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13节

  “曜哥.大将军。”

  万年公主惊喜回头,只见苏曜身着银甲红袍,英姿飒爽地站在花丛的边缘,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淡金色的光辉,耀眼夺目。

  花园中其他众人似乎已对苏曜总是如此神出鬼没的出现在各种地点见怪不怪,纷纷躬身行礼后自觉退开,给两人留出了一段独处的时间。

  苏曜拉着万年公主的小手,两人一起漫步于花丛,万年公主凝望着苏曜的侧脸,心中的不安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急于获得爱人的肯定。

  而苏曜只是轻笑一声,捏了下公主的手心,夸赞道:

  “放心吧,有我在呢,不用担心。”

  “上一次朝会上处置司空种拂时你不是做的很好嘛。”

  “现在那些大臣们已经有很多人都认同了你。”

  “接下来只要安心做好登基大典的准备,你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汉女帝了。”

  苏曜的话并非什么讽刺。

  原来,上次处置司空种拂,乃是两人一唱一和的表演。

  受过后世良好基础教育的苏曜很清楚,改革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阻力。

  女主临朝也就罢了,公主直接登基,这可以说是在挑战当时士人的价值观。

  而苏曜提出的废三公九卿制,改设三省六部,以及设立科举考试等举措,更是直接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一旦文武百官全部联合,他们固然没有刀枪可以反对苏曜,但是罢官罢朝,搞起非暴力不合作等方式绝对足以给这个仍处于混乱中的东汉朝廷中央以致命一击。

  即便是后世,强如明清的专制帝王,也不敢站到所有官员的对立面去。

  而如今这世家大族把持地方人力和经济基础的东汉末年,最好的处理方式其实还真就是学习曹操烧信的故事那样,对这些捣乱的世家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得过且过的过去。

  不过,苏曜显然不想那般让步,那么如何同时推进两件令百官难忍的决议就是他接下来面临的头等大事。

  在与贾诩、荀彧、钟繇和卢植、王允等人商议过后,他们的计策便是如之前那样,引蛇出洞,逼出幕后最顽固的反对派后,苏曜再与公主唱一出双簧。

  没错,王允早就站在了苏曜这一边。

  起家于并州太原,早与王家建立密切联系的苏曜怎么可能拉不来王允的支持?

  而通过尚书令王允,他们泄露改革方案,逼的司空种拂狗急跳墙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最后,苏曜在朝堂上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威逼群臣的架势,紧接着在众人相持不下后,监国公主亲自出面,劝说苏曜一瞬间就拉来了群臣们大量的好感与支持。

  在那场朝会后,荣升御史大夫的王允在家中坐东,答谢百官推举时当众夸赞公主道:

  “大将军刚愎专断,残暴酷烈,而万年公主则宅心仁厚,能体恤民情。”

  “她此番能劝住大将军,真乃天下之福,大汉之幸啊!”

  在那酒宴上,群臣百官们想到苏曜那盛气凌人的一幕,是又气又怕,如今见万年公主能调和矛盾,顿时对她大为改观,纷纷跟着附和。

  “没错没错!”

  “我本还道那公主只是橡皮图章,没想到她竟还颇有些仁君之相,只是这次她当众反对那苏贼,不知会否被日后报复啊!”

  “短期内当可不必担忧!”

  王允举起酒杯,从容分析:

  “万年公主乃大将军未婚妻,两人不久后就会举行大婚。”

  “除非那苏曜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称帝,否则万年公主只有没有原则问题,当就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

  王允的话如同一剂定心丸,让在座的百官们纷纷点头赞同,心中的担忧也稍稍散去。

  借着这次事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公主,发现自己若不能直接对抗苏曜,那么通过影响公主,或许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苏曜暴行的烈度。

  “苏曜如烈马,公主如马缰,若我等不想被那烈马践踏而死,就必须要保护万年公主!”

  “没错没错,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苏贼害了她的性命!”

  就这样,在这次事件后,新的保皇党悄然成立。

  保皇党的成员大多是朝中保守势力,那些对苏曜改革持保留意见的官员,以及一些在地方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世家子弟。

  他们最公开的目的自然是保护万年公主,确保她的安全与地位,保刘氏江山社稷。

  同时,在暗中,他们也将寻找机会,通过影响公主来制约苏曜的权势,防止他那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对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他们深知,直接对抗苏曜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若能通过万年公主这道“柔性的屏障”,或许能在苏曜的强硬手腕下争取到一丝喘息之机。

  只不过嘛,这些官员们却不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早已落在苏曜的眼里。

  既然反对派除之不尽,那不如将这些人置于眼底。

  同时,推出万年在前台,实际上也正和苏曜心意。

  他之所以没有如曹操那般,设丞相,独揽大权,而是搞三省六部,军政分离,只拿一个摄政的头衔,最关键的原因自然是苏曜对那些让人着急的内政没有兴趣。

  用苏曜的说法就是:老子可不是来玩朱元璋模拟器的!

  故而,苏曜他实际上只负责搭好框架,抓紧军权,剩下的内政他一早打的主意就是直接托管出去,制定任务目标,然后观望遥控局势的发展即可。

  就这样,万年公主正式走上台前,一场三方都比较满意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之前一直被各种理由推迟拖延的公主登基,自然也就得以顺利举行。

第762章 女帝登基

  190年,春三月,洛阳皇城前,众官与百姓云集。

  随着庄严的钟声在皇宫大殿上空回荡,万年公主的登基大典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大殿内,烛光摇曳,金碧辉煌,气氛庄重而肃穆。百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殿下,目光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

  万年公主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九旒冕,一步步走上高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庄重而坚定。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

  苏曜站在一旁,身着银甲红袍,目光中闪烁着坚定和自豪。

  他知道,这一刻对于万年公主来说意义非凡,也是他们共同奋斗的结果。

  随着司仪的一声高喊,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首先,是祭天仪式。

  万年公主在大将军苏曜和太傅卢植以及众位大臣的陪同下,缓缓走出大殿,来到祭坛前。

  她双手合十,虔诚地跪拜天地,祈求上天保佑大汉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祭天仪式结束后,万年公主并未返回宫廷,而是直奔太庙拜谒先祖——见命高庙。

  这是历任大汉皇帝登基的必备仪式,代表着上承天命。

  昔年霍光废刘贺,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其未见命高庙,不具备皇帝的合法性。

  而在见命高庙后,紧接着,万年公主便又匆匆回返宫廷,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接过苏曜手中递来的传国玉玺和帝王玉带,这便是受皇帝玺绶——完成了即皇帝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们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万年公主站在龙椅前,正式接受百官朝拜。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尤其是看到当先而立的苏曜后,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

  她知道,这一刻起,她不再只是那个被保护在后宫中的公主,而是成为了史上唯一的大汉女帝,也需要努力肩负起复兴大汉的责任。

  即位仪式结束后,公主正式成为女帝,然而繁琐的礼节与流程仍未结束。

  为了庆祝新帝登基,接下来还有惯例的大赦和改元环节。

  其中大赦天下自不必赘言,除了部分不赦之徒,大部分囚犯都将被释放回家,以彰显皇恩浩荡。

  而改元这一点环节则颇多了几分争议。

  本来,在去岁的那一年刘宏在世时,年号乃是中平,而刘辩即位后先改元光熹,然后十常侍之乱后又改昭宁,及至刘协登基,再改永汉,可谓一年三次改元。

  最后,在刘协又失踪,皇帝之位空缺,诸大臣便商议便把之前那些光熹、昭宁和永汉的年号统统废除,改回中平。

  而最关键的就是今岁公主登基,要起个响亮的年号,以博个好彩头。

  为此,诸位名儒学究可谓是吵破了脑袋。

  有的人不知是否是想要巴结新帝,建议以女帝即位前的万年名号为新的纪元。

  也有的人则主张以吉祥之语来命名,如太平、太康等等。

  还有的人,则提议不要上来就这么高调,国家社稷经历了大的动荡,还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当以初平为年号。

  “年号初平,寓意着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也寄托了我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说话的人乃是名儒蔡邕。

  此人虽是董卓提拔的亲信,但在董卓覆灭时,苏曜等人不但并未在朝廷之中大搞株连,反而还对那些确有真才实学之人多有提拔。

  蔡邕便是其中翘楚。

  此人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书法精妙,在很早之前就于南宫东观的藏经阁中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被当时人誉为旷世逸才。

  甚至,连这天下第一部官定教材也是由其首倡修订。

  那时,都要追溯到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

  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在灵帝予以批准后,蔡邕于是用朱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往后来的儒者学生们,都以此为标准经文,那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而堵塞。

首节 上一节 813/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