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第227节
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就直打小鼓。儿子的刚愎自用
使他当时没勇气阻挡他实现那个宏图大业;而他愚笨的老古板脑筋,又怎么可能替他明察其
间暗藏的危险呢?
他只是没去参加儿子那个红火翻天的“点火仪式”。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
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现在,他
的恐惧和担忧终于变成了事实。
重温当年父亲的“教诲”,孙玉厚老汉再一次确信:孙家的不幸是命里注定。我的儿
子!有吃有穿就满不错了,你为什么要喧天吼地大闹世事呢?看看,人能胜了命吗?你呀!
你呀!你想给村里人办好事,众人把你抬哄成他们的救星;可是,现在,他们都成了你的债
主!你瞧,还是人家田福堂和金俊山谋划大。人家都谋自己的光景,谁管两旁世人的事?你
既不在党里,又不是领导,你为什么要给村里众人谋利?如今,人家除过登门讨债,谁再会
看见你的死活……孙玉厚老汉不时把清鼻涕用手揩在鞋帮子上。他蹲在脚地忧心如焚地思前
想后,被儿子的灾难打击得抬不起头来。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
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子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处,公鸡
们正在激动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
孙玉厚和老伴叹息着,默默无语地回了他们的住处;他们担心那边早已睡熟的老母亲和
小孙子。
父母亲走后,少安和秀莲都没有脱衣服就倒在了他们的土炕上。这对患难夫妻忍不住紧
紧搂抱在一起。他们浑身酸疼,好象走了好长时间的路。唉唉!在灾难面前,他们尤其感到
了相互间的恩爱是多么宝贵。
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少安抱着妻子,难受地絮叨说:“村里人的工钱,赶种麦前无论如何得给他们开一点。
要不,咱还有什么脸活在双水村?众人是信任我,才投到了咱门下。如果他们去黄原打一个
短工,也把种麦的化肥钱赚回来了……可是,咱拿什么给人家开工钱呀!”
秀莲沉默了一地,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
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
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便“腾”起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仰面而卧的秀莲,似乎在完全的
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说:“有个一千多元,咱先给众人都开上点工资,这样他们就能
凑合着把种麦子的化肥买回来……干脆,咱两个一块回你们家!”
“你不能走。咱歪好还有个烂摊场,需要照料。再说,马上要收秋,爸爸一个人也忙不
过来。”懂事的秀莲劝丈夫。
少安想不到在这种时候,秀莲的头脑倒比他冷静。“那你什么时候动身?”他问妻子。
“还等什么时候哩!我天一明就准备挡车走。”
少安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得象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
了又亲。
两口子一时无法入睡。他们索性爬起来,为秀莲收拾起了去山西的行囊。
为了不使虎子缠磨着撵秀莲,他们先不准备给父母那边打招呼;等秀莲走了,少安再没
法编个谎话哄儿子。秀莲也不会在山西久留,无论能否向姐夫借到钱,她都会很快返回来的
——她惦记着这个烂包了的家庭。
一打早,夫妻俩就出了门。
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太阳冒花时分,他们终于挡住了一辆去柳林的汽车。当少安看着妻子一个人坐车走了的
时候,难受得抱住头在公路边上蹲了好长时间……几天之后,一些给他干过活的村民,结伴
来到他家里,咄咄呐呐地诉说他们的苦情,希望他给他们开工资,在众人看来,少安即是破
了产,他们这点钱总还是能开了的。当然,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也的确没有多少钱,可几
十个人加在一起,就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款项,孙少安除过卖掉制砖机,否则根本无力付这帐
债。
他现在只能摆出一副可怜相,给众人宽心说,他妻子已经去丈人门上借钱,一旦借回
来,一定先给众人解燃眉之急。大家慑于他过去的威望,只能叹息着等待他老婆从山西返
回,其中也有几个人,已经对他不那么恭敬,嘴里开始说些讽言嘲语。少安无力逞强,只能
忍受。任何时候,处在失败者的位置上,就得忍辱受屈。
是的,仅仅一夜之间,许多人就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孙少安了。实际证明,这个几年来喧
天吼地的人物,看来也不过如此罢了!双水村大部分舆论认为,他小子要从这场灾难中翻过
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目前这种境况中,孙少安本人也承认了舆论对他做出的判断。唯一能安慰他的是,几
天后,亲爱的妻子总算从山西娘家门上借回一千多块钱,使他能给村中干过活的人多少开些
工资,暂时缓解了一个迫在眉尖的危机……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
当秋日金色的阳光从田家圪崂那边漫过公路,漫过东拉河,斑斑驳驳照亮金家湾的那阵
儿,就到了庄稼人吃早饭的时辰。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在山里干了好长时间活,肚子饿得贴
到了后脊梁上。现在,他们迈开懒洋洋的步子,走回了自己的院落。
早熟的秋田作物已经开始收割。禾场上,硷畔上,院子里,到处都堆起了干枯的豆蔓,
金黄的玉米棒。地里的南瓜卸光了,用不了几天,就得动镰割縻子。红薯和土豆胀破了地
皮。远山浮现出大块的斑黄。
在庙坪三角洲那里,黄绿相间的树叶间垂挂着红艳艳的枣子。早晨的阳光渐渐抹去灰淡
的薄雾,草叶上滚动着白花花的露水珠。放学的孩子们唱着歌在哭咽河的小桥乱了队形,纷
纷四散开奔回了家。炊烟从各家窑顶袅袅升起,象蓝色的绸带在晨光中飘曳……金俊武把一
捆豆蔓扔在院子里,象往常那样坐到院子外的小石凳上,带着一丝满足的神色点起了一锅旱
烟。不多时分,他老婆李玉玲就麻利的把饭菜端到他面前的小石桌上。夫妻俩面对面坐下吃
起来。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原西上高中,一个在石圪节上初中,除过星期天,家里就他
们两个人。金俊武四十八岁,额头和眼角有了很深的皱纹。不过,那对铜铃大眼依然光气逼
人。
看得出来,他还是双水村的一条汉子。
这几年,俊武没去闹腾生意,一心都扑在了土地上,按他的精明,本来是块做买卖的材
料。但金俊武有金俊武的想法。做买卖要资本,那就得去贷款。再说一个土包子农民,很难
摸来行情(如今叫什么“信息”)。一旦赔了,就没个抓挖处。前不久孙少安砖场的倒塌就
是明证。
在金俊武看来,土地上做文章最保险。就是有个天灾,赔进去的也只是自己的力气。当
然,他现在不会再按老古板种地,他一直和石圪节农技站“挂钩”,照科学方法拨弄庄稼。
因此同样大小的地块,他总能比别人多收近一倍的粮食。
金俊武眼下的光景,并不比村里其他能人们差。粮食大宗卖过之后,仍然是村中存粮最
多的家户。现在,除过一孔住宿的窑洞,其它两孔窑全部塞满了粮食。就这样还盛不下,他
不得不又在院子里搭起一个专门存放玉米的棚子。
使他当时没勇气阻挡他实现那个宏图大业;而他愚笨的老古板脑筋,又怎么可能替他明察其
间暗藏的危险呢?
他只是没去参加儿子那个红火翻天的“点火仪式”。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
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忧。现在,他
的恐惧和担忧终于变成了事实。
重温当年父亲的“教诲”,孙玉厚老汉再一次确信:孙家的不幸是命里注定。我的儿
子!有吃有穿就满不错了,你为什么要喧天吼地大闹世事呢?看看,人能胜了命吗?你呀!
你呀!你想给村里人办好事,众人把你抬哄成他们的救星;可是,现在,他们都成了你的债
主!你瞧,还是人家田福堂和金俊山谋划大。人家都谋自己的光景,谁管两旁世人的事?你
既不在党里,又不是领导,你为什么要给村里众人谋利?如今,人家除过登门讨债,谁再会
看见你的死活……孙玉厚老汉不时把清鼻涕用手揩在鞋帮子上。他蹲在脚地忧心如焚地思前
想后,被儿子的灾难打击得抬不起头来。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
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子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处,公鸡
们正在激动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
孙玉厚和老伴叹息着,默默无语地回了他们的住处;他们担心那边早已睡熟的老母亲和
小孙子。
父母亲走后,少安和秀莲都没有脱衣服就倒在了他们的土炕上。这对患难夫妻忍不住紧
紧搂抱在一起。他们浑身酸疼,好象走了好长时间的路。唉唉!在灾难面前,他们尤其感到
了相互间的恩爱是多么宝贵。
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少安抱着妻子,难受地絮叨说:“村里人的工钱,赶种麦前无论如何得给他们开一点。
要不,咱还有什么脸活在双水村?众人是信任我,才投到了咱门下。如果他们去黄原打一个
短工,也把种麦的化肥钱赚回来了……可是,咱拿什么给人家开工钱呀!”
秀莲沉默了一地,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
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
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便“腾”起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仰面而卧的秀莲,似乎在完全的
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说:“有个一千多元,咱先给众人都开上点工资,这样他们就能
凑合着把种麦子的化肥买回来……干脆,咱两个一块回你们家!”
“你不能走。咱歪好还有个烂摊场,需要照料。再说,马上要收秋,爸爸一个人也忙不
过来。”懂事的秀莲劝丈夫。
少安想不到在这种时候,秀莲的头脑倒比他冷静。“那你什么时候动身?”他问妻子。
“还等什么时候哩!我天一明就准备挡车走。”
少安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得象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
了又亲。
两口子一时无法入睡。他们索性爬起来,为秀莲收拾起了去山西的行囊。
为了不使虎子缠磨着撵秀莲,他们先不准备给父母那边打招呼;等秀莲走了,少安再没
法编个谎话哄儿子。秀莲也不会在山西久留,无论能否向姐夫借到钱,她都会很快返回来的
——她惦记着这个烂包了的家庭。
一打早,夫妻俩就出了门。
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太阳冒花时分,他们终于挡住了一辆去柳林的汽车。当少安看着妻子一个人坐车走了的
时候,难受得抱住头在公路边上蹲了好长时间……几天之后,一些给他干过活的村民,结伴
来到他家里,咄咄呐呐地诉说他们的苦情,希望他给他们开工资,在众人看来,少安即是破
了产,他们这点钱总还是能开了的。当然,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也的确没有多少钱,可几
十个人加在一起,就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款项,孙少安除过卖掉制砖机,否则根本无力付这帐
债。
他现在只能摆出一副可怜相,给众人宽心说,他妻子已经去丈人门上借钱,一旦借回
来,一定先给众人解燃眉之急。大家慑于他过去的威望,只能叹息着等待他老婆从山西返
回,其中也有几个人,已经对他不那么恭敬,嘴里开始说些讽言嘲语。少安无力逞强,只能
忍受。任何时候,处在失败者的位置上,就得忍辱受屈。
是的,仅仅一夜之间,许多人就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孙少安了。实际证明,这个几年来喧
天吼地的人物,看来也不过如此罢了!双水村大部分舆论认为,他小子要从这场灾难中翻过
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目前这种境况中,孙少安本人也承认了舆论对他做出的判断。唯一能安慰他的是,几
天后,亲爱的妻子总算从山西娘家门上借回一千多块钱,使他能给村中干过活的人多少开些
工资,暂时缓解了一个迫在眉尖的危机……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
当秋日金色的阳光从田家圪崂那边漫过公路,漫过东拉河,斑斑驳驳照亮金家湾的那阵
儿,就到了庄稼人吃早饭的时辰。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在山里干了好长时间活,肚子饿得贴
到了后脊梁上。现在,他们迈开懒洋洋的步子,走回了自己的院落。
早熟的秋田作物已经开始收割。禾场上,硷畔上,院子里,到处都堆起了干枯的豆蔓,
金黄的玉米棒。地里的南瓜卸光了,用不了几天,就得动镰割縻子。红薯和土豆胀破了地
皮。远山浮现出大块的斑黄。
在庙坪三角洲那里,黄绿相间的树叶间垂挂着红艳艳的枣子。早晨的阳光渐渐抹去灰淡
的薄雾,草叶上滚动着白花花的露水珠。放学的孩子们唱着歌在哭咽河的小桥乱了队形,纷
纷四散开奔回了家。炊烟从各家窑顶袅袅升起,象蓝色的绸带在晨光中飘曳……金俊武把一
捆豆蔓扔在院子里,象往常那样坐到院子外的小石凳上,带着一丝满足的神色点起了一锅旱
烟。不多时分,他老婆李玉玲就麻利的把饭菜端到他面前的小石桌上。夫妻俩面对面坐下吃
起来。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原西上高中,一个在石圪节上初中,除过星期天,家里就他
们两个人。金俊武四十八岁,额头和眼角有了很深的皱纹。不过,那对铜铃大眼依然光气逼
人。
看得出来,他还是双水村的一条汉子。
这几年,俊武没去闹腾生意,一心都扑在了土地上,按他的精明,本来是块做买卖的材
料。但金俊武有金俊武的想法。做买卖要资本,那就得去贷款。再说一个土包子农民,很难
摸来行情(如今叫什么“信息”)。一旦赔了,就没个抓挖处。前不久孙少安砖场的倒塌就
是明证。
在金俊武看来,土地上做文章最保险。就是有个天灾,赔进去的也只是自己的力气。当
然,他现在不会再按老古板种地,他一直和石圪节农技站“挂钩”,照科学方法拨弄庄稼。
因此同样大小的地块,他总能比别人多收近一倍的粮食。
金俊武眼下的光景,并不比村里其他能人们差。粮食大宗卖过之后,仍然是村中存粮最
多的家户。现在,除过一孔住宿的窑洞,其它两孔窑全部塞满了粮食。就这样还盛不下,他
不得不又在院子里搭起一个专门存放玉米的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