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99节
对于朱祁镇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把小皇帝哄得浑身都舒服。
平时哪怕是不当值,大部分时间,也都陪在朱祁镇身边。
自己是如何上位,王振很清楚,可不能让其他人钻了空子。
一旦等他回到宅子中,宫中那个谦恭有礼的王公公就彻底不见了。
那些想要求一个进身之阶的谄媚,还有宫中义子的跪舔,让他鼻子都快扬到天上去了。
那些投靠早的,也都尝到了甜头。
关键位置的京官,王振安排不了,但是下面的地方官,他去和朱祁镇美言几句后,小皇帝也就无条件地答应,然后找到张太后。
自家孙儿的要求,太后也不好拒绝,在听取内阁汇报时,会装作不经意地提上那么一两嘴。
徐闻这个首辅辞职,就是因为没有和宫内搞好关系,杨士奇可没有恩师那个敢于和宫中正面对抗底气,还有那种说走就走的魄力,只能选择妥协。
为了安抚太后,这些官员的职位给就给了。
通过这些一点点对朝堂的渗透,王振身边很快便聚集起一股可观的力量。
在朝堂之外,王振也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有了听命于自己的势力。
回宫后,他很聪明地把这些事情都说给朱祁镇听,并表示这些人都是看在皇上的面子上,才来讨好自己的。
小皇帝被内阁和太后双重压制,很难插手朝政。
正是满腹牢骚的时候,王振这么一说,正好聊到他的心坎上。
原来自己这个天子还是有威望的,不过被内阁这些人限制了。
在对杨士奇和徐谦更加不满的同时,朱祁镇也愈加器重王振。
大明海军的出事,其他人不关心,王振可不会。
他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给朱祁镇添油加醋地描绘当时的情况。
在说书方面,王振还是有些天赋的,绘声绘色地讲述下,小皇帝听得眼中发光。
听到徐闻一点事没有,而且还到达刘家港以后,朱祁镇拍了下自己的大腿。
“可惜啊,这些人的计划为什么不周密一点,能够把徐闻一起解决了多好!”
王振赶紧小声提醒道:“嘘!陛下慎言,宫中侍卫可都是锦衣卫。”
小皇帝心领神会,但同时也无比憋屈。
自己堂堂大明皇帝,在自己的寝宫里面说点心里话,居然也要注意,这究竟是谁的天下啊?
朱祁镇的喜怒,王振跟了这么多年,简直一清二楚。
看到皇帝不开心,王振马上给少年天子画饼道。
“等陛下亲政,统领朝堂之时,一定把这些人全部裁换!”
朱祁镇听得重重点头:“一定要裁换!”
他们的这些小动作,怎么能瞒得过暗卫。
王振和那些官员们接触的记录,都送到了徐谦的案头,看得这位次辅很是头大。
父亲不在,他只能扯着自己的大哥倾诉。
“哥啊,你说要办点事情怎么这么难,我和杨士奇他们,尽力想维持先皇和父亲留下的局面,让大明和大明的子民能够过得更好,可是看看我们的皇帝在做什么?”
“重用亲近宦官,身为皇帝,亲自帮人要官,简直脸都不要了,这可是他们朱明的江山,他们自己都不珍惜,我们到底在维护什么?”
徐谦说着,一下就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辞职了。
为这种君王服务,需要强大的内心,还有自我催眠的态度,否则迟早被朱祁镇气死。
徐明对朝中之事也帮不上忙,只是他也一肚子的不爽也想说出来。
“你那算什么,要不要看看现在京营变什么样子了,只有神机营因为有考核,塞人不进来,爹才走了多久,五军营塞了多少人进来?”
次辅一直忙着斩断王振伸向官场的黑手,倒没有注意军方居然也出了问题,他赶紧追问道。
“不是还有英国公看着吗,怎么就让人进来了?”
徐闻之所以敢于潇洒离去,就是因为各个关键的位置上,都是宣德甚至是永乐年间的老臣在保持。
预估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才会头也不回地辞职。
张辅现在作为五军都督府的中军都督,京营主官,理应是和兵部一起,把控住军权,可没想到,这才多久就沦陷了?
徐明只能苦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你以为谁家都和我们家一样,这么和谐,他们家大业大,还有其他张家的旁系找过来投靠,总要有安排啊。”
第849章 老臣故去
“唉!”
兄弟二人齐声叹息。
徐闻在的时候,一切困难的事情,都有他扛着,徐华和徐谦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
现在突然不在家,轮到他们二人挑大梁了,才明白当家的不容易。
徐华和徐谦兄弟二人,还是军政分开了,可是想想自己父亲,几乎把两样都扛在自己肩上,也没见过遇到过麻烦。
许多他们看来棘手的问题,到了徐闻手上,就迎刃而解。
兄弟二人都有些怀疑,是不是他们太蠢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感受。
可明明在同龄人,甚至是整个朝廷中,对比起来,能力已经不差了。
所以最终结论只有一个,是父亲太强了!
两兄弟无比怀念着老父亲。
想归想,他们却是联系不上父亲了。
此时徐闻甚至都不在大明了。
海军把人全部都抓住后,后续的审讯,还有深层次的挖掘案情,制定规则预防此类事情发生,徐闻都不想管了。
啥都要自己管,那海军要总司令,设立参谋部,还有那么多暗卫是干什么吃的!
自己当初建立起这个架构,不就是为了省心。
现在还要自己插手的话,那干脆把这些部门全部裁撤好了,反正也没用。
这么多年,徐闻还没有出过海,这次得空,正好能带着孙儿孙女,还有老伴出去转转。
中南半岛六省,还有唐赛儿的新青州,都可以去看看。
特别是新青州,前白莲教圣女这次过来,极力向老父亲推荐自己的领地,季候宜人,物产丰富,十分适合居住。
对于她的话,徐闻只能信一半。
热带地区,就没有什么气候宜人一说,冬天可能舒服一天,夏天台风那是一场接着一场,不过包括自己,这一家老小,都没有去过热带,可以飘洋过海的开阔眼界。
所乘坐的还是大明海军最新开发出来的快速游轮,用来在大洋间快速,舒适地运送客人,徐闻他们是正式列装后的第一批客人。
徐闻也不急了,游轮主要在于一个游,只要住得舒服,在整个南洋慢悠悠地逛上一圈,旅游个一年半载,也不是不行。
他在优哉游哉地欣赏异域风景,朝堂上却在风云变幻。
正统五年,三杨中的杨荣病逝,享年七十岁。
这条历史线上,因为有徐闻的存在,杨荣并不如历史上那么耀眼。
可是在内阁中,杨荣表现还是非常耀眼。
尤其是北伐,南征事务中,他的后勤规划,以及人员调配,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逝去,也代表着宣德朝从永乐年间,朱高炽太子府走过来的那批人,开始逐渐凋零。
杨士奇和杨溥还有徐谦含泪送别老友。
徐闻因为还在海外,未能赶到。
徐明以嫡子,大明海军司令的身份,从刘家港赶来吊唁。
作为内阁大学士,杨荣被追封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这个在文臣中,已经算是顶尖的谥号,代表着朝廷对他的肯定。
哪怕是小皇帝朱祁镇,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开始明白三杨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他们和徐家组成了现在朝廷稳固的基石。
不过以他的性格,就算是清楚了,也不会在乎。
朱祁镇的一生顺风顺水,出生还没多久,就被确立为太子,教导他的都是各位阁老。
他成长的时间,正好大明一步步迈向巅峰的过程,根本就没有体会他祖父,父亲那种艰难北伐,以及面对宗室竞争,甚至兵戎相见的过程。
在朱祁镇看来,自己就是天命之子。
是自己的出生,带来的大明的兴盛,当然这个认知也少不了王振的功劳。
也就是王振反复在朱祁镇的耳边念叨,给了皇帝这样的错觉。
也是因为这个,王振在朱祁镇心中的位置很稳固。
这人说话又好听,还懂自己的心思,伴随自己一起长大,关键还是自己的家奴,绝对值得信任。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