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356节
这使得大量的希望观看火箭发射的人群只能远远地等待,或者是驾船试图靠近,最近海警整天就忙着阻拦试图接近发射区的船只。
就连现在佘院士都能看到远处海边掀起的浪花,显然又是一艘快艇正在试图摆脱海景的拦截。
他只是瞥了一眼就把视线放回到已经竖起的发射箱,长征十八号乳白色箭体基本全部隐藏在灰黑色的箱体内,只有同样灰黑色的九章号飞船从敞口露了出来,远远看去像是和发射箱一体。
这样一看反而更像是海面上出现了一座奇异的雕塑,发射箱露出的部分就是雕塑的基座,竖起的九章号飞船外表面都是由大量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看上去真的具有不少艺术感。
灰黑色的钢铁的象征,热烈而厚重;几何却又是抽象的存在,两者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似乎要挣脱现实的力量感,粗笨的外表下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精华,明明紧密联系却又充满割裂。
仅仅是凝视了一会儿这组奇异组合体,佘院士就感到有些精神恍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新远公司。
这家公司给他的感觉也是如此,航发委对他们很熟悉,但越是熟悉越能感受到他们与世界的格格不入,仿佛从精神上就被割裂开来,却又极大影响着全世界。
而且随着他和林炬的相处能从对方身上感到一种非常隐蔽的担忧,就好像随时要面临什么巨大变数一样。
作为一个战火年代出生、经历了78年纷飞岁月的老人,佘院士不觉得自己会看错。
可这种担忧是什么呢?
是财产?不太可能,林炬确实很看重钱,但并不怎么在乎个人享受,他基本上把所有钱都投入到了航天中,这种执着是新远能始终与航天局保持密切良好关系的原因,整个航天局上下以及其他很多人都在自发地维护他们。
是感情?显然也不太像,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似乎没能牵扯到林炬的全部身心。
是名誉?这更不可能,他不是那样的人。
那总不可能是世界和平吧,虽然对抗形势在进一步升级,但离核大战恐怕还远得很,仅仅是庞大的商贸往来就不可能让大战打起来。
这个疑惑一直深深埋在佘院士的心底,尤其是上面在统计新远的财务时,可以发现他们花的很多钱找不到去向,最后分析可能是流到了分布全球的“秘密华人组织”手中,所以说是他们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目的?
佘院士甚至偶然从大佬口中了解到,安全局曾经在有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秘密收集外星人的资料,这足以说明很多事情。
上面开始不断加大对航天和基础科学的投资,真的只是表面上那些原因吗?
“佘老,您还在这儿呢!”
林炬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了他的身后,佘院士面色如常地转过身,看到的还是那杨年轻的笑容。
但与几年前相比,这张脸也变得更加成熟,开始具备一些岁月积淀的深邃了。
“现场可不能离开人……你来找谢廖夫?”
“不,是来找您,有个人马上就要到这里了,您肯定愿意见见。”
“谁?”
“克莱尔·博登,前任NACA局长,不过他现在是什么总统顾问,总之上面批准他来这儿参加发射仪式,我们这算不算王对王?”
“那我肯定要好好接待。”
佘院士脸上立即有所动容,好歹是好好较劲了一番的同行,不管怎么说都十分有意义。
(本章完)
第567章 执勤
不管在什么时候,潜水员都是一份绝对高危充满冒险的职业。
海水的压力会随着深度的增加极具扩大,经常进行水下训练的潜水员很容易患上减压症,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还可能患上深海幽闭恐惧症。
但实际上大部分潜水员一般作业深度都在40米以下,虽然存在能下潜几百米的记录,但其实际意义很有限,基本不会出现。
而长征十八号的发射箱总长度达到260米,发射前拆掉露出海面部分的40米还剩220米,并至少有180米淹没在水下,这个深度只有专业潜艇和水下机器人才能进行作业任务。
发射区水泥基座沉底的深度有足足230米,又因为靠近海岸海底地形存在突变非常复杂,载人潜水器作业风险极高。
整个发射区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光是水泥基座浇筑的深度就比跨海大桥桥墩深了一倍多,临时调用了大量专家才使得基座强度和结构合格。
这还没完,由于需要在发射时固定发射箱,水泥基座和发射箱之间的锚索必须能够收紧向下拉,但不可能将电机和减速机构安装在海底的水泥基座上,最后设计团队想的办法是让锚索穿过水泥基座上的滑轮组,最后两端都得安装在发射箱底部,让发射箱通过海岸拉线供应的的电力自己往下收缩。
所以别看现在的发射箱像是沉下去了一样,实际上只要锚索突然断开,光是它自身的浮力就足够把自己加速到很高的速度跃出水面,那可是整整12万吨的恐怖力量。
于子明小心地把手搭在发射箱的外壁上,似乎都能感受到钢铁正在无声地嘶鸣,随时都会爆发一样。
潮汐形成的浪潮一次又一次拍打在厚重的钢铁造物上然后被轻易化解,在无数强光探照灯的照射下能看到不断产生的白色浪花。
“队长,6组下来了。”
于子明这才抬起头,原来是发射箱内作业的6组正在从露出海面的顶部翻出来,从外部的简陋露天电梯朝海面下降。
幸好发射前会把发射箱顶部拆掉40米,否则露出海面的就是80米高度而不是40米,但即使是后者也相当于十几层高楼。
6个精锐潜水员小组,每三个小时进行一次轮换,一個小组箱内检查一个箱外下潜,一直需要持续到发射前90分钟才会结束。
电梯——其实就是附着在发射箱外部的一个铁笼子、通过钢丝绳收放,陆续从上面跳下来的是8名6组的成员,他们和外部的3组组员汇合,然后目送1组和5组交最后一班。
于子明带领的1组负责发射箱内,他站在小艇的船沿上一步跨出就登上了电梯,然后将自己的队友一个个接应过来,拉上铁栅栏按动了上升电钮。
钢丝绳牵引着电梯快速上升,侧面的滑轮在上升的时候发出刺耳的金属撞击声,令人牙酸的声音传出去好远。
现在已经是凌晨2点,但周围的作业船和码头硬是用不要钱的探照灯将海上照得亮如白昼,所以于子明能清晰看到自己现在离海面有多高。
不过四十多米的距离对一个职业军人来说还是很好克服的,很快电梯就停在了最高点,铁栅栏前面正好是一道钢铁栈桥,他们需要从这里再分别转移到发射箱内部,进入到8个内部电梯后检视不同高度的状况。
8名小组成员挤在一起确认无线电都无误后就默默从发射箱顶部的栈桥走向自己的岗位,脚蹼走在钢铁表面上并不舒服,但这必须忍受。
如此巨大的耐压箱体国内也是第一次制造,更何况还有很多活动门的存在,万一内部进水可来不及穿戴装备。
于子明的工作电梯就在上来的位置旁边,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去,而是小心地靠近栏杆,微微低头试图看到面前这枚超大乳白色圆柱体的最底部。
“雄伟”,这是于子明第一时间想到的词汇,只有雄伟才能切实地体现出长征十八号到底有多大。
虽然是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但于子明却是内地人,他仔细对比过长征十八号的尺寸,最后发现其高度和蓉城的西部明珠电视塔相差无几,整体宽度和体积还要大得多。
一想到这么大的家伙要飞上天空,他就有一种不真实的震撼感。
发射箱内部也分布着大量的探照灯,光线照射在18米直径箭体上再反射回来,让整个空间都被散发出的乳白色光晕填满。
“亢亢亢亢……”
同样半开放式的电梯开始在他的操作下开始迅速下降,发射箱内的工作电梯正常工作速度都有3.5米每秒,属于高速电梯,但即使这样下降到底部也需要整整1分钟的时间才足够。
于子明在下降到底的过程中停留了5次,分别检查了他这一侧的5个放水闸口,闸门工作状况都很好,测量出的各处应力也在正常范围内。
这个过程中他一直都能听到钢铁不断颤动的巨大噪声,最开始他以为是同伴的电梯,但直到电梯下降到最底部,踏上海平面下184米的钢板上时,他才明白这是箱体各处在压力下产生应变的声音。
发射箱的质量可是高达3万吨,但在海洋面前还是轻如羽毛,脚下的钢铁不断产生和电梯轨道一样的“咔咔”声音,要不是专家告诉他们这是正常情况,恐怕都不会有人敢在这里久待。
从这里往上就再也看不到上方的黑色夜空,火箭箭体成为了于子明面前贯穿天际望不到头的巨柱,像是上古神话中的建木,也好像是西方的巴别塔。
而火箭最顶部竖起的“九章”号飞船却更像一块燧石,是那么的低调内敛。
长征十八号的底部现在都是密集的钢铁丛林,那是能够均匀承受火箭及助推器重量的基座,在钢结构的空隙中能够看到密密麻麻的发动机。
于子明爬上钢铁基座站在芯一级的箭体前,看到了金属表面上凝结的大片水珠。
常规低温燃料火箭都需要在外壳覆盖一层保温瓦防止箭体表面结冰,但长征十八号的零蒸发贮罐牢牢阻隔了大部分的温度和压力,甚至外表面都没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结成冰霜,要是让同行看到了恐怕都会认为是在做梦。
(本章完)
第568章 隐蔽帮手
于子明轻轻把手掌尝试着贴在箭体表面,一股冰凉的感觉立刻充满了掌心和五指,但还没有到刺骨的程度,更像是冰箱的冷藏区。
他收回一根手指舔舐了一口附着的水珠,出乎意料地纯净。
“101(幺洞幺),汇报观察情况。”
无线电中突然嘈杂了几秒,然后就传出了指挥中心内佘院士的声音。
“报告总指挥,目视状况良好,温度高于冰点,无结冰现象,未发现燃料泄漏,完毕!”
“指挥中心明白,1组准备进行第二轮复检,35分钟后全员撤出!”
“明白!”
佘院士放下通话器,视线继续集中在划分出密密麻麻区域的监视器上。
每一个屏幕的右下角都在跳动着时间,现在是京城时间03:44分,距离发射还有136钟。
琼州指挥中心最开始新远为了方便自己租了片简易厂房,但随后航天局也发现就近设立的指挥地比起京城遥控要方便一些,后来就把这里重新装修,利用后发优势建立地比京城那个还大,功能同样健全。
除了这两个之外就只有新远基地有一个全面的有人/无人指挥中心,大多数时候京城和琼州指挥中心用到的频次比较高。
现在这里坐满了身穿蓝色和黑白色调的工作人员,后者要少一些,那是新远公司的工作服。
上千人将宽阔的大厅完全填满,随时都还有人在走来走去,这样的盛况克莱尔只在几十年前的登月任务直播里见过。
和佘院士的会面很短暂,主要是因为后者工作非常繁忙,克莱尔也很能理解,交流了几句话后就被请到了指挥中心隔壁的接待专属区。
接待区汇集了以官方身份进来的各国观察员,一部分被筛选的影像也在这里同步直播,不过安保也不阻止他们挤在指挥中心的后门位置偷窥——留开一道空隙就行。
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的时候克莱尔还在海军飞行学校训练,然后就在随后几年前往安南服役。
23岁的他对于当时最大的印象就是14寸彩色CRT显示器里数不清的NACA员工,不过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人员数量的要求极大降低,早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也就只有长征十八号这個怪物依然有着恐怖的需求。
佘院士比他大8岁,那个时期应该还在戈壁滩哼哧哼哧地研究怎么提高导弹射程,并一直走技术路线,与后来发展成为宇航员才转到NACA任职的克莱尔截然不同。
不过现在克莱尔的感受是这里正在重现NACA曾经的辉煌,不是复刻他们的成功,而是重新将那种朝着宇宙勇敢前进的精神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NACA很多人看待华国同行都认为他们太过于重视“实用性”,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
“hallooooo,博登先生。”
鲍里索夫很欣喜于自己能够在这里捉住前NACA局长,但后者显然不怎么乐意被人发现“偷窥”,点头就往接待室后撤。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