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0节

徐闻回过神来,谦逊地笑道。

朱凡闻言,神情一怔,看着徐闻笑道:“原来徐兄便是那传说中断案如神的徐县丞,真是失敬了!今年清平县因为徐兄可是出尽了风头啊!”

朱清也在一旁笑着说道:“是啊,我听闻清平县的赋税出众,超额近两倍完成,并且全县的百姓商户,没有丝毫的怨言,着实难得啊!”

“都是虚名,都是虚名!”徐闻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他细心观察朱家兄弟,发现他们虽然是凤阳府人士,却操着一口熟练的京师口音。

说起某个东西时,甚至听出有些是北平那边的方言。

这让徐闻好奇不已。

年纪轻轻一身贵气,举手投间仪态自若,显然是自幼接受礼仪训练。

凤阳府人士.......京师口音.......北平府方言.......

再看那个叫朱凡的胖子,圆嘟嘟的身形起码二百五十斤。

徐闻猛然惊醒。

莫非......此人是燕王世子朱高炽?!

按照历史的脉络,此时此刻,朱高炽、朱高煦兄弟正在京师作为质子。

而眼前这两位气度不凡、恰好姓朱的青年,让徐闻不禁心生遐想。

细细考量,他几乎可以肯定,眼前这两人便是未来能够左右大明命运的洪熙皇帝朱高炽,以及汉王朱高煦。

“徐兄无须过谦,以徐兄之龄,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乃人中龙凤,才华横溢!”

化名朱凡的朱高炽笑语盈盈,目光中满是对徐闻的钦佩之情。

清平县在徐闻的治理下,政绩斐然,已然成为朝堂之上众人瞩目的典范,皇爷爷甚至还提到过。

“呵呵,世事纷纭,传言难辨真伪。世人皆有爱惜羽毛之心,难免有时自我夸耀,徐兄以为呢?”

一旁化名朱清的朱高炽,似乎有些不认同,在一旁淡然插话,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质疑。

徐闻呵呵一笑,没有说话。

这两兄弟的一番话,性格迥异,跃然眼前。

更让他确信,这俩货便是史书中所载的朱高炽与朱高煦兄弟无疑。

史书记载汉王朱高煦,喜欢军营生活,最是看不起读书人。

“既然如此,徐兄既享大名,小弟有一疑惑,愿请徐兄赐教。”

朱清接着说道:“前段时间,边关将士巡边时,发现草原道路上散落着大量车轮辐条,若徐兄身为边军将领,当作何处置?”

“二弟,咱们是应试的举人,在此论军事作甚?何必为难徐兄?”

朱凡眉头皱了一下,看着自己的弟弟劝说道。

“大哥此言差矣,朝廷科举选才,要的是文武安邦之才,光会读书有什么用?难道能用书本把敌人砸死吗?”

朱清固执己见,言辞间透露出对军事的重视。

徐闻闻言,心中已明,此乃汉王对他的考验。

回答若失当,恐影响前程;

但若应对得宜,或能赢得汉王青睐,为仕途增添一份助力。

略一思索,徐闻神色从容,缓缓开口:“辐条散落,必是北元鞑子频繁往来之迹,恐有侵边之虞,若我为边军将领,当立即加强戒备,侦察敌情,以防不测。”

“哦?为何?”

朱清眼眸微张,显露出一丝惊讶,他万万没想到徐闻竟能如此迅速地洞察到这些深层含义。

这不仅超越了一般书生的见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未必能如此敏锐地作出判断。

朱凡见徐闻回答得颇为中肯,便不再急于劝解,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紧锁在徐闻身上,心中好奇这位才子究竟有何等见识。

“鞑子狡猾,此举应是故意为之,意在示弱于我大明,诱我军深入,设伏击之,因此,应迅速上报朝廷,请陛下圣裁。”

徐闻再次开口,眉宇间没有丝毫书生的怯懦,反而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仿佛胸有沟壑,志在四方。

朱清紧迫不舍,又问道:“北元鞑子如丧家之犬,若敢犯边,我大明九边将士岂能容其嚣张?若徐兄身为兵部主官,将如何筹划出兵之事?又该如何打法?”

此言一出,周围不少举人都忍不住眉头紧蹙。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哪有固定的策略?

再者,他们皆是举人,未曾亲历战争,对军事知识知之甚少,这接连的追问确实有些过分。

“这位兄台,你是否与徐兄有隙?还是故意为难他?先问军事,又问统兵作战,未免太过了吧?”

“是啊,我等未曾上过战场,如何能回答这些问题?”

“我看这位兄台怕是心存不善!”

众举人纷纷为徐闻抱不平,而朱清却仿佛充耳不闻,一双眼睛依然紧紧盯着徐闻。

徐闻之前的回答已经让朱清对他产生了几分好奇,否则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如此纠缠不休。

“多谢诸位兄台仗义执言,徐闻感激不尽,不过今日只是闲聊,无妨大碍。”

徐闻先向周围为他说话的举人抱拳致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说这么多还是为他,这个人情他要记下。

随后才看着朱清继续说道:“若在下主政兵部,当向陛下建言,令燕王殿下选精卒壮马抵大宁,会合宁王兵马,沿着边墙侦察鞑子军队的位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突袭。”

“同时,为避免北平、大宁两地防御空虚,命周王殿下率河南都司的精锐部队前往北平边塞巡逻,如此双管齐下,定可转危为安!”

此话一出。

朱凡跟朱清两兄弟顿时眼睛一瞪,宛如见到鬼魅一般震惊的盯着徐闻。

这个结果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因为他皇爷爷就是如此决策的!

去年的时候,宁王朱权汇报此事,说恐有鞑子来犯。

朱元璋担心鞑子设伏,于是命燕王朱棣会同宁王朱权率兵北上,沿着河套边墙巡逻,步步推进。

不久之后,朱棣在彻彻儿山遭遇鞑子,大战一番后擒其首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一路追杀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到一批蒙古鞑子,再战再捷,后班师而还。

这场战斗,朱高煦也参与了,随父亲朱棣出兵塞外,斩杀鞑子,引以为豪。

因此拿此事考验徐闻。

没想到,这徐闻竟然还原了朝廷调令!

要知道,此乃军事机密,只有皇帝、燕、宁、周三位藩王,以及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高层知晓。

旁人不得知。

徐闻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丞而已,断然接触不到这种机密。

但他居然能完美的推算出!简直可怕!

若非两人来头惊人,可以肯定事情没有泄露,他们都要怀疑徐闻是不是在哪里听过这个处理方法了。

“经世之才!”两人的脑海中同时浮现出了这么一个念头,彼此也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

却不知徐闻是县丞,每天有阅览朝廷邸报的习惯,而且他主管清平县粮草。

根据朝廷粮草运送路线,他大概推断出了朝廷出兵路线。

结合历史上明初的塞边制度,以及燕王巡边的历史事件,徐闻大概推断出,此战是燕王朱棣带队,周王协助防守北平。

大明初期,是九大塞王节制边军,所有军事命令,也都要藩王执行。

第53章 燕王世子的认可

“徐兄一席话,真是令人震惊!我朱清佩服!这一杯我敬徐兄!”

化名朱清的朱高煦端起酒杯,神色敬佩地看着徐闻说道。

“哈哈,徐兄,我这二弟为人非常之高傲,今天你能够让他主动敬酒,我对你可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朱凡看着徐闻哈哈大笑道,随后也端起了酒杯:“既然我二弟敬徐兄,我这做兄长的也不能落后,来,我也敬徐兄一杯!”

徐闻端起酒杯,豪迈地笑着说道:“酒逢知己千杯少!好!今日我就陪两位不醉不归!”

“酒逢知己千杯少……嗯,徐兄不愧是才子,出口成章!就为这个‘酒逢知己千杯少’干一杯!”

韩克忠仔细品味了一番之后,也端起酒杯哈哈大笑了起来。

怎么,你们没听过这句古语吗?徐闻心里想着这句话出处。

殊不知,这并非正规诗词,而是流传在民间通俗读物中的一句谚语。

在座的都是读书人,饱读四书五经,研习名人诗词歌赋,对民间通俗读物知之甚少。

“干杯!”众人齐声应道,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随着一杯烈酒入喉,几人间的氛围顿时变得亲近了许多。

朱家兄弟俩也不再像之前那般高冷,看向徐闻的眼神中充满了热情与欣赏。

首节 上一节 60/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