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07节

  他出身贫寒,自幼便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却因为出身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现在,这个科举考试的出现,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当然是真的!”

  荀彧微笑着点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肯定:

  “诸位应该都知道,自桓灵二帝后,我大汉缺官现象严重,先帝宠信宦官,卖官鬻爵,为官之路坎坷难行,天下学子饱受其苦,无法一展所长。”

  “大将军对此事痛心疾首,故而方决定改革官制,以除旧疾。”

  “未来的新的官制中,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进行治理。”

  “故而,大将军已经决定,在公主登基大典之后,便立即推行科举考试。”

  “其不问出身与门第,唯才是举,无论你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之后,只要才学出众,皆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而且,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大将军还特意设立了各级奖学金制度,对于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学子,尤其是寒门子弟们,将给予丰厚的奖励和优厚的待遇。”

  “同时,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力承担考试费用的学子,朝廷还将提供各种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参加考试,不负一生所学!”

  荀彧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学子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没想到,这位大将军不仅提出了如此开明的科举制度,还考虑得如此周到,连他们这些贫寒学子的难处都想到了。

  这是一介武夫能有的想法吗?

  这怎么可能?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荀彧的发言后,皇宫门前一下子炸开了锅。

  学子们兴奋地议论纷纷,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有那脑子活络之人已经挤到了前排,拼命的挥手询问具体的考试事宜。

  对此,荀彧自然是求之不得,再次让禁军将士们高呼肃静后耐心的大声解释起来:

  “科举在全国范围举行,三年一考,共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依次晋级,之前讲过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此次新帝登基,举办的首届乃是恩科是也。”

  “恩科?这是什么意思?”

  学子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纷纷看向荀彧,等待他的解释。

  荀彧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所谓恩科,乃是大将军为庆祝新帝登基,特设的加试机会。”

  “本次恩科,不局限于常规科举的时间限制,将提前举行,并且为了广纳贤才,考试难度也会相应降低一些。”

  “同时,恩科还将设立更多的录取名额,确保更多的优秀学子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

  “真的吗?”

  “那真是太好了!”

  “请问荀侍中,那这恩科具体何时举行?我们该如何报名呢?”

  学子们迫不及待地纷纷询问,荀彧一见他们的注意已经完全转移,便抚须笑道,耐心解释:

  “本届恩科的具体时间已经基本确定,将在公主登基大典后的三个月内举行。”

  “至于报名之事,朝廷将通知天下各郡县,命当地官府自行设立报名点,学子们只需前往当地的官府或者学府,按照要求填写报名表,缴纳一定的报名费用即可。”

  “其中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在各郡首府主持,择优录取,次年在京办会试,优中选优,一月后办殿试,金榜题名!”

  “而此次恩科,对于诸位长久在京求学的太学学子们,也予以特别关照,诸位将无需返乡报名,而是直接获得晋级京师会试的资格,在考试之前,可安心在京备考。”

  “荀某这里,由衷的祝愿各位届时都能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荀彧的话让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当即,就有一个学子好奇地举手问道:

  “荀侍中,那既然是开科制举,那请问具体要考些什么内容呢?”

  荀彧微微一笑,解释道:

  “此次恩科,主考乃是明经、数学、法律与策论,次考工学、天文和诗赋等。”

  “其中明经科目主要考察的是学子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的内容。”

  “同时,也会考察学子们的文章写作以及他们对时事的见解和分析能力。”

  “而法律科目则主要考察学子们对律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子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他们知道,这些经典和都是他们平日里刻苦钻研的内容,也是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重要途径。

  “荀侍中,那其他科目呢?比如数学、工学都是考些什么?”另一个学子追问道。

  荀彧微微一笑,继续解释道:

  “数学科目主要考察学子们的算术和形学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工学和天文等科目,则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设定考试内容。”

  荀彧的话让学生们听得是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科举考试竟然会如此全面和细致,不仅考察他们的经典知识和文学素养,还考察他们的算学和法律甚至天文和工学?

  算学和法律他们姑且能够理解。

  毕竟一个不识数的太守只会被手下郡吏们忽悠,不懂法那就自然也无法秉公断案。

  但是天文和工学又有何用?

  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些似乎与治理国家、出仕为官并无直接关联,为何会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呢?

  荀彧似乎看出了学子们的疑惑,他顿了顿,脑中浮现出苏曜的身影,一笑而道:

  “诸位学子有所不知,天文与工学,虽看似与治国无直接关联,实则不然。”

  “天文者,观天象,知时令,明阴阳,辨吉凶。”

  “自古以来,天文便是帝王之学,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

  “一个懂得天文之人,能够预知天时,指导农耕,防灾减灾,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工学,则是治国之实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无论是修筑城池、制造兵器,还是改进农具、发展交通,都离不开工学的支持。”

  “一个懂得工学之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荀彧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让学子们豁然开朗,同时也让他们心中不由紧张起来。

  他们穷经皓首,毕生都在钻研经学,如今大将军开科取士,一下字要考这么多科目,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数学、工学、天文等科目,对他们来说更是闻所未闻,不知从何下手。

  不过,苏曜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由于古时道路难行,想让天下考生都聚集于京师,那没个一年半载非常困难的。

  所以,苏曜这次科举,为了笼络学子,也为了尽快填补缺官名额,还有给天下做个示范,实际上就是直接从快的特地开了一个给所有京师太学学子们的特科。

  而且考试内容也是以他们一直钻研的明经科为主。

  至于其他科目,如数学、法律、策论、工学和天文等科目,考试内容会比较简单,而且还有提前发布的备考文献,和在太学举办的学习会等,帮助学子们更好的备考等等。

  荀彧的话语如同定心丸,让学子们心中的担忧烟消云散。

  他们纷纷表示感激,对科举考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在荀彧的耐心解答下,学子们对科举考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能够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尤其是当得知本届恩科,将共取士录官近千人的名额后,所有人都沸腾了。

  在这其中,有部分之前早已被锦衣卫发展的线人们此刻是第一时间站出身来,振臂高呼:

  “大将军真是英明神武,此举必将造福天下学子!”

  “科举考试,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倘若这真能做到,那这就是天下第一善政啊!”

  “我们现在聚在这里闹事,反对这等善政,岂不是倔咱们自己的根基吗?!”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时间,可谓是应者如云。

  如此切身利益前,大量脑子清醒的寒门学子们马上就搞明白了利害关系,知道自己是受人利用。

  而人群中那些大世家出身的学子们,则是看的目瞪口呆,有人直呼这是礼崩乐坏。

  不过,他们的声音在人潮中是那么的渺小。

  很快,在荀彧等人的谆谆善诱下,聚集在宫门外的上万抗议学子们便纷纷散去。

  人群仿佛潮水一般,他们汹汹而来,又滚滚而去。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这皇城宫门,而是一窝蜂的涌向了太学。

  据荀彧所说,关于本次科举考试的具体事宜,已经印发给太学属官,将由他们进行详细讲解。

  这一下,人群们哪里还能站的住。

  结果,这一走,一下子就把之前挑事的那些人给晾在了原地。

首节 上一节 807/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