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411节

就日军的陆军战术而言,一直非常呆板——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然后是两翼突破、迂回中路,反反复复就这么几下。但就是这种一战步兵战术的套路,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正规战中打来打去鲜有敌手。即便后来装备了坦克,在使用过程中也是支援步兵的套路,无非是让冲锋的士兵有点依仗而已。

铃木宗作满意地点点头,一边交代池田把这批长脚汤姆送上船,一边又转去另外一个重炮兵大队观察法国施耐德火炮使用情况,施耐德出品的75小姐一直都很出名,日军上下对其性能也非常熟悉,虽然在欧洲战场75小姐已完全过时了,但铃木宗作认为用在印度会非常合适,因此很是装备了一批。

实际上德军也知道法国炮好用,除利用缴获的法国火炮之外,在法德逐步和解过程中,由于质量、炮弹供应都有保障,军备部就愿意像向法国下大笔的火炮订单,特别是施耐德的M1932型155mm加榴炮、M1927/28型榴弹炮,虽然是战前研制的,但其实性能比德军自用的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等出厂的150mm口径火炮性能略微还好一点——同样的射程,法国炮是最轻的;同样的威力和重量,法国炮是射程最远的。而且比较起来,法国货也不贵。有这批火炮打底子,军备部就能让德国国内的兵工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生产坦克炮。

不过这些中口径火炮德军没舍得给日军,铃木宗作要去观察的是施耐德M1927型85mm野炮,这种老爷炮的口径和威力在欧洲完全是不用的(基本都用105mm榴弹炮或者120mm迫击炮取代),正好将全部库存都出清给日军,而后者如获至宝,对于这种重量不过1.8吨,最大射程过1.5万米的神器表示非常仰慕。

现在印度军的火力配备已成了万国牌,英系、法系、苏系、美系、德系、意大利系的各类军火都可以找得着,铃木宗作是乐呵呵地来者不拒,有什么用什么,至于补给这种事情,他压根就没担心过——锡兰岛上多的是库存。以前陆军都还在用畜力车运输弹药和补给,只有特别重要的才轮得到卡车,现在仓库里万国牌卡车的数量比合格驾驶员还多,更不要说还要分一批驾驶员去开装甲车和坦克,完全是“入不敷出”,整个场面不亚于一个苦哈哈一下子突然收获了100注双色球,整个人都在为幸福的日子而激动地发晕。

听到步兵报告日军出动玛蒂尔达坦克的消息,孟菲斯准将感觉事情有些棘手,作为装甲部队指挥官,他清楚地知道玛蒂尔达有多难缠,这些坦克毫无疑问来自欧洲或北非战场上的缴获,看来德国人扶持日军是花了大价钱的,但既然刚刚已开口和吉法德中将领了去截击的任务,同时还要尽可能掩护步兵撤退,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动。

果然,听说日军是驾驶玛蒂尔达坦克攻破防线的消息后,整个第6坦克旅上下就炸窝了——被德国人打上门来叫技不如人,被日军而且还是装备英国坦克的日军打上门来,那简直就是羞辱了,众人憋足了劲要教训对手一顿。而且他们对玛蒂尔达的认识很深刻,虽然装甲够厚,用于掩护步兵作战是一把好手,但打起坦克战就不够看了,谢尔曼坦克可以轻松地绕到敌军侧面将其击破。

战车隆隆开动,英国坦克旅以瓦伦丁坦克为箭头,左右两翼是更加机动灵活的谢尔曼坦克,气势汹汹地朝日军扑去。孟席斯给部队下达的策略是用瓦伦丁坦克在远处吸引玛蒂尔达们的注意力,利用敌军移动速度缓慢的特点,由谢尔曼进行绕圈射击。

双方很快就遭遇到了一起,但英军官兵惊讶地发现,情报并不准确,日军用的是另一种新坦克,绝非玛蒂尔达,这种坦克看上去很灵活,防御能力似乎也不差,在800码左右距离上,谢尔曼的火炮居然奈何不了对方什么。

“哐当!”

“哐当!”

双方开始对射起来,在敌军灵活机动的炮火面前,谢尔曼们若无其事,但旁边的瓦伦丁却遭殃了,他们要面对的这家伙太过于灵活,而且正面跳弹非常厉害,2磅炮的炮弹打上去总是被弹开。

“这到底是什么?”所有人都狐疑起来:这显然不是英国坦克,更不是德国坦克,无论3号、4号,他们都是认识的。

对面日军却显得兴奋异常,这支部队就是上午第二批登陆的战车大队,当他们费劲力气登上滩头时,上面的英军早就被德军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费了极大的力气才终于冲到这里,一路过来居然没捞到什么仗打。

看到有英军坦克冲过来,大队长武田攻兴奋地直叫起来,立即指挥部队迎战,他们虽然数量较少,但因为已在外面漂泊了半天,实在是捞不到仗打,现在不顾一切,勇猛地扑了过来。

英军坦克兵确实没看错,这些不是玛蒂尔达,而是德军甩卖给日军的物资——T-34/76坦克。论绕圈水平,在20多吨这个级别中,别说瓦伦丁和玛蒂尔达不是对手,就是谢尔曼也甘拜下风。更何况,T-34装备的76.2mm坦克炮质量不算差,是可以和谢尔曼形成互相摧毁的。

双方的装甲力量迅速撞击在了一起,英军坦克数量略多,但瓦伦丁打装甲战完全是累赘;日军坦克性能虽然稍强一些,但T-34没有电台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作战能力,大规模的装甲战很快变成三三两两的小集群对挑。

打着打着,日军颓势便开始显现出来了……

第15章 南亚之虎(13)

武田攻大佐是大阪商人的后代,与一般陆军官兵出身异常贫穷不同,他是标准富二代,而且还是最得宠的小儿子,像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选择当兵是很少见的。

大阪兵在日军中一直以来名声不好,打仗喜欢玩虚头巴脑的东西,平时训练中吃苦耐劳精神最差,打顺风仗时一拥而上,打苦战、死战时又跑得老远。但这是针对普通步兵师团而言,对自诩高人一等的战车师团来说,大阪兵灵活的脑筋还是非常管用,城市里出来的大阪兵多半教育程度还高一点,对需要更多文化知识的战车部队而言非常急需。

武田攻出身条件很不错,父亲有钱又宠着他,基本没吃过苦,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哥哥们玩过哈雷摩托和福特T型车,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逐渐成长起来后,精明的父亲便琢磨给这个商人之子谋划一条不同寻常的出路:鉴于武田攻上面有几个得力的兄长可继承家业,小儿子本人似乎对做生意也没什么兴趣,便希望他能够从军或者从政,为家族将来提供可靠的靠山。

武田攻对从政当议员没什么兴趣,但对当军人热情很高。原本要送去当海军,但他对车辆的热衷远远超过了对巨舰大炮的向往,在一战时期还是个中学生的他就通过报纸了解了战车的威武,虽然没当过一天兵,但直觉认定战车是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要当兵一定要去战车部队,而不是当时高人一等的骑兵部队。

父亲震惊于小儿子的成熟和坚持,最后家族会议决定动用一切资源安排武田攻读军校而且必须学战车。作为代价,除今后结婚会给他一大笔钱之外,其他家族财产就不分了,小儿子对此满口答应,半点犹豫都没有。

为达到这个目的,武田家族不惜曲意逢迎,与小畑美稲男爵拉上关系,动用大笔钱财为武田攻从军之路铺路,并让其拜师在小畑美稲男爵三子、小畑敏四郎门下。后者比武田攻大17岁,幼年从军,从大阪陆军幼年学校一路读上去,1914年不过29岁时就以陆大23期军刀组毕业,后来又担任驻俄武官,是日军首批战车部队将领,前途不可限量——拜在他门下是非常有远见的投资行为。

当时想要巴结小畑敏四郎的人很多,武田攻只是其中之一,而且算出身比较差的那一个(商人之子地位不算太高),除有点小钱和士官生的身份外,其他根本不值得一提,小畑敏四郎只碍于父亲的面子才收下这个学生。但武田攻圆滑、机灵、善于交际的特点很快就发挥出来了,特别能博得老师欢心,再加上其对机械的感悟与装甲战的认识非常深刻,深得其师喜欢,到后来俨然视其为得意弟子。

1921年,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三人在德国巴登巴登的温泉秘密会盟,发誓拿长州藩开刀以“改良政治”,被称为昭和军阀陆军“三羽乌”,在门口放哨的是后来当到首相的东条英机——因为在士官学校中比“三羽乌”低一年级,他除了替永田铁山点烟和站在蒸气浴室门口放哨外无别的事可做,既不能列入“三羽乌”之内,更不能参加他们的讨论。

即便这样,东条英机哪怕在当上首相后也不讳谈此事,反而以能在门口把风为荣。除巴登巴登四人外,“三羽乌”还从不属于长州藩的青年军官中选出7人共同组成了11人的“巴登巴登集团”,其中就包括驻柏林武官梅津美治郎、驻伯尔尼武官山下奉文、驻科隆武官下村定等人,全是后来陆军中最有名的人物。

随着时间推移,小畑敏四郎在军队中地位逐渐上升,炙手可热,1932年第二次担任参谋本部作战科长——军衔虽然够不着将军,却是参谋本部总长、次长之下最为要害的部门,视为参谋本部核心。一般说来,凡作战科一致通过的意见,上头不能轻易驳回。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有新总长上台,一定要把作战科长换成自己人(现在参谋本部是石原莞尔一手遮天,科里全是石原派或亲石原派的人马)。

小畑敏四郎与荒木贞夫共同成为皇道派核心,他当然也要培植自己的班底,在朝中有人好做官的情况下,武田攻一路晋升,35岁不到就当上中佐,还迎娶国会议员的女儿为妻。

表面上看,35岁的中佐似乎在部队里一抓一把,但就武田攻这种没上过任何陆军幼年学校,完全是普通中学毕业报考士官学校,而且毕业排名也不算最靠前的商人子弟来说,几乎是天大的造化。同样是中佐,任职地点和部门还决定今后前途如何,武田攻不是在一般的陆军部队里,而是在陆军最核心的近卫师团和战车师团任职,出去逛街时鼻孔都是朝天的。

按当初规划的路径,只要武田攻和他的靠山不出事,50岁前当上陆军中将完全有把握,至于能不能当上陆军大将,要看机遇和运气。

事态一直在顺理成章地发展,但偏偏就出了事,二二六兵变前巴登巴登集团已分裂,形成了皇道派和统治派的对峙,三羽乌成员间虽然彼此个人关系还不错,但政治立场上完全对立,然后是一连串重大事件:统制派在军队中占据要害,其核心永田铁山在军务局长任上被人砍死,皇道派发动二二六兵变,石原莞尔坚主增压,兵变失败后的小畑敏四郎和荒木贞夫受清洗后被迫靠边站。

武田攻当然也受到牵连,兵变他完全没参与,当时他正在陆大进修,准备毕业之后再去参谋本部过渡两年,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去战车师团担任联队长。但处理结果是不看立场与行动只看派系的,老师一倒,他立即从飞黄腾达的年轻中佐一下子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色,本来陆大毕业后都要重用或晋升的,他什么都没捞到,反而被发配去了辎重部队当中佐——美其名曰发挥机械化运输特长。

明眼人都清楚,日军辎重部队地位极其低下,别说与战车师团无法相提并论,就连普通步兵师团都看不起辎重部队,在蹉跎6-7年之后上头才聊胜于无地给了他一个大佐军衔。他从少尉当到中佐一共耗时13年,从中佐晋升为大佐又用了8年,把前面积攒下来的火箭速度全还了回去。

但他一点也不介意,更不抱怨自己的老师,即便在清算皇道派人人自危的环境中,他依然与小畑敏四郎保持密切的关系和来往,还利用自己在辎重部队任职,相对空闲的有利时机,继续努力学习掌握苏联的装甲战术和大纵深作战理论,且与其师一样精通俄语。

事实就这么奇怪:东条英机虽然与小畑敏四郎同为巴登巴登同伴,但对后者并不亲近,一直不冷不热;而主张武力肃清二二六兵变军官的石原莞尔和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却偏偏认为小畑敏四郎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重用,便热情邀请他出山。此时小畑敏四郎因身体不好只能在国内留守,相继拒绝了冈村宁次和石原莞尔的出山邀请,但极力把武田攻这个得意且忠心的弟子推出去。于是冷板凳几乎快要坐穿的武田攻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成为新组建的战车第四师团中4个联队长之一。

4个联队各自选了一国坦克作为装备,武田攻的22联队因为他的缘故顺理成章选择了苏系装备,被内部戏称为苏系联队,名仓刊自己起家的第7战车联队选了德系,第18和19联队分别选了英法系和美系。

按山下奉文和名仓刊的最初想法,10天培训后选择一个大队胜出肯定是德系联队,他们不但得到大量德军使用经验的教育,而且德国装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应该最好。结果第10天的比武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武田攻的苏系联队取得最终胜利。无论是常规使用演练还是大队VS大队级别的对抗,主要由T-60和T-34组成的苏系联队稳稳压倒了用3号和4号组成的德系联队。

比赛结果就连舍尔也呆住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批T-34中除少数几辆外都没装备电台。问武田攻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时,后者只说了一句:“德国坦克确实更先进些,但对人的配合要求也更高,我们以前惯用4人车组,换德国坦克5人车组后秩序打乱,我不认为短时间内比T-34的4人车组适应性更好。另恕我直言,苏联坦克不娇贵、方便操作,在现阶段更适合水平不够的我们,要不然为什么贵国专家不建议仿造3号或4号,只建议我们仿T-34呢?”

这番高论听得众人心服口服,于是武田攻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天日军登陆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面对现在战场上暂时的不利局面,他放出了大招……

第16章 南亚之虎(14)

日军的战车师团编制如果用德国的眼光来考察是个非常畸形的编制。通常一个战车师团下辖两个战车旅团,每个旅团分辖两个战车联队,整个师团一共拥有4个战车联队,然后与一个机动步兵联队、一个机动炮兵联队共同构成一个战车师团。

这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步兵太少。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在于日本过于强调坦克集中化,恰恰相反,日军一直是秉承将战车分散配置,支援普通步兵师团展开作战而不是独立建制作战的装甲思路。

在投入作战时,整个战车师团不是以一个整体展开,而是将各战车联队配属给前线部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战车师团根本就不必要配备大量步兵,反正步兵师团有的是步兵,战车联队才是战役协同部队。
首节 上一节 411/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