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69节
“君侯此言当真?”
范彬颤抖着声音问道,其余人眼中也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那当然了。”
苏曜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我苏曜一向言出必行,尔等若愿意投效,我自然欢迎之至。”
“不过嘛,却不是什么军官和谋士,而是从普通兵士做起。”
“尔等若真的有心,且不怕死的话,那就尽管来吧。”
“用你们自己的手,以马匹和刀剑来夺回你们失去的东西吧!”
苏曜的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寂静,世家子弟们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这些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锦衣玉食的世家子弟,有一天竟然会被迫穿上粗布衣裳,拿起沉重的兵器,与那些出身卑微的士兵们并肩作战。
然而,现实便是如此。
他们犯下了错误,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苏曜再次给了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是随我一起,上战场搏命,证明自己夺回失去的荣耀。”
“或者是就此离开,做一个平头百姓,寂寂无名的度过一生。”
“该怎么选,你们自己看吧。”
嘶——
听到苏曜的话,众人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恐惧,更有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我……”
范彬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
他洛阳范氏,虽不如郭家和种家出过几个三公那般辉煌耀眼,但在京师司隶他家也是名副其实世仕郡县,不是那些毫无底蕴的小家可比。
在他的世界里,他一直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范兄,你……”
其他世家子弟也纷纷看向范彬,希望他能做出一个决定,然而,范彬自己也是犹豫不决,他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条路。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我愿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男子站了出来。
他一袭素衣,面容清秀,眼中却闪着坚定的光芒。
“你是……”
范彬惊讶地看着此人,认出了他的身份:
“我记得你是开封郑氏的幼子——郑浑?”
“你家世修经文,怎可弃笔从戎,还是作那大头兵?”
郑浑长出一口气说:
“左传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某一时糊涂,致此恶果,愿一己承担。”
“君侯既给我等机会,那么某便要以这手中之剑,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不为父兄之耻也。”
第631章 这天变了
郑混,河南开封人,东汉名儒大司农郑众的曾孙、尚书郑泰的弟弟。
其人在历史上,未来成为了曹魏的大臣,历任多地太守,后官至将作大臣。
在正常的世界线上,郑混应该是跟着他的哥哥一起随董卓西迁,然后因与其兄郑泰、何颙和荀攸谋刺董卓事泄之后,逃亡避居寿春,一同受到了袁术的礼遇。
不过与其兄最终出仕袁术,亡于扬州刺史之任不同,郑混看出了袁术必败的结局,不与其为伍,而是带着家人一同去投靠了好友——豫章太守华歆,最终兜兜转转的入了曹操的丞相幕府。
而现在嘛,就像王郎等人阴差阳错的被留在了洛阳一样,尚未混得什么官位的郑混根本就没入董卓法眼,等他回过神来后,只能往着董卓大军的扬尘兴叹。
而同样的,由于本人地位不高,郑家在卧虎藏龙的京师中根本入不了这些世家高门的核心圈子。
故而,对于这场短短一日间便风云突变的苏袁之争,郑混根本就是还没得到什么信儿,一切便已尘埃落定。
当回过神来后,郑混就只能惊愕的看着城中被砍的是一片血雨腥风,然后自己就成为了胁从叛乱的党羽,被冠军侯一网打尽.
而如他这般的,仓促间被卷入的也不在少数。
对于苏曜来说,这自然是一个清洗京师残余势力,同时收缴军费粮秣的大好机会。
然而对这些人来说,这却是一场结结实实的灾难,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如今,签字画押已了,每个人都是重罪在身,他们的行为不但给自己带来了灾厄,也给家族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郑混自然不甘心于此。
于是乎,在听到苏曜给了他们一个上战场来洗涮自己罪名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的接受了。
这简直让一众世家子们惊呆了。
不少人都大张着嘴,好似看死人一样看着郑混。
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这自古以来,当兵,尤其是那一线的大头兵,从来都是吃苦受累,战死风险极高,君子所不为的选择。
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也。
世家子从军,那可以说起步不是郡县内领兵的从吏,就是军中高级别的武官,哪有从大头兵干起的?
那都是无赖、流氓、盗匪和流民之流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于是乎,当苏曜给出这个选择的时候,范彬等人才会如此无语,颇有一种你是不是想让我去送死的感觉。
也因此,他们才会如此惊讶于郑混的决定,没想到这个经学世家的传人竟然如此大胆和决绝,孤注一掷。
不过嘛,这些人自然不知,与郑混方才大义凛然,说得好似是要慷慨就义一般的豪言不同,他郑混弃笔从戎乃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在这仿佛必死的选择下,他却看到了一线生机。
这个冠军侯,实在是太能打了。
他出道以来还没有传来过一次可考证的败绩,完全是百战百胜啊!
匈奴人挡不住他,黄巾贼也拦不了他。
为祸数年,拥兵十数万大军的张纯张举在他面前仿佛是纸糊的一般,被摧枯拉朽的击溃。
甚至,这个人带着那一点点的兵力出塞辽东,几个月下来就又把周围都打了一圈,直杀得是四夷宾服不说,立国两百年的高句丽都被他给搞没了。
如果说一次两次的大胜,朝中公卿们姑且还能以对手太弱,或者运气了得来推说。
但是,当苏曜一次又一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后,所有的质疑都变得不合时宜。
冠军侯苏曜,也就此成为了今年来朝野上下讨论度最广的人物,甚至连十常侍覆灭,董卓乱京师都不能压制其热度。
甚至,连那董卓麾下如日中天的西凉铁骑,也在他的铁蹄下溃不成军。
这冠军侯竟然是以如此闪电般的攻势就驱逐了董卓,还在一夜之间下了洛阳城。
郑混无法理解,但他觉得这确实是强的没边了。
郑混有预感,跟随这样的领袖,即便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但只要能够立下战功,洗刷罪名,甚至为家族带来荣耀,那都是值得的。
更何况,郑混心中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他身为郑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对兵法战策也有所涉猎。
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一定能够在战场上有所作为,证明自己的价值。
虽然刚开始是小兵,但他不会永远都是小兵的!
比起背负叛乱的罪名,不若大胆向前,拼上一把。
于是乎,就在所有人都畏缩不前的时候,郑混率先站了出来,响应了苏曜的提议。
而这一决定也理所当然的在现场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以手中的剑来洗刷耻辱,夺回荣耀?”
范彬哈哈大笑三声,道了声好:
“郑公子一介书生都敢如此搏命,我范家早年也是以弓马传家的,又岂会怕了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范彬说着,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他猛地一拍大腿,站起身来,大声抱拳道:
“在下愿意随君侯出征,用战功来洗刷自己的罪名!”
范彬的决定仿佛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原本还在犹豫不决的世家子弟们,看到郑混和范彬的勇敢决定,心中也不禁涌起了一股豪情。
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不少年轻人开始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愿意随军出征,用战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