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11节
得知自己曾是大明藩属国后,联想起以前大明的种种传说,马上派人上京告状。
很可惜,如果这世间没有徐闻,他还真有可能。
毕竟是先皇所册封的藩属国,大家还是要讲究一下程序正义的。
可现在完全不同,在徐闻潜移默化下,大家都了解这些猴子是群什么东西。
鸿胪寺耐着性子听对方说了两句后,就忍不住,将他们轰出去了。
这么久不朝贡,抢了大明的东西后再来哭诉,真当大明傻的?
鸿胪寺马上制定新的朝贡制度,根据藩属国大小,以后分为三年一贡,五年一贡,十年一贡。
不能随随便便的就往大明跑,要讲究体统!
最惨的是,这些就连武装商船都打不过,还被反杀小国,连郑和都用不上。
也就是够不着被大明称为蕞尔小国,就和路边随手被蹍死的一只蚂蚁差不多。
就连徐华刚那个发言,也只是当个笑话来说给大家听的。
“行了,你就别缠着唐伯了,不是答应你,让你去郑和那里学习一下,等经验充足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要不然你母亲也不允许啊。”
提到朱月蓉,对徐明是绝杀,他也只能低头不语。
聊完闲话,唐达才开始正式汇报。
“每年的财务报表你应该都看过了,现在整个南洋航路基本在我们的控制下,对高丽和日本的航路也很成熟,目前单论贸易,增长势头已经前些年那么猛了。”
“我在考虑根据你以前的定策,是不是四海商会要开始慢慢转变方向。”
徐闻很高兴,唐达能够有这种忧患意识。
其实从数据上来看,每年贸易上还是能赚取海量利润,足够满足大明帝国目前的很多额外开支。
也同时让徐闻的隐形身家,绝对是大明第一人。
哪怕是对上皇室,也敢拼一下。
但这些都不是徐闻和唐达所追求。
被徐闻教育久了,唐达都知道,钱如果不花出去,那躺在账上就是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银。
只有真正运转起来,带动更多的产业和人群,那才是财富!
所以他才会居安思危,提出要改变。
“先说说你的想法。”
出于一个上位者的考虑,徐闻决定还是听听唐达怎么想的,最后再查漏补缺。
“按照你原来的计划,我觉得应该加大对南洋地区的移民以及深耕,目前我们在南洋的据点,大多为贸易据点,并没有深入,只是用作仓储码头和贸易场所。”
“只有加大对当地的投入,让它们和大明的相关产业形成互补,才能给四海商会更好的发展。”
这的确是徐闻曾经说过的,也是他最初的构想。
当四海商会肃清南洋,独霸南洋贸易后,就已经向后世的东印度公司学习。
虽然不管是哪个国家叫这个名字的公司都臭名昭著,但他们所采取的一些方针还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说发展当地产业,培养代理人方面。
与那些东印度公司不同的是,小国寡民人口数量不足,才需要采取这些办法。
可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人口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问题。
只要休养生息,没有动乱,短短几十年的工夫,数量就上来了。
所以四海商会不需要代理人,自己上就行。
从人口文化上同化这些岛屿,看上去成本虽然高了点。
但从长远看,收益更高。
徐闻拊掌同意唐达的观点:“你说得没错,如果我们四海商会,只是单纯作为一个商会,那现在的一切,只要维持下去,就能收获颇丰,但不符合最初给它的定义。”
“既然叫作四海商会,那就应该当作大明的开拓先锋,勇闯四海!”
“目前条件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沿着海岸线,一个个据点建设下去,稳打稳扎,逐步向外扩展。”
随后徐闻还看了一眼唐赛儿:“她和她麾下的教众,就当成四海商会第一批成建制的拓荒队吧。”
零零碎碎的移民,四海商会一直在进行。
沿海不少的失地农民已经被招募,有些成为水手,有些则成为据点的员工。
在南洋上,为庞大的四海商会工作。
但是像唐赛儿和那一千多心腹,这么大规模,有组织的确实是第一次。
最后徐闻还没忘记询问唐赛儿:“刚刚所说的这些,你都听到了,也应该知道这是一条并不好走的路,哪怕是沿海的那些农民,知道出海能挣大钱,可但凡是有其他路可以选,都不会出海的,因为只要出海,就很有可能客死他乡。”
他想让自己女儿清楚自己将要面对什么。
反观唐赛儿,她一直静静地听着自己父兄和唐达的对话。
因为她对这些并不了解。
当初想出海,也是无奈之举。
而对大海的了解,还有方才那段话,也是从书本中了解的。
可是随着聊天的深入,唐赛儿的眼中开始放光。
当徐闻问她最后决定时,她非但不害怕,语气中还有些心驰神往。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些小国凭什么占据那么好的土地,这些地方自然要能者居之,我就是那个能者!”
第735章 科技发展
唐赛儿此言一出,唐达哈哈大笑。
“不错,不错,这种口气才像越国公的女儿嘛,他当年也是这般口气,傲气得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徐家三兄弟也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姐妹。
和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那些娇滴滴的小姐们不同,唐赛儿就是一朵野生的蔷薇。
哪怕是移到富贵之家,也掩饰不了她身上的尖刺与魅力。
唯独徐闻有些头疼,本来把唐赛儿送出去,就是想让她过得舒服一点,有个能施展的空间。
但从这番发言来看,这个空间是不是大了那么亿点点。
他毫不怀疑,这丫头出去就会惹事。
她手下那死心塌地的一千多人,放在暗卫,甚至是朝廷卫所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堪一击。
可是对于东南亚的猴子们来说,可就是降维打击,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光是比土著普遍高上一头的身材,就足够碾压对方了。
内心当然还是一丝骄傲的,唐达说得没错,这种性格,确实很像自己。
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这也是一个开拓者所必备的性格。
自己女儿有这个想法,徐闻需要考虑的就多了,他问唐达道:“商会研究所里的那些东西,完成多少了?”
在军械研究方面,徐闻遵循的是两条腿走路方案。
兵部和工部合作研制一部分,暗卫身上的板甲,还有优秀战马,就是这个合作的产物。
但官方虽然能够集中工匠办大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得到结果。
但目前大明的这套官僚系统还是很多制约。
哪怕强如徐闻也只能慢慢改变,有些特别机密,且需要精细化的东西,徐闻则是交给了四海商会内部的研究所。
这也是当初朱棣忌惮徐闻,一定要留下一个保险的原因。
虽然这双头蛇方案,是他批准后,徐闻才开始实施的。
可这东西掌握在一个臣子手中,终归让为君者很难心安。
所以后续的朱高炽,徐闻就干脆不提及相关问题,朱高炽也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他只需要知道,在皇室的信赖之下,越国公永远忠于皇室,忠于大明!
四海研究所负责的就是暗卫手上的燧发枪,以及各类火器的改进。
两个研究所还有个不同,就是针对北方的各类武器,装备,由兵部和工部联合成立的军械所研究。
而对南方的各项装备,就是四海商会的事了。
关于南洋的拓荒,徐闻和唐达都早有准备,进行相关装备研究很久了。
唐达信心十足地回答道:“我做事你还不放心吗,已经按照你的吩咐,还有设想,完成得七七八八了,要不你去看看?”
四海商会的研究所有几个,特别机密的这些,唐达不放心,就放在了自己身边。
济南府郊外,由暗卫把守。
身为一个老父亲,现在女儿要远征,徐闻就不得不帮她准备一些东西了。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