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21节

其罪一:背弃祖制,残害宗亲

先帝晏驾,宣德幼冲,本应亲贤远佞,共保社稷。然其听信谗言,削藩虐弟,囚兄戮侄,骨肉相残。朱家血脉,几遭屠戮;太祖遗训,荡然无存!

其罪二:宠信奸邪,祸乱朝纲

杨荣、杨士奇等庸臣,结党营私,闭塞言路;内廷宦官,擅权干政,贪贿横行。赋役繁重,民不聊生;边备废弛,鞑虏觊觎。如此朝廷,何以承天命、安黎庶?

其罪三:悖逆天道,失德于民

去岁山东大旱,饿殍遍野;江南水患,浮尸千里。朝廷不赈灾民,反增税赋;不恤苍生,维修宫室。天怒人怨,灾异频仍,此乃上天示警,而幼主犹不悔悟!

在汉王起兵半天前,暗卫就已经收集到相关信息。

谋士们在汉王府云集,王府的亲卫不再遮遮掩掩,强弓劲弩等违禁武器都搬了出来。

同时骑兵四处,开始联系附近州县官员。

据此推断,朱高煦造反近在眼前,马上就向京师示警。

紫禁城中。

越王徐闻和英国公张辅联袂前来,朱瞻基也知道出了大事,郑重接见了二位重臣。

当看到那封书信,他勃然大怒。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朱瞻基已经和历史上不一样,对自己这个二叔毫无好感,就等着他反了!

但朱高煦竟然敢明目张胆地来策反京营主帅,五军都督府都督,这是彻底不把自己这位大明皇帝放在眼里了!

“朕自认对这位叔叔不薄,此次登基,大赏天下,他汉王府封赏最多,所求的世子也依他意册封,余子皆为郡王,四海商会与他的分红,也非常少个半分,朕还补了些,此等优厚之举,换来的就是这般狼心狗肺的行为?”

朱瞻基越说越怒:“宣杨士奇,杨荣,徐谦几位阁臣入宫廷议,商讨平叛事宜!”

盛怒之下,朱瞻基已经管不了那许多。

本来还想把朱高煦留着,展示一下新皇登基的宽厚。

可朱高煦给张辅的信中,一句句都是他肺管子上戳。

朱瞻基年轻骤登大宝,最忌讳的就是别人说他年轻。

但就是这封信中,句句不离这两个字。

言语之间,根本就没有把他这个当今帝国皇帝放在眼里!

等朱瞻基这番脾气发完后。

徐闻才继续说道:“陛下,汉王能够寄出这封信,说明他已经所有准备都已经就绪,已经造反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暗卫,锦衣卫,山东布政司,都司衙门的情报都会传过来,我建议先早做准备,集结兵力准备平叛吧。”

朱瞻基这时才冷静了一些,点点头道:“越王所言极是,等杨士奇他们来后,大家商讨出一个方案来,英国公你也参与,随后整备京营,随时准备出征。”

“是!”英国公张辅恭声应了下来。

内阁自从改组以后,身上的担子多了不少,每日都固定在宫中文华殿办公。

皇帝一经召唤,几位阁臣立马赶紧过来。

看到越王和英国公两位大佬都在,而且面色严肃,年轻的天子脸上怒容未消,几人便知道这事情不小。

朱瞻基虽然没有自己父亲那样宽厚,可对比那位皇爷爷来说,对待臣子已经算很宽容了。

平素大臣们言语间有所不妥,也都是一笔带过,只要一心为公,他都不怎么计较。

能够把这样一个性格这么好的皇帝气成这样,二杨和徐谦,内心想到的就那一个名字:汉王朱高煦!

徐闻已经打包票说对方必反,朱瞻基也相信他的推断。

那有些事就不用再顾忌什么天家颜面,藏着掖着了,把张辅送来的那封书信放在各位辅相面前。

“你们自己看看,然后拟个章程出来吧。”

杨士奇和杨荣也是宦海浮沉,算是见多识广。

可眼前的书信,还是让他们越看越心惊。

从书信的内容和语气来看,就是给张辅的,英国公肯定不会,也没必要去攀咬朱高煦。

而且从笔迹上来看,这就是出自朱高煦手下头号谋士王斌之手。

王府和朝廷往来文书,他们都看过,自然认得这手字。

朱高煦有反意,在朝堂之中算是个公开的秘密。

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人即位之时,徐闻两次出手,一次秘不发丧,一次亲自坐镇,这防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可当朱高煦真正反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猝不及防。

他可是汉王啊!

皇家对他一直不薄。

且不说三番五次的僭越,而有些形同谋反的行为,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能忍的也都忍了。

或许就是这样的行为,让他认为皇家软弱?所以就决定造反了?

几位内阁成员,一边看,一边在心中腹诽。

徐谦在几个内阁中最年轻,看得也最快。

二杨还在细细研读之时,他便已读完,

而且还望了父亲一眼。

他今天清晨就来当值,并不知道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想看下徐闻有什么指示。

见到老爹双目低垂,正在闭目养神,徐谦心领神会。

此事不用自己操心了,早就有所安排。

徐谦虽然入阁,但是论资排辈,他乃新晋人员。

此时首辅为杨士奇,皇帝的质询,必须由首辅来应对。

杨士奇在心中斟酌了一番后,才答道:“依微臣之见,汉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目无君王,勾结朝中大臣,此乃谋逆重罪,但汉王乃天家血脉,臣等不敢妄下决定,还请陛下稍等,我等几位商量一番后,再将相关条陈呈与陛下。”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徐闻都得赞一句滑头。

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滑不留手,不揽事上身,难怪为三杨之首。

第747章 内阁廷议

更关键的是,杨士奇看到徐闻在这里,就知道天子已经做出了决断。

他们只是来当个查漏补缺工具的。

果然,朱瞻基说道:“方才你们来之前,朕已于越王,英国公商讨过,朱高煦敢将文书明目张胆地送至英越王府,必是已经做好反叛的各项准备,当我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怕是朕的这位叔叔,已经高举反旗,开始遍发檄文了。”

“你们可将这些都列入条陈考虑范围内,不必急于呈上来,如若他朱高煦果真造反,山东府内两三天内,便会有相关消息传来。”

进入内阁之后,他们也知道一些常人所不知的内情。

比如说暗卫,直属于皇帝,由越王徐闻直接领导的这支情报机构。

有着极强的业务素质,建有专门的信鸽部队。

如果真有什么消息,估计现在情报已经在路上,晚间宫内就会收到具体情况。

所以几人就先行告退。

身为内阁成员,朝廷中枢都要忙起来了。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眼见又要打仗,一系列的东西都要安排下去。

况且还要考虑到山东官场会不会有从贼者。

站在内阁的角度,他们认为汉王毫无胜算。

可那些底层的官吏就不见得了,不乏头脑不清醒的投机之辈,怕是相信以汉王的勇猛,同样是叔叔打侄子,能够重现靖难旧事。

毕竟,汉王朱高煦曾参加过靖难之役,造反经验丰富。

这次造反,不过是再干一次罢了。

何况,汉王地处山东,距离京师并不远,难度更小。

说不准就会一鼓而下,打进北京城,如太宗皇帝那般登基称帝!

英国公张辅也回去安排了。

如果要出兵,那自然是京中五大营最合适。

他身为军事主官,开拔前还有一堆事情等着了。

徐闻本打算跟着一起告退,但被朱瞻基留了下来。

在老师面前,贵为帝皇,也不用再端着了,毫无形象地瘫坐在椅子上,叹道。

“老师,这个位置坐得这么累,为什么朕的那位叔叔还孜孜不倦地想要,朕自认没有做错过什么,如果可能,朕也想当个闲散王爷。”

得益于徐闻对这个时代的影响,沙发之类家具也进入紫禁城中。

现在朱瞻基的形象,除了那身明黄色黄袍有些不妥外,整体看上去和葛优瘫没什么两样。

至于为什么,徐闻当然知道。

首节 上一节 621/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