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福运小夫郎

福运小夫郎 第175节

  其实章安浩觉得他两个弟子以目前的学识去参加乡试,只要遇到的题目不是他们特别不擅长的,这一年考上举人都没问题,不过再压两年更好。

  在鼓励了两徒弟几句话后,章安浩留下房契和以前的账本,带着福伯离开了上河村,把文竹留了下来。

  文竹是章安浩留下来照顾两个弟子的人,他的作用不是当小厮,而是类似于管家,不出意外的话他以后会经常同黎家和白家的人打交道。

  一开始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以为章老先生身边的那个小厮是留下来代表章老先生和黎明德、白志文一起接待客人的。

  一直以来,虽然黎明德和白志文没有把章老先生的真实身份告诉家里人,但是黎家人和白家人都能够看出来章老先生的身份尊贵,以他老人家的身份地位肯定不会亲自同这些过来吃流水席的乡下人交流,留下一个小厮已经很给面子了。

  这一段纯属大家脑补,实际上章老先生不会看不上不识字的人,因为他自己就是行伍出身,和他一起做小兵的大多数都是这些农家子,那段记忆对他而言挺珍贵的。

  而且平时没什么事的时候,章老先生会让文竹或者福伯驾着马车,同他一起到昌平县附近的村子逛逛,他不板着脸笑眯眯的时候,看着像是一个不怎么富态的地主老爷,有些胆子大的农民见他经常过来,会在干活的间隙同他说两句地里的事。

  章老先生今天没有久留,主要是因为他过来之后,明显能够感觉流水席上的人都忍不住朝他这边看了过来,大家说话的声音也降低了,没有了之前的热闹,大家小心翼翼地好像担心得罪了黎家和白家的贵客。

  黎家和白家之所以会办这个流水席,就是希望多来一些人祝贺他们家孩子考上了秀才,章老先生觉得流水席上的气氛不应该是这样。

  确实,在章老先生走了之后,流水席上的气氛恢复了之前的热络,尽管还有个文竹在场,但是文竹穿的只是普通细棉布短打,看上去和大家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且文竹平时接触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他很快同这些看热闹的人打成了一片,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忽略了他是跟着张老先生一起过来这件事。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75章 后续安排

  流水席从上午巳时开始,一直晚上酉时末才结束,黎家和白家准备的饭菜还剩下了不少。

  但是看着天色渐黑,过来吃席面的人渐渐减少,准备的肉和蔬菜也用得差不多了后,黎老太让大厨不用再做新的,她组织过来帮忙的婆子媳妇收拾收拾分了剩下的饭菜。

  流水席上的饭全是新米蒸出来的,对这些村里的人而言,他们就算什么菜都没有,仅仅干米饭就能吃下去两三碗,剩下的好几桶米饭不用黎老太多说,就被大家一窝蜂给抢了。

  除了米饭,更重要的是菜,乡下人家办席面向来不重视模样,只要味道好、分量足、油水重,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

  因此,菜虽然是剩菜,那也是大家过年过节才舍得准备的,拿着碗的人都乐滋滋的。

  本来大部分碗就是前两天找各家各户借的,大家找到自家的碗后,看中了哪道菜,给黎老太说一声直接倒走就行。

  一炷香的功夫不到,这天流水席上剩下的饭菜就被瓜分完了,桌子和碗被收走了之后,差不多只剩下了地面需要再打扫一下。

  这件事不用村里人帮忙,请来办席面的掌勺师傅和他带过来的人三两下就把空地收拾了,用牛车拉着他们带来的蒸笼等家伙事,拿着工钱离开了上河村。

  由于流水宴结束得很晚,如果再回县城去已经到了宵禁,所以文竹留在了上河村。

  这些年黎家没有新修房子,正屋和左厢都没有多余的房间有准备床铺给文竹,他索性直接去到了右厢,和一直住在那里的向易宇挤了一个晚上。

  白天要准备流水席,实在太忙太累,黎家人在客人们走了之后一个个洗漱完了就上床睡着。

  第二天早上,文竹同黎明德和白志文先解释了几个铺子的账面,告诉他们铺子的情况后才离开。

  黎明德和白志文没有走,章安浩给他们两人放了五天的假,今天才是第三天,他们还可以继续在村里待着。

  不过就算不用去县城章家读书,在家里他们也得把每天的基础功课做了。

  文竹走了,黎明德把今天应该写的大字和书看完后,黎老太才找上大孙子,让他帮忙算一下昨天的流水宴花了多少钱、收了多少礼金。

  最开始的预算是二十两银子,黎家还有白家一家出十两。

  买肉一共花了十七两银子又三百文,请掌勺的大师傅和他的徒弟们两天的工钱一共是一两银子又二百文,租借做饭菜的那些工具另外算钱,两天一共是三百文,还有买村里人的菜一共五百文,以及一些其他的花费二两银子,总共用了二十一两银子又三百文,黎家这边先垫了一两多。

  不过因为是两个秀才合并在一起庆祝,今天的流水宴下来收到手的礼金都是双倍,黎老太仔仔细细来回数了两遍,一共是六两银子八百二十文。

  黎明德将数据记录在纸上,一进一出,计算出了流水宴最终剩下的钱:五两银子又五百二十文。

  黎明德计算出来的数字和黎老太手上剩下的钱数刚好对上,账目没有问题,黎家还应该还给白家一半,也就是二两银子又七百六十文。

  将两家的钱分开放好后,黎明德找上他奶,说起他接下来的打算。

  首先,当然是他和白婷的婚事,这个是在去年就已经定了下来的,现在院试已经结束,自然应该开始筹备起来。

  黎老太看着大孙子有点儿脸红地提起这件事,笑话他道:“等你想起来黄花菜都凉了,我早就让你爹和白婷她爹把这事商量好了,人家白婷的嫁妆都准备齐全了,婚宴的掌勺师傅就是昨个儿流水席的大厨,再过两天你小子就去把白婷娶回家吧。”

  黎明德眼神左右飘忽了下,很快他就稳了下来,点头表示他知道了。

  想了想,黎明德跑回自己的房间,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黎老太:“奶,这是我给白婷准备的,你哪天抽空帮我把这个给她吧。”

  章安浩对两个弟子的教育挺严格的,虽然两个弟子都出身农家,但是琴棋书画这些读书人必备的技能他都要他们掌握,他还亲自下场教他们,不求精通,只要和别人交谈时不露怯就足以。

  盒子里是一幅裱好了的画,画上的人正是白婷,这是黎明德学会画人物之后画的第一幅画,虽然技巧上略微有些生疏,但是人物很传神,看得出来用了心思在里面。

  所以画完了之后,他就去找裱画的师傅把这幅画裱了起来,打算作为成亲之前的礼物送给白婷。

  黎老太没有打开看盒子里边是什么东西,孙子要送给孙媳妇的东西是他们年轻人之间的情趣,她一个老婆子可懒得操心这些:“你们俩都快要成亲了,你自己去把礼物送给她呗。”

  想当初,黎明春和白晨定亲了没多久两人就偷偷私下见面,后来的几年里,白晨每次从他师傅那边回来都会先找黎明春,怎么大孙子就没有这点头脑呢。

  黎明德摇头,他的性子本就比较沉稳,跟着章老先生读书之后更是恪守礼节,觉得婚前最好不要私下见面,因为他认为这样容易显得对未婚妻不那么尊重。

  对于不开窍的大孙子,黎老太摇了摇头不再说他,这么多年了他都是这个性格,估计也改不了了,好在白婷这个闺女是善解人意的,应该不会介意吧。

  然后就是去府城读书一事,黎老太有些心理准备,听黎明德说

  这边黎明德和黎老太商量,另一边白志文和白姚氏也在说他和黎明瑾的亲事。

  到了这时候,白志文才知道他娘在过年前已经把这件事同黎家人,准确来说是瑾哥儿的娘说过了,只是那时候担心儿子的院试受到影响,白姚氏没有告诉他。

  白志文的脸色一下就变得紧张了起来,他立马回忆自己过年到现在的举动有没有越矩的地方。

  白姚氏暗中感叹了一句儿大不中留,舍不得儿子纠结还是告诉他:“我看你黎三婶没什么意见,应该是等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去他们家提亲,所以不用担心那么多,赶紧想一想去提亲的时候怎么说吧。”

  白志文闻言好像更加紧张,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他提亲也一样,到时候要做什么、说什么?

  “行了,别这么早就瞎紧张。你想去提亲得等人黎明德把亲事办了之后。”看着做其他的事都沉稳显得游刃有余的儿子因为自己的亲事紧张,白姚氏忍不住有点儿心酸。

  母子连心,白志文感觉到了他娘的情绪,努力将自己的紧张感压下来:“娘,你……我一定会好好读书,让您以后过上好日子。”

  让不习惯于说甜言蜜语的白志文说出这句话,已经挺难得的了,白姚氏那点心酸很快压下来,她认真地看向儿子:“娘不图过你的好日子,只希望以后你能够顺顺利利,成亲后和瑾哥儿好好过日子,争取让娘早点抱上孙子、孙女或者孙哥儿。”

  说到成亲之后白志文脸上又微微发热,他有些不自在地清了下嗓子,赶紧换了个话题:“娘,我和明德师兄接下来应该会去府城官学,你和弟弟在家,要不然也养只狗看家护院?”

  “嗯,怎么要去府城了?”白姚氏有些奇怪,他们俩在县城跟着章老先生做学问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要去府城官学了。

  现在白志文已经考中了秀才,老师也要离开,和老师有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瞒着家里人了。

  白志文把章安浩的来历、给他们两个弟子留下的小产业、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两目前的水平大致同他娘说了一下。

  白姚氏不是真正的乡下妇人,她娘家爹和嫁的相公都是读书人,对考科举还有官场上的事比大多数女人都了解,听了儿子的话之后她惊讶得不行。

  户部尚书是什么样的人物,放在以前她完全想都不敢想,这样的人物居然会待在昌平县教了她儿子六年?

  曾经,白姚氏对白志文的期待只是比他爹更进一步的考中举人,在知道了儿子的老师是这样厉害的人物,也知道了儿子的水准之后,她的野心一下就膨胀了起来——儿子一定能够考中进士!

  这些认知让白姚氏忽略了询问章安浩留下来给两弟子做路费的小产业是什么,她晕乎乎地回到了她的房间,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白姚氏惊讶的是章安浩曾经的官职,黎老太那边从黎明德口中得知他老师给他们师兄弟两人留下这么多银子后,惊讶的是这笔钱。

  毕竟在黎老太的认知中,仅有什么知县、知州、知府、总督一类的官,连同知、通判这些官职她都没听过。

  所以知道孙子的老师来自京城后,黎老太只一个劲感叹对方来头不小,并不清楚具体来头有多大。

  在黎老太的看来,这一千多两银子更让她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十两、二十两银子收了也就收了,上千两银子她见都没有见过,有点难以想象。

  分家之后,黎老太除了管着分家之时归他们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的家业,以及分家之后几个儿子、儿媳妇的孝顺之外,基本没有再过问几个儿子的家产。

  她这些年努力攒下来了有上百两银子,以为自己手上的钱已经很多了。

  想了又想,黎老太对大孙子说:“明德,你爹娘现在做生意能挣钱,你老师给的银子咱们不能用。”

  “你说成亲后要去府城的官学读书,你爹娘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三百两银子,虽然没法在府城买一个宅子,但是已经足够你们小两口在府城几年读书、租房和其他花销了。”

  “谁家的银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你老师留给你们的银子不少,要不然等你去到京城赶考之后想办法还给他吧,你们老师对你们这么好,钱不收但是一定要记住他的恩情。”

  黎老太拉着黎明德说了一大通,还是觉得不太放心,让黎明德把钱给白家送去,自己又找上了在家的姜芷芸:“老三媳妇,明德他老师这样我心里总是觉得不太安生……”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76章 初闻亲事

  白姚氏和姜芷芸比较像,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媳妇,另一个是读书人家的女儿和差役的媳妇。

  在知道章老先生居然曾经是户部尚书之后,姜芷芸同样挺吃惊的,这么大的人物居然在昌平县隐姓埋名生活了这么多年,难怪相公说知县大人总往那边跑,之前还以为他只是个来自京城的大儒一类的人物。

  因此,姜芷芸虽然惊讶,但没有白姚氏那么夸张,而且她发现婆母对此很是焦虑后,来不及消化自己的情绪赶紧宽慰她。

  先肯定婆母的做法是正确的:“娘,我觉得您说得对,这笔钱咱们能不用就不用,也一定要让明德他们把章老先生的恩情记在心里。”

  然后再安慰她:“但是吧,我觉得不用太紧张,一千多两银子对咱们而言很多,在咱们这种小地方数额也确实很大,但是在京城那种地方砸在水里怕是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就拿普通的一进小院来说,县城的院子一百多两银子足以拿下,多加点钱二百两能买到地段和大小都不差的。”

  “州城至少得要三百两,换成了府城最普通的小院恐怕都得要个五六百两。”

  “娘,你想想,京城那可是皇帝老爷住的地方,天子脚下,据说是寸土寸金,一个一进的小院如果没有关系,恐怕用一千多两都买不下来。”

  “不仅仅是宅子,还有别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

  姜芷芸的话慢慢地让黎老太放松了下来,她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年轻时没钱的时候一两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哪能想到自己临到老了手上能捏着上百两白银。

首节 上一节 175/2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小狐狸宠爱守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