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第117节
火勾勒出五光十色的景象,令人眩目。大街上,年轻的男女们拉着手,愉快地说笑着,纷纷
向电影院走去。旁边一座灯火通明的家属楼上,不知哪个窗口飘出了录音机播放的音乐,一
位女歌唱家正柔声曼气地唱着——
你是一朵向日葵,遍体金黄比花美。
吐露芬芳为了谁,你又为谁百折不回?
笑得是那样美,
从来不流辛酸泪!
但愿我和你长相随,一生一世紧相依偎。
孙少平扛着自己的被褥,手里拎着那个破黄提包,回避着刺目的路灯光,顺着黑暗的墙
根,又返回到了大桥头。这大桥无形中已经成了他的“家”。现在,揽活的人大部分都离开
了这里,街头的人行道被小摊贩们占据了。
他走到桥中央,伏在水泥桥栏杆上,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绪象一团乱麻。他现在集
中精力考虑他到什么地方去度过这个夜晚。
他突然想起,离家时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舅一个叔叔的儿子,住在北关的阳沟
大队,有什么事可以去找他。尽管这亲戚关系很远,但总算还能扯上一点,比找纯粹的生人
要强。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舅舅呢?
但少平想,他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见这家亲戚。
他简直走投无路了。现在才是古历四月初,天气仍然不暖和;尤其是夜间,还相当冷。
要不,他可以到周围的山野里去度过这一夜,街头上更不能过夜。万一让警察带走,会急忙
说不下个明白的。而这城里的熟人他又不愿意去找啊……
他猛然想起了一个半生不熟的人:贾冰。
是的,或许可以去找他?贾老师是个诗人,说不定他会更理解人,而不至于笑话他的处
境。他那年来黄原讲故事。和晓霞一块跟着当时的县文化馆杜馆长,应邀去贾老师家吃过一
顿饭。记得他们家有好几孔窑洞。说不定能在那里凑合几个晚上呢!只要晚上有个住处,白
天他就可以到大桥头来找活;只要找下活干,起码吃住就有了着落。
这么想的时候,孙少平已经起身往贾冰家走了。
贾冰家在南关一个小土坡上,他不一会就到了。
他刚一进贾冰家的院子,一条大黑狗“汪”一声窜了出来,他吓得往旁边一跳,把手里
的黄提包象手榴弹一样向狗扔去。
“男爵!”有人从窑里喊了一声,紧接着便走出窑洞来。少平一眼认出这就是贾老师。
“男爵,回去!”贾冰对狗说。那位张牙舞爪的“男爵”便向旁边的窝里悻悻而去。
贾冰走过来,看定他,问:“你找谁?”
贾老师显然已经不认识他了。
“贾老师,我是孙少平……”他谦恭地说。
“孙少平?”
贾老师仍然想不起来他是谁。
是的,他太平凡了。那年仅仅一面之交,还是杜馆长带着,人家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那年地区故事调讲会,我跟杜馆长来过你们家。我是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
的……”少平竭力提示贾老师,以便让他能想起他来。
“噢……”贾冰看来有点印象。
孙少平立刻用简短的话说明他的卑微的来意。
“那先回窑里再说。”贾冰从地上拾起他的黄提包,引着他进了窑。
窑里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一个大盆里翻洗猪肠子。贾冰对她说:“这是咱们县的一位老
乡,到黄原来揽工,晚上没处住,找到这里来了。”
那位妇女大概是贾冰的爱人。她既没看一眼少平,也没说话,看来相当不欢迎他这个不
速之客,少平并不因此就对贾冰的爱人产生坏看法。他估计这家人已经不知接待了多少象他
这样来黄原谋生的亲戚和老乡,天长日久,自然会生出点厌烦情绪来。
“你吃了饭没?”贾冰问。
“吃了。”他散谎说。
“来揽工?”
“嗯。”
“为什么?你不是上过高中吗?”
“嗯。”
“那为什么跑出来揽工?”
“我一时也说不清楚……”
“你喜欢诗歌吗?”
“我……”
“噢……黄原的钱也不好赚!”
少平敏感地意识到,如果他同贾老师说,他喜欢诗歌,并且念出什么人的几句来,说不
定他今晚会得到较好的接待。但他谈不到对诗歌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不愿在这方面撒谎。
现在他猜想,诗人大概把他看成了一个纯粹为赚钱而借宿的凡夫俗子,因此不可能对他有什
么兴趣。
不过,看来贾老师念过去的一面交情,还不准备把他拒之门外。他把他引在隔壁一个放
杂物的小土窑里,说:“这窑常不生火,可能有点冷,你就凑合着住吧!”
“这就蛮好了!”他感激地说。
晚上,少平躺在自己单薄的被褥里,很久合不住眼。他想,这里看来只能借宿一个晚
上。
明天一早,他就应该去北关的阳沟大队找那位远门亲戚,争取在那里住下来。然后他得
千方百计找个营生干;只要有活做,有个吃住的地方,哪怕先不赚钱都可以……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
他到院子里的时候,贾冰一家人还在熟睡之中。他很快离开这里,转到了街道上。
从南关通往北关的大街上,除过赶长途汽车的旅客外,此刻还没有什么人。
他迎着清冷的晨风,在静悄悄的街道上匆忙地走着。城市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模糊的,
他现在一心想的只是要找到那位没见过面的亲戚。
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从一个扫街道老头那里打问清楚了去阳沟的路。于是在黄原宾馆旁边折转身,拐进了
一条小沟。沟道相当狭窄,两面坡上象蜂窝似的挤满了房屋和窑洞。从这些房屋和窑洞好坏
差异来看,少平估计这里是干部、工人和农民的混杂居住区。
他在沟道中没有铺沥青的土路上一边走,一边发愁地想:在这么密集庞杂的居住区寻找
一家农民,看来太困难了。迎面不时有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走过来,但他没有开口。这些都
是上班的干部或工人,他们不可能知道有个叫马顺的庄稼人。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绞水的老头,尽管穿戴也还可以,但可能是个农民—
—城边上的农民穿戴当然不象山区农民一样破烂。
他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查问他的亲戚马顺。
一下问对了!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
一个生产队的。”
向电影院走去。旁边一座灯火通明的家属楼上,不知哪个窗口飘出了录音机播放的音乐,一
位女歌唱家正柔声曼气地唱着——
你是一朵向日葵,遍体金黄比花美。
吐露芬芳为了谁,你又为谁百折不回?
笑得是那样美,
从来不流辛酸泪!
但愿我和你长相随,一生一世紧相依偎。
孙少平扛着自己的被褥,手里拎着那个破黄提包,回避着刺目的路灯光,顺着黑暗的墙
根,又返回到了大桥头。这大桥无形中已经成了他的“家”。现在,揽活的人大部分都离开
了这里,街头的人行道被小摊贩们占据了。
他走到桥中央,伏在水泥桥栏杆上,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绪象一团乱麻。他现在集
中精力考虑他到什么地方去度过这个夜晚。
他突然想起,离家时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舅一个叔叔的儿子,住在北关的阳沟
大队,有什么事可以去找他。尽管这亲戚关系很远,但总算还能扯上一点,比找纯粹的生人
要强。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舅舅呢?
但少平想,他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见这家亲戚。
他简直走投无路了。现在才是古历四月初,天气仍然不暖和;尤其是夜间,还相当冷。
要不,他可以到周围的山野里去度过这一夜,街头上更不能过夜。万一让警察带走,会急忙
说不下个明白的。而这城里的熟人他又不愿意去找啊……
他猛然想起了一个半生不熟的人:贾冰。
是的,或许可以去找他?贾老师是个诗人,说不定他会更理解人,而不至于笑话他的处
境。他那年来黄原讲故事。和晓霞一块跟着当时的县文化馆杜馆长,应邀去贾老师家吃过一
顿饭。记得他们家有好几孔窑洞。说不定能在那里凑合几个晚上呢!只要晚上有个住处,白
天他就可以到大桥头来找活;只要找下活干,起码吃住就有了着落。
这么想的时候,孙少平已经起身往贾冰家走了。
贾冰家在南关一个小土坡上,他不一会就到了。
他刚一进贾冰家的院子,一条大黑狗“汪”一声窜了出来,他吓得往旁边一跳,把手里
的黄提包象手榴弹一样向狗扔去。
“男爵!”有人从窑里喊了一声,紧接着便走出窑洞来。少平一眼认出这就是贾老师。
“男爵,回去!”贾冰对狗说。那位张牙舞爪的“男爵”便向旁边的窝里悻悻而去。
贾冰走过来,看定他,问:“你找谁?”
贾老师显然已经不认识他了。
“贾老师,我是孙少平……”他谦恭地说。
“孙少平?”
贾老师仍然想不起来他是谁。
是的,他太平凡了。那年仅仅一面之交,还是杜馆长带着,人家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那年地区故事调讲会,我跟杜馆长来过你们家。我是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
的……”少平竭力提示贾老师,以便让他能想起他来。
“噢……”贾冰看来有点印象。
孙少平立刻用简短的话说明他的卑微的来意。
“那先回窑里再说。”贾冰从地上拾起他的黄提包,引着他进了窑。
窑里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一个大盆里翻洗猪肠子。贾冰对她说:“这是咱们县的一位老
乡,到黄原来揽工,晚上没处住,找到这里来了。”
那位妇女大概是贾冰的爱人。她既没看一眼少平,也没说话,看来相当不欢迎他这个不
速之客,少平并不因此就对贾冰的爱人产生坏看法。他估计这家人已经不知接待了多少象他
这样来黄原谋生的亲戚和老乡,天长日久,自然会生出点厌烦情绪来。
“你吃了饭没?”贾冰问。
“吃了。”他散谎说。
“来揽工?”
“嗯。”
“为什么?你不是上过高中吗?”
“嗯。”
“那为什么跑出来揽工?”
“我一时也说不清楚……”
“你喜欢诗歌吗?”
“我……”
“噢……黄原的钱也不好赚!”
少平敏感地意识到,如果他同贾老师说,他喜欢诗歌,并且念出什么人的几句来,说不
定他今晚会得到较好的接待。但他谈不到对诗歌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不愿在这方面撒谎。
现在他猜想,诗人大概把他看成了一个纯粹为赚钱而借宿的凡夫俗子,因此不可能对他有什
么兴趣。
不过,看来贾老师念过去的一面交情,还不准备把他拒之门外。他把他引在隔壁一个放
杂物的小土窑里,说:“这窑常不生火,可能有点冷,你就凑合着住吧!”
“这就蛮好了!”他感激地说。
晚上,少平躺在自己单薄的被褥里,很久合不住眼。他想,这里看来只能借宿一个晚
上。
明天一早,他就应该去北关的阳沟大队找那位远门亲戚,争取在那里住下来。然后他得
千方百计找个营生干;只要有活做,有个吃住的地方,哪怕先不赚钱都可以……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
他到院子里的时候,贾冰一家人还在熟睡之中。他很快离开这里,转到了街道上。
从南关通往北关的大街上,除过赶长途汽车的旅客外,此刻还没有什么人。
他迎着清冷的晨风,在静悄悄的街道上匆忙地走着。城市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模糊的,
他现在一心想的只是要找到那位没见过面的亲戚。
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从一个扫街道老头那里打问清楚了去阳沟的路。于是在黄原宾馆旁边折转身,拐进了
一条小沟。沟道相当狭窄,两面坡上象蜂窝似的挤满了房屋和窑洞。从这些房屋和窑洞好坏
差异来看,少平估计这里是干部、工人和农民的混杂居住区。
他在沟道中没有铺沥青的土路上一边走,一边发愁地想:在这么密集庞杂的居住区寻找
一家农民,看来太困难了。迎面不时有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走过来,但他没有开口。这些都
是上班的干部或工人,他们不可能知道有个叫马顺的庄稼人。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绞水的老头,尽管穿戴也还可以,但可能是个农民—
—城边上的农民穿戴当然不象山区农民一样破烂。
他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查问他的亲戚马顺。
一下问对了!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
一个生产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