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74节

  “住手!”

  “再不住手,所有人格杀勿论!”

  文聘暴怒的声音在营中回响,赵云见目标已死,也不再过于刺激文聘,挥了挥手,带领众亲随拉开距离,脱离了战斗。

  “你,你,你!”

  文聘骑马率兵来到赵云身前,举着剑指着赵云的鼻子,大怒道:

  “你赵子龙好大的胆子!”

  “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你知道你杀的是什么人吗?”

  “你区区一个将军府掾,安敢如此放肆,大闹我军营,还擅杀朝廷使节?!”

  文聘暴跳如雷,一副随时杀人的模样。

  然而赵云面对指责却是面不改色,沉稳地抱拳回答道:

  “文司马此言差矣。”

  “董贼倒行逆施,挟持天子早已不能代表朝廷。”

  “张太守又早早的加入我讨董联军,响应冠军侯与卢公的号召。”

  “如今文司马却让董贼使者在南阳军中受此礼遇,岂非是置太守名誉于不顾?”

  赵云的话音刚落,周围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凝重,文聘的脸色也是阴晴不定,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赵云会有如此犀利的言辞和坚定的立场。

  “好一个巧舌如簧的家伙。”

  文聘怒喝一声:

  “你口口声声说董卓不能代表朝廷,但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你却在我军营中强杀朝廷使节,又该作何解释?”

  赵云毫不畏惧,目光坚定:“文司马,赵某此行乃是奉冠军侯与卢尚书之命,前来与南阳军共商讨董大计。然而,我等却发现董卓使者已先行一步,试图离间我盟军,此等行径,难道文司马也要视而不见吗?”

  文聘闻言,面色微变,他自然知道李肃此行的目的,但此刻被赵云当面揭穿,心中难免尴尬与愤怒交织。

  赵云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文司马,赵某此行,实为大局着想。”

  “那董卓势大,我盟军需团结一致,方能克敌制胜,若因一时之仁,让董贼奸计得逞,致我两家刀兵相向,此不吝于置天下于水火之中。”

  “对此事,赵某愿一力承担此罪,只求文司马能以大局为重,与我等共讨国贼。”

  文聘凝视着赵云,良久无言。

  缓过劲来后他知道自己再愤怒也无济于事。

  李肃如今死在他的营中,此事已无回转之余地,他若是再治了这冠军侯使者的罪过,那他南阳军才真是自绝于天下之人。

  最终,文聘缓缓放下手中长枪,摆了摆手:

  “赵府掾,你今日所为,虽有违军纪,但念你一片忠心,本将暂且记下。”

  “你且返回伊阙,向冠军侯禀明此事,由他亲自定夺罢。”

  “至于我南阳军下来的行动,本将自会向太守禀报,再做定夺。”

  赵云闻言,心中一松,连忙躬身行礼:

  “多谢文司马体谅,赵某定将此事如实禀报冠军侯,愿南阳军与伊阙关将士同心协力,共诛国贼!”

  文聘点了点头,挥手示意士兵们散去,然后转头对赵云道:

  “你速速离去,此地不宜久留,但愿我们下次再见,正是那共庆胜利之时。”

  赵云于是再次行礼,递上卢公书信,便转身带领亲随们随即离开南阳军营,消失在夜色之中。

  至此,伊阙关后方隐患解除,苏曜得以全神贯注对付眼前董卓军的威胁。

第546章 大军压境,苏曜稳坐钓台

  且说赵云成功出使,说服文聘,稳定了后方的局势,为苏曜争取到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而与此同时,伊阙关前,牛辅等人率领的董卓军也已大军压境。

  “哈哈哈哈。”

  关北十里之地,牛辅立于阵前,哈哈大笑:

  “文优和樊稠他们把这姓苏的吹得天花乱坠,地上少有,我看也不过如此嘛。”

  “这伊阙关外的要冲他是一点不守,全军缩回了关城,哪有一点悍勇无畏的样子?”

  牛辅的笑声在旷野中回荡,显得格外嚣张,在他身后,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也是一脸轻松,似乎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乃至于大战还未正式开始,这几人便已经纷纷请战,愿为先锋,斩苏曜首级而还。

  不过,就在这全军振奋,看似胜券在握的时刻,贾诩却是欲言又止,看着四周的地形眉头紧锁。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伊阙之地。

  但,只是远远望上那一眼,此地易守难攻便可见一斑。

  伊阙是洛阳南方之门户,乃是洛阳南下,荆襄北上的必经之地。

  在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自中流过,穿越其间,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故此名为伊阙。

  自春秋时,伊阙便是争夺中原的重要之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蚕食中原,白起便是在此地大破韩魏联军。

  如今,后汉都洛阳,建洛阳八关锁京师。

  伊阙关便是建在此间河道最窄处伊河西岸建立的一座雄关,其森然伫立,威势逼人。

  这是一座绝非速攻所能攻克的城关。

  他有心出言提醒,然而作为牛辅麾下四将中最年少,资历也最小的校尉,贾诩没办法如李儒那般当众驳人颜面。

  故而他只是在这众人皆兴奋请战的时候,长吁短叹。

  果然,牛辅看到他这般与众不同的表现,笑声戛然而止,皱眉道:

  “文和何故作此姿态,莫非有何不同见解?”

  贾诩见牛辅发问,赶忙上前一步道:

  “牛将军,常言说盛名之下无虚士。”

  “苏曜此人素来以少胜多,屡建奇功,绝非等闲之辈。”

  “今我观此地关前道路狭窄,易守难攻,他主动退守关内,或许是诱敌深入之计也。”

  牛辅闻言,眉头微皱,但旋即大笑起来:

  “文和过虑了!”

  “我观那苏曜,不过一介匹夫之勇,有何智谋可言?他若真有此等心机,又怎会轻易让出关外要冲,任由我军布阵?”

  牛辅可不是个蠢货,随董卓东征西讨,其战斗经验极为丰富。

  故而,牛辅很清楚,自古守城也好,守关也罢,最忌讳的就是全员龟缩。

  真正的守城,但凡有余力,都要城外扎营,与城池互为犄角,保持机动与主动性。

  再不济,那也是层层设防,背靠城墙争夺城门前空间,不给进攻方肆意施展的机会。

  其中最经典的当属他们之前黄巾之乱时的攻城战。

  那些泥腿子毫无军事素养,手握重兵却全躲在城墙后面。

  结果,他们抵近围城,垒土为山,居高临下痛打黄巾贼,那些贼匪连还手都做不到。

  之后不堪伤亡的黄巾贼总算想起来要抢夺城外空间,出城野战。

  然而,不管是士气还是人员早就被沉重打击的黄巾贼们最终自然是落入陷阱,被一网打尽。

  今日,牛辅看到这苏曜也是不知死活的退守关塞,当即他便知道这仗已经赢了一半。

  “将军所言确实有理。”

  贾诩摇头道:

  “但即便那苏曜无谋,卢公却是文武双全,有他坐镇贼兵断然不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

  “文和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依某看,苏曜此举却是无奈之举。”

  接话之人乃是李傕,他解释道:

  “贼人兵力有限,若分兵驻守关外,必会被我军各个击破,拖延那些时间无济于事,不如退守关内,集中兵力,这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我军兵力数倍于他,即便他们集中兵力死守,又能坚持多久?”

  郭汜在一旁插话,语气中满是不屑:

  “依我看,不如一鼓作气,直接攻城,速战速决!”

  “正是如此!”张济也当即附和道。

  见贾诩似是还有忧虑,牛辅摆了摆手:

  “文和不必多言了。”

首节 上一节 574/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