打压你,总是盛气凌人地向你指教一二的人。这个人也是你的领导。
领导什么时候都是领导,下级什么时候都是下级。领导同你随便是平易近人,你同领导随便就是目无长官。千万不要看到领导同你随便一下,就忘乎所以。
领导就是那种随时都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人。
有些领导在气头上或是在兴头上,可以信口开河,慷慨陈词,同下级倾述心中的不悦,甚至发泄心中的愤怒,你就以为同你讲肺腑之言,可以敞开心扉,掏出心来交谈,那就的错特错了。一旦走漏风声,领导可以推得一干而净,最终倒霉的是自己。再说有的领导搞窝里斗,你捆我,我绑你,怎么争夺都可以,当下级的只能静静地看,千万不要乱搀和。你要挂边靠前,就要给你划线排队,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
什么是“媚官”?就是对官员献媚、巴结、讨好。“媚官”者有两种人:一是无官想做官;二是小官想升迁。这种欲望太强烈的人,会产生心理扭曲。
现在很多时候被“媚官”搞乱了套。“媚官”总要唯上司(主要是顶头上司)的马首是瞻,这里没有独立人格;“媚官”也有难度,要力求做得隐蔽而自然,表面上是同志关系,实际是心腹关系。这需要进入上司喜怒哀乐的心理世界。
什么是“官媚”?就是官员献媚老百姓。这又是一种心理扭曲。“官媚”的真功夫在于“政绩”的作秀,他们利用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和出产收支的含混性,以各种行政手段让公众只看到公共支出带来的好处,只感到政绩带来的利益,而看不到为此增加的社会成本。“媚官”和“官媚”的精神内涵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围绕着“仕途”二字。它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官念”的影响,将权力价值作为人生价值的核心,将追求仕途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二是现行体制的弊端,即官员的仕途命运掌握在上司手里,某些岗位没有任期的限制,一个人一经步入仕途,只要不犯法,就可以在升迁中一直做官做到退休。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就使许多人患上了“媚官”症或者“官媚”症,也可以称为“仕途焦虑症”。
对领导来说,好象提倡“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下级眼睛里,领导利益才无小事。我们才可以看到,如果他是个官,他家里如果有个红白喜事,那就踏破门槛,喜事有吹牛打的,丧事有带孝的。如果他不是官了,立刻人走茶凉。中国社会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特别深,这不是以平民百姓作参照的,是以官作参照的,失官则失媚。
官场拜干爹之风盛行,不管辈分和年龄,权大就是干爹,权小就是干儿。在权力场上,没有什么辈分,官大辈就大。媚官并非仅仅官场内部的那一部分人,还有骨子里的媚,血液里的媚,它的存在有损于我们民族的素质。
下级对上级要做到“三从四得”:领导出门要跟从,领导进屋要随从,领导指挥要服从;领导的酒要喝得,领导的气要受得,领导的话要记得,领导的秘密要守得。
下级对上级要尊重,可能你心中并不认为这个领导值得你尊重,但场面上,下级对上级的礼仪、面子还是要维护的,不能不懂规矩,这也是官场的游戏规则。尤其是越是轻视的人,场面上还是要表示尊重。
跟领导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领导;跟群众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了不好领导。
领导不批评的下级,肯定是最倒霉的下级;领导为什么敢象骂自己孩子一样骂下级,那是因为是自己人。所以,有时候领导对下级尊重,不一定是好事。
官场上就是这样,如果领导拿你当马前卒,当孙子一样,那是瞧得起你;如果领导拿你当爷,那你必定是真正的孙子。
从历史上各个朝代看,驯服听话的蠢材都是被优先录用。蠢材多高官,高官必腐败也是一条官场定律。
要懂得维护领导尊严。维护领导尊严最直接最见效的办法就是装聋卖傻,以自己的弱智显示领导的高明。
聪明的领导就喜欢用那种有毛病的干部,他屁股不干净,小辫子捉在你手上,什么时候不听话都能提留他。谁喜欢干干净净的人,又不是找女人。何况他有毛病你还用他,他又何不感恩戴德,感激泣泠,更加卖命呢?
领导是权威,领导的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话,是金科玉律,是指示,是真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依什么法?当然是依领导的说法。
汉、唐以来就有“使功不如使过”、“使智使勇、使愚使贪”的说道,这里还想用长弃短;清朝则智、勇、贪、愚、过都使,甚至使短。“不患贪而患不忠”,就变成了“不患短而患不忠”了。在忠顺的原则下,人才道消,奴才道长。
皇帝到底要求官员怎么样,其择官的标准是什么?简单的一个“忠”字就可以概括。只要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其他的是可以容忍、原谅的。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更加注重汉官的忠诚,因此清朝有一个奇怪的用人标准:可以使贪、使愚、使智、使勇,就是不能容忍不忠诚的行为。
使愚是历代王朝惯常的用人之道,愚蠢者听话,容易控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历来用人,都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清末诸帝反其道而行之,以书生办军事,然后治罪。用其所短,陷人以罪成为排除异己的一种方式。
满族官员不论大小,在奏章中都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在奏章文字和召见中,则都称臣。其实臣与奴才同义,但是朝廷都奴才与臣仆的态度、信任是有区别的。
朝廷用人,不乏愚才。但是如果都用忠诚可靠的愚才,是办不成事的。用人还得用奴才,因为愚才们“奴”而不“才”,不能办事,尤其不能负责方面大任,不能任要任,办难办之事。只有“奴”而又“才”的人,又“奴”又“才”的人,才是理想的类型。“奴”而不“才”不理想,“才”而不“奴”也不行,因为“才”对皇权是十分危险的,在“奴才”缺乏的情况下,宁愿用“奴”而不“才”的愚才,也不会去用“才”而不“奴”的人才
皇帝专制制度,国事就是皇帝的家事,官员成了皇帝的管家,各级官府是皇帝殿堂的扩大和延伸,官员表达皇帝的意志。于是,千年万载、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意识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渗透着官本位主义。
领导的事情就是下属的事情。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对比过人们在共和与专制这两种政治制度下的不同表现:在专制的国家里人们的“注意力必须朝上,用讨好奉承来求得恩惠和大人物的宠爱。”这告诉我们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唯有当君主最忠实的奴仆,才能一步一步地升官;而奴才的第一要务,就是绝对忠于领导,特别是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绝不能站错队。
新上任的领导找下级谈话就意味着权力的调整和分配,也决定着领导对下级的看法的好坏,说直了也是个利益的平衡与否。
上级与部下相处,最好有一种距离感,距离产生神秘,神秘才使部下不知深浅而产生权威感。作为领导,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一眼看穿,轻易被别人把握住内心。领导必须坚守虚静,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欲望和意图。如此才能窥视部下于明处,而部下则无从得知领导的意图,就无法钻空子。这种说法看起来不够光明正大,但在官场实践中却很管用。有人把这叫“权术”,实际上这是从政者的政治智慧。
领导的威信,主要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树立的,一个领导的威信,光靠一帮圈内人去维持,这领导八成是不行了。某些现象在群众中早有非议的,只是当局者迷罢了。群众不说是有自己的考虑,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人碍于权势。所以,权势者,也常常为周围假象所迷惑,受到周围人的蒙蔽,自以为是,拒绝一切对自己缺点的提醒和指责,要人们无条件地去维护自己的威信,其结果这威信还不是天上的白云。
仅有尊敬是不够的,尊敬背后没有了敬畏,这尊敬就显得太没分量。
在中国,中国特色的官场现状和官场规则就是上面说了算,灵活、多变、因人而异。下级供养上级,上级给你权力或者保你平安;如果哪天把领导伺候得不舒服了,你的小权力就会被领导一句话给弄丢了。
你依附的官员总有调动、退休、倒台、下台的时候,即使他上升了,换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话语权能否继续保持?恐怕逐步消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个新上来的人,也象一个新的树枝,有他自身成长起来的树干和发展出来的枝桠。更何况,你靠什么建立和维持与某一个权贵者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究竟是单方面的依赖,还是双方相辅相成的?如果是前者,你在心理上就永远处于一种对人摇尾乞怜的状态;如果是后者,情况反而更糟糕,因为你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你又无法全方位地介入他的行政生涯,你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层面、一个点,是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小小的结,而一旦他那一方在别的侧面,别的层面、别的网结上出了问题,你就不能不受到牵扯,你的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跟着玩儿完了。
对于上司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下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对于下级来说,无法控制你的上司将使你随时处于不安之中。
生活经常会出现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的不合理现象。官场上的事情谁对谁错,没有个是非标准,谁权大谁就是对的,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官场处世原则。
官场上就是这样,官位最高的人说话了,不管好不好听,总是有那么多人附和。
对官场上的事情,大多数人虽然有看法,但那终归是老百姓的看法,只有说说的作用而已。
这个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有靠山和没靠山是有天壤之别的。想做官必须朝中有人。
生活里想不想当官,能不能当官和会不会当官不是一回事情。想当官的人不一定能当上官,当了官的人不一定能当好官。
如今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公开的是一面,暗地里又是一面,而往往起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只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人要生活得好,光有能力还不行,必须有靠山、有金钱、有一大批能用得上的朋友。
在官场上混不能付出真情。这是一条真理,道出了官场真谛。
现在这种社会做人不能太认真,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真情的付出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的回报的。
法规是人大定的,而具体的执法人员是要官方的权力机构任免的,违法可以,违权不行。违法不违权还有救,因为有权者可以帮你说情;如果违权不违法,那就死定了,只要有权者一句话,头上的乌纱帽就得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权而争得头破血流,却不见有多少人为护法而牺牲呢?
生活中为了一官半职明争暗斗的事例随处可见,而遇事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或者说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却不多见。正义与邪恶、法律与权力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常伴随在人们的左右。升官发财就是这个社会的潮流。
一个人有良知和尊严不会有多少人赞赏你,没有良知和尊严也不会有人羞辱你;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官位、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往后的日子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的官场和商场一样,事事都讲究实实在在,事事都须等价交换。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弄不明白,关系到老百姓的事情,该快的快不了;涉及到官与官的利益的事情,不该快的又快得不得了。
官场上除了熟人和金钱之外,美女也是一条捷径。
官场就象个魔方,天天都在转,天天都在变。当官最怕就是在官场上停滞不前。
一些在位的人,为什么在有权的时候捞钱捞物,因为有权和没权的反差确实太大了。
一个人的人生天平一旦发生了倾斜,它所滋生出来的能量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比的。这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时才能领悟。说白了就是要有不择手段的策略和不要脸的精神。要脸就没得官做,要做官就得不要脸。
人生的许多痛苦都是自找的,其实有些事情一旦换个角度去想,一旦把它想明白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为官的原则就是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保护自己,说白了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官场上混的人,不滑头就难以保护自己。想往上爬的人,有哪一个不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的。干什么事情关键看效果,至于会不会伤害到他人,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的是非曲直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为衡量标准的。
官场用人的腐败就象爱滋病一样,一旦沾上边的人自身的免疫力就全无,任何一种细菌都能轻易地侵入。而且还会不断地传播给其他人。
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明,这是官场上一条不成文的经验。
不要太相信那些制度,有了制度没人执行等于没用;有了制度没人监督也等于没用。从古到今,任人唯贤提了几千年,可这个贤字的标准是什么,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面规定用人采取回避制度,可以,你要我回避,我就采取交换的办法。权力是对等的,你在这个级别上用我一个人,我也在同样的级别上用你一个人,而且还名正言顺。
官僚盛行的官场必然会出现许多工作上不该出现的疏忽,而这种疏忽所带来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不是自己没本事,而是没人在乎你的本事。你总想着能有一位长着慧眼的领导,赏识自己、重用自己。有了这种幻想,便拼命工作,就是不愿意主动接近领导,结果机会总是不肯光顾自己。时间长了才明白,领导们嘴上说的都是冠冕堂皇的组织原则、组织路线,好象他们的用人毫无私心,完全公道;其实在这种世风人下的环境中,再好的组织原则和路线,都被物欲横流所泯灭,什么是组织?组织最后就是一个人。所以说,把自己命运的赌注押在领导的良心发现上,那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官场上有两种办事方法:一种是通过送礼谋到一个位子;另一种是谋到一个位子以后再送礼。前者多是跑官者采用的办法,后者则是有本事被重用后的感谢。
贪官的司机与秘书
河南一位贪官,在任县太爷的6年间,与160个女人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他的这些腐化对象,有的是他自行勾搭上的,更多的则是心腹人投其所好,以“中介”方式为他拉拢到一块的。其中他的司机马某,就为他拉过6次“皮条”,做过13次说客。为保卫“首长”腐败时安全无恙,马某曾多次在门外站岗放哨,熬过不少通宵。
俗话说:“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贪官进行腐败活动,也离不开“屏风”与“帮手”。司机作为贪官的身边人,朝夕相处,鞍前马后,贪官的行径难于完全避开司机的眼睛。为安全起见,许多贪官都特别要求开车的司机“忠诚”于自已,成为自已的“帮手”和“屏风”。河南的这个贪官在选马某为司机时,就对马某进行过一次“忠诚”考验。2000年一个隆冬夜晚,他突然要马某把他送到市里最豪华的“正宗波斯猫”桑拿洗浴中心去参加一个会议,谁知这个“会”一直开到次日早晨7点,这天夜里他不但洗了桑拿浴,而且与两个女的鬼混了一通。马某在冰天雪地里,恪尽职守,一直守候到早晨,把他接走。这个贪官表示满意,对马某说:“我的工作方方面面,日理万机,不分白天黑夜!记住,你对一个首长的忠诚,就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啊!”
马某取得“首长”的信任,开车6年来,“忠诚”为“首长”收受各种礼贿1467件。为了负责,他建立了一个账本,把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某个人,以及若干数量的现金、礼品、高级烟酒、电器、书画、古董、金银或者首饰等,一一详细记载下来,并注明送礼人单位、职务、姓名、电话及联系地址,以及请求帮忙的事项,让“首长”一清二楚。同时,马某按照这个贪官的旨意,不仅代为收贿,也代其行贿。逢年过节,或者在领导干部述职晋级考核时刻,马某就受托用车子把数目可观的钱物,送给上级领导机构的各路“神仙”。司机马某成了“首长”得力的“帮手”与“屏风”。
当然,马某也因“忠诚”而成为“特权司机”。俗说,“相府门人三品官”,司机虽然也只是个“门人”,但与官府挂上了钩,受到贪官信任,也就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当地一些企图攀龙附凤而没有关系的人,也就把马某这样的司机作为门径,向其讨好进贡。在这6年里,作为贪官司机的马某,收得赃款也高达211万元,并且也与60多个女人不干不净。
现在,这对狼狈为奸的主仆或者说主奴,已经双双落入法网。从中给人们的一个启示:腐败是丛生的。一个贪官的腐败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有同谋,有伙伴,有“帮手”,有“屏风”,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败圈子,相互利用,相互包庇。深入反贪斗争,在查贪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贪官的“帮手”与“屏风”的清查。对贪官这些身边人的清查,既是深入揭露贪官罪行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全面反贪所必须。香港在反贪上有个很好的口号,叫做“零容忍”。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人贪污,无论是贪多贪少,都不能对其有一丝一毫的容忍。只有“零容忍”,才能对腐败不依不饶,穷追不舍,不留漏洞,除恶务尽,实现“零腐败”。抓贪官,也要抓那些与他们组成腐败链的为虎作伥的身边人,不可让他们逍遥法外。
为非作歹的贪官身边人,除司机外,秘书是重要角色。大量事实表明,官员的腐败,多伴有秘书的腐败,如陈希同与其秘书陈健,王宝森与其秘书闫振,铁英与其秘书段爱华,程维高与其秘书李真,以及陈良宇与其秘书秦裕,等等。秘书较之司机,除了担任跑腿、望风的角色外,还多有智囊的角色与经纪人的角色,作为“屏风”与“帮手”的坏作用更大。他们与贪官的亲密关系,往往已经由“身边人”升格为“自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贪中决不可忽视腐败链条中秘书这一环节。当然,不能说贪官的秘书与司机都是贪官的“屏风”与“帮手”,但如果他们是长年受宠于贪官,完全清清白白也难。即使一些人还没有与贪官沆瀣一气,也是贪官腐败罪行的知情人,用力注视一下这个群体,对深入反贪斗争是大有好处的。
在中国社会,当权者的许多事情是逃不过小车司机的眼睛的,所谓旁观者清吧。一个单位的小车司机,有时候可是掌握着领导的生死大权。给领导开车要长一双老太太的眼睛,该你看见的你不能落空,不该你看见的你绝对不能看,这是规矩。
司机是什么?是领导的腿,他得拉着领导走路;是领导的手,他得为领导干许多烦琐的事情;他是领导的眼睛,要替领导看着四面八方的情况;是领导的耳朵,他得为领导听着上下左右的声音;是领导的嘴巴,要替领导打电话;更主要的,他是领导的贴身人、贴心人。他替领导当半个家,也为领导分半个心。领导有些话不能跟上级谈,不能跟下级谈,可是能跟司机谈;领导有些事情,瞒着外面,瞒着家里,可不能瞒着他。
在一般人看来,秘书比司机重要,可是在领导眼里,司机比秘书更关键,因为司机是内臣,秘书是外臣。
以前有种误解,认为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才是领导的心腹,那真是大错特错,那种心腹只是场面上的,属于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的范畴,真要是有些门后面、桌下面的事情,提防都还来不及呢。而司机是绕不过去的,也是没必要绕的,甚至是需要的。
领导的隐私对身边最亲近的部下并不保密,实际上也保不了密;相反,部下们大凡都会因为领导对自己不避隐私而感到受宠若惊,更加效忠领导。聪明的上下级,就是谁都不点破这种事情。
做首长的秘书,有时候就象嫁人,嫁对人嫁错人,这一对一错,进出可就大了。但秘书的决定,常常身不由己。虽然同样是办公室秘书,但给谁做秘书,这可不是相差一点点,给一把手做秘书,或者做一个普通的秘书,有时候可真是有天壤之别。
领导的秘书就是领导的形象。秘书的基本功是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准领导的所思所虑,任何意见的提出,要与领导的想法八九不离十,这样才能让领导满意。
古时候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因为太监就象现在的秘书和司机。
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经济竞争,最忌讳的事情便是“授人以柄”,最后导致“受制于人”。不少素质和前程都相当看好的人,最后“不慎”都倒在了这一点上。如果连私秘的个人生活都由秘书来安排,由秘书来控制,将来就很容易出事,甚至可以说一定要出事。即使不出事,这样的把柄让人掌握了,自己这一辈子肯定也过不塌实。
领导往往最愿意用三种人:一是特别能干的;二是既能干又忠于自己的;三是没什么本事,但肯为自己卖命的。只用第三种人,自己出不了政绩;只用第一种人,又不能保证自己权力基座固若金汤;但第三种人却又特别少。
让领导喜欢的方法很多,一种是拍马屁,专门捡好听话说,专门给领导办私事。这样的人领导喜欢,但是分量轻,关键时刻拎不起来。没本事的人才去拍马屁。领导需要自己的人,可靠的人,会办事的人,能够提供发泄渠道的人。
在官场上,小本领可以拿到领导面前去炫耀,大本领则应该藏起来,而且是藏得越深越好。
官员最喜欢什么样的下级?
市面上有怎样“管人”的书,也就是怎样“培养”下级的书,或者美其名曰“领导科学”,那种封建心态昭然若揭。还有怎样做下级的书,就是怎样顺从领导旨意,这样的书也很叫响,都可以成为人生宝典或为官宝典。顺从上级只有好没有孬,而违背上级,不用说只有孬没有好。除了那些不求上进不求仕途的,哪个不会做下级?你如果要想在官场上发展,不会做下级,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下级迎着上级的的脸,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或嗲声嗲气,试着撒娇……那当领导的心里多舒服啊。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毕恭毕敬,还要“奸”,何为奸,这个奸不是“汉奸”,是汉奸的媚态,肩一耸一缩,媚态酥倒人。皇帝面前有“弄臣”,一些领导面前也要有“弄臣”,就是这类缩肩耸骨的人。在某些环境中,不会当下级的人根本没有前途。贪官张二江写过一本《下级学》,虽然没能公开发行,但内容大致可知。这实在不用什么专著传授,完全可以无师自通。在惟权是尊的现实面前,人人都知道怎样顺从权力意志。
要问我们怎样做下级,似乎没有别的答案。我不相信所有的下级都没有骨气,都肯俯首帖耳不辨是非,一味地唯唯诺诺的顺从,我不相信都是这样的下级,其中还有不会做下级的人。让下级不是以上级的附属关系存在,而是以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存在,那就要上级的权力不再是个人手中的私权.
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没有是非而只有利益。任何一个领导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想法。学问越大想法越多,想法越多你越要去琢磨。琢磨透了也不一定要说,去做就是了。
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要让领导去说。因为,说到底本事是领导给的,领导让你有你才能有,领导不让你有,你本事越大越倒霉。
西方商界有一条教育员工的名言:第一条顾客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顾客有错误,请看第一条。将此套用到中国官场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一条领导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领导有错误,请看第一条。
李瑞环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是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我们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
他又说:“最怕碰上不懂、主观、有权的领导。不懂不可怕,不懂又不听别人意见才可怕;不懂又不听意见,但说了可以不算也无大害,最可怕的是碰上不懂、主观又有权三位一体的人,其破坏性常常是无可弥补的。”
什么是领导?那个在需要你为他效力,替他干活时,总是笑容可掬地向你献殷勤,总用美妙动听的话语打动你脆弱的神经而使你愉快、兴奋的人。这个人就是你的领导。
什么是领导?那个在不需要你向他提供任何帮助,相反你却需要他的经常性的帮助的时候,对你向他献出殷勤总是不屑一顾、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对你的才华表现总是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处处打压你,总是盛气凌人地向你指教一二的人。这个人也是你的领导。
领导什么时候都是领导,下级什么时候都是下级。领导同你随便是平易近人,你同领导随便就是目无长官。千万不要看到领导同你随便一下,就忘乎所以。
领导就是那种随时都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人。
有些领导在气头上或是在兴头上,可以信口开河,慷慨陈词,同下级倾述心中的不悦,甚至发泄心中的愤怒,你就以为同你讲肺腑之言,可以敞开心扉,掏出心来交谈,那就的错特错了。一旦走漏风声,领导可以推得一干而净,最终倒霉的是自己。再说有的领导搞窝里斗,你捆我,我绑你,怎么争夺都可以,当下级的只能静静地看,千万不要乱搀和。你要挂边靠前,就要给你划线排队,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
什么是“媚官”?就是对官员献媚、巴结、讨好。“媚官”者有两种人:一是无官想做官;二是小官想升迁。这种欲望太强烈的人,会产生心理扭曲。
现在很多时候被“媚官”搞乱了套。“媚官”总要唯上司(主要是顶头上司)的马首是瞻,这里没有独立人格;“媚官”也有难度,要力求做得隐蔽而自然,表面上是同志关系,实际是心腹关系。这需要进入上司喜怒哀乐的心理世界。
什么是“官媚”?就是官员献媚老百姓。这又是一种心理扭曲。“官媚”的真功夫在于“政绩”的作秀,他们利用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和出产收支的含混性,以各种行政手段让公众只看到公共支出带来的好处,只感到政绩带来的利益,而看不到为此增加的社会成本。“媚官”和“官媚”的精神内涵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围绕着“仕途”二字。它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官念”的影响,将权力价值作为人生价值的核心,将追求仕途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二是现行体制的弊端,即官员的仕途命运掌握在上司手里,某些岗位没有任期的限制,一个人一经步入仕途,只要不犯法,就可以在升迁中一直做官做到退休。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就使许多人患上了“媚官”症或者“官媚”症,也可以称为“仕途焦虑症”。
对领导来说,好象提倡“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下级眼睛里,领导利益才无小事。我们才可以看到,如果他是个官,他家里如果有个红白喜事,那就踏破门槛,喜事有吹牛打的,丧事有带孝的。如果他不是官了,立刻人走茶凉。中国社会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特别深,这不是以平民百姓作参照的,是以官作参照的,失官则失媚。
官场拜干爹之风盛行,不管辈分和年龄,权大就是干爹,权小就是干儿。在权力场上,没有什么辈分,官大辈就大。媚官并非仅仅官场内部的那一部分人,还有骨子里的媚,血液里的媚,它的存在有损于我们民族的素质。
下级对上级要做到“三从四得”:领导出门要跟从,领导进屋要随从,领导指挥要服从;领导的酒要喝得,领导的气要受得,领导的话要记得,领导的秘密要守得。
下级对上级要尊重,可能你心中并不认为这个领导值得你尊重,但场面上,下级对上级的礼仪、面子还是要维护的,不能不懂规矩,这也是官场的游戏规则。尤其是越是轻视的人,场面上还是要表示尊重。
跟领导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领导;跟群众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了不好领导。
领导不批评的下级,肯定是最倒霉的下级;领导为什么敢象骂自己孩子一样骂下级,那是因为是自己人。所以,有时候领导对下级尊重,不一定是好事。
官场上就是这样,如果领导拿你当马前卒,当孙子一样,那是瞧得起你;如果领导拿你当爷,那你必定是真正的孙子。
从历史上各个朝代看,驯服听话的蠢材都是被优先录用。蠢材多高官,高官必腐败也是一条官场定律。
要懂得维护领导尊严。维护领导尊严最直接最见效的办法就是装聋卖傻,以自己的弱智显示领导的高明。
聪明的领导就喜欢用那种有毛病的干部,他屁股不干净,小辫子捉在你手上,什么时候不听话都能提留他。谁喜欢干干净净的人,又不是找女人。何况他有毛病你还用他,他又何不感恩戴德,感激泣泠,更加卖命呢?
领导是权威,领导的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话,是金科玉律,是指示,是真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依什么法?当然是依领导的说法。
汉、唐以来就有“使功不如使过”、“使智使勇、使愚使贪”的说道,这里还想用长弃短;清朝则智、勇、贪、愚、过都使,甚至使短。“不患贪而患不忠”,就变成了“不患短而患不忠”了。在忠顺的原则下,人才道消,奴才道长。
皇帝到底要求官员怎么样,其择官的标准是什么?简单的一个“忠”字就可以概括。只要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其他的是可以容忍、原谅的。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更加注重汉官的忠诚,因此清朝有一个奇怪的用人标准:可以使贪、使愚、使智、使勇,就是不能容忍不忠诚的行为。
使愚是历代王朝惯常的用人之道,愚蠢者听话,容易控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历来用人,都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清末诸帝反其道而行之,以书生办军事,然后治罪。用其所短,陷人以罪成为排除异己的一种方式。
满族官员不论大小,在奏章中都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在奏章文字和召见中,则都称臣。其实臣与奴才同义,但是朝廷都奴才与臣仆的态度、信任是有区别的。
朝廷用人,不乏愚才。但是如果都用忠诚可靠的愚才,是办不成事的。用人还得用奴才,因为愚才们“奴”而不“才”,不能办事,尤其不能负责方面大任,不能任要任,办难办之事。只有“奴”而又“才”的人,又“奴”又“才”的人,才是理想的类型。“奴”而不“才”不理想,“才”而不“奴”也不行,因为“才”对皇权是十分危险的,在“奴才”缺乏的情况下,宁愿用“奴”而不“才”的愚才,也不会去用“才”而不“奴”的人才
皇帝专制制度,国事就是皇帝的家事,官员成了皇帝的管家,各级官府是皇帝殿堂的扩大和延伸,官员表达皇帝的意志。于是,千年万载、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意识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都渗透着官本位主义。
领导的事情就是下属的事情。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对比过人们在共和与专制这两种政治制度下的不同表现:在专制的国家里人们的“注意力必须朝上,用讨好奉承来求得恩惠和大人物的宠爱。”这告诉我们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唯有当君主最忠实的奴仆,才能一步一步地升官;而奴才的第一要务,就是绝对忠于领导,特别是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绝不能站错队。
新上任的领导找下级谈话就意味着权力的调整和分配,也决定着领导对下级的看法的好坏,说直了也是个利益的平衡与否。
上级与部下相处,最好有一种距离感,距离产生神秘,神秘才使部下不知深浅而产生权威感。作为领导,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一眼看穿,轻易被别人把握住内心。领导必须坚守虚静,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欲望和意图。如此才能窥视部下于明处,而部下则无从得知领导的意图,就无法钻空子。这种说法看起来不够光明正大,但在官场实践中却很管用。有人把这叫“权术”,实际上这是从政者的政治智慧。
领导的威信,主要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树立的,一个领导的威信,光靠一帮圈内人去维持,这领导八成是不行了。某些现象在群众中早有非议的,只是当局者迷罢了。群众不说是有自己的考虑,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人碍于权势。所以,权势者,也常常为周围假象所迷惑,受到周围人的蒙蔽,自以为是,拒绝一切对自己缺点的提醒和指责,要人们无条件地去维护自己的威信,其结果这威信还不是天上的白云。
仅有尊敬是不够的,尊敬背后没有了敬畏,这尊敬就显得太没分量。
在中国,中国特色的官场现状和官场规则就是上面说了算,灵活、多变、因人而异。下级供养上级,上级给你权力或者保你平安;如果哪天把领导伺候得不舒服了,你的小权力就会被领导一句话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