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52节
故而,他虽然有野心,但是现实面前他也不得不低头。
这一点,在当日袁隗主持改元大典,并且为此次政变有功之人加赏时便看得出来。
其中救驾第一人闵贡,由河南中部掾直升郎中,封都亭侯。
除此以外,也就两位响应最快的禁军统领——曹操和袁术受到了封赏。
不过微妙的是,其中虎贲中郎将曹操,在这突然乱局中,他为洗自己宦官家属的身份,可以说是行动最快,且喋血宫城,一马当先斩杀数名宦官,却也就只是换到拜家一人为郎官,赐钱二十万的程度。
而他那同僚,羽林中郎将袁术,却得到了一个后将军的大官!
真是让人直叹同功不同赏。
这一切,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何进死后皇室权威不再,京师可掌人士者唯太傅袁隗是也。
不过此时的他,倒也还没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京师之中,何进何苗势力残存,名士清流也并非都听他的号令。
这时,李儒便敏锐的把握到了这一点。
董卓作为袁家召来的外援,又是袁隗的门生故吏。
他们很轻易的便得到袁家默许,准他兼并京中兵马。
于是一切都很顺利,战丁原就更是如此了。
且说董卓战丁原,结果就四个字——丁原惨败。
要说这丁原也确实够惨。
虽然他这次进京时被何进寄予厚望,还加封了武猛都尉,本人在孟津渡也是一副敢打敢冲的凶狠劲,一把火烧的京师人心惶惶。
但是,丁原在这次董卓的进攻面前,却是一日都没撑住。
原因嘛,也很简单。
丁原手上根本没有足够抗衡董卓的强将。
并州如吕布,张辽和成廉宋宪等强将老兵都被苏曜打包带走,这董卓又是故并州刺史,在那里颇具人望。
董卓一边以利诱之,一边李儒还让董卓假朝廷之大义,以丁原作乱火烧孟津的罪名讨伐叛乱,瓦解其军心。
这多管齐下之下,一日之内便让那丁原兵败身死,手下剩余的近三千并州兵也被他们收编。
自身三千兵马,加北军和西园军残部四千余人,再加上并州近三千兵马,董卓有了这近万大军后,面对经过洛阳城混战后,那合起来都不过一千余人的虎贲和羽林禁卫,是哈哈大笑。
就在袁绍亲自带队,领百官且携带其叔父请来的圣旨,于显阳苑中为董卓凯旋庆功,加封其晋司空时,董卓突然翻了脸。
那时,正是庆功宴之高潮,各方推杯换盏好不热闹的时候。
董卓突然哈哈哈大笑三声,悠悠开口:
“诸君,且说自古以来,天子为万民之主,万乘之尊,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承社稷。”
“昔日先帝便是刻薄寡恩,重用宦官惹天下沸腾,实在可恨。”
“而当今圣上,又是懦弱少威,君仪失度,方才惹祸至此,其远不如那陈留王聪明好学,精明沉稳。”
“我欲废少帝而立陈留王承继大位,诸位以为如何啊?”
沉默。
突然间,热闹的宴席上一片沉寂。
贺喜的官员们目光诧异,他们看看董卓,又瞅瞅袁绍,不知道这袁家是唱的哪一出。
熟料,那袁绍比起他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袁绍沉默少许时间后,身子微微前探,谨慎发言:
“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当今皇上年幼且未亲政,尚无任何过错传之天下。”
“假使董公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都会觉得不大妥当吧。”
有了袁绍的发言后,众官员也回过味来,这竟是那董卓独断?
于是也纷纷打岔,更有那人直言说董卓喝醉了,大家不要当一回事。
如此一来,宴席便重新开始,大家都权当董卓没提此事。
本来应该是这样来着。
谁知道,那董卓突然间勃然大怒,不但不领众人之情,反而将酒盏奋力一掷,扔到袁绍案前,按剑怒斥:
“臭小子,你说的是个鸟!”
“老子今为三公,又兼兵权在握,这天下大事某还做不了主了吗?!”
袁绍一听,心里发苦,他还道是这董卓坐地起价,对家里给的地位不太满意,摇头劝道:
“废立乃国家大事,董公还是等回来与太傅商量下再做决定吧。”
然而,董卓仍不领情,摆了摆手,不可置疑道:
“没什么好商量的,我意以决!”
“这次废立,那便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谁要是敢有意见,大可试试我董卓宝剑锋利否!”
蹭得一声,董卓利剑出鞘,紧接着,大堂外,徐荣与华雄两位大将带着兵士蹬蹬蹬的冲了进来。
满堂高官权贵愕然失声。
唯有袁绍,重压之下,他依然挺身而出:
“天下强者难道只有董公吗?”
袁绍横陈佩刀,作最后警告:
“今在洛南伊阙的冠军侯便是一百战百胜之强将,董公若一意孤行,恐遭灭顶之灾矣。”
谁知董卓却又哈哈大笑三声:
“冠军侯我知道他。”
“先帝便有意让他扶保董侯上位,我今废立皇帝,乃与他不谋而合,就不用你操心我们了。”
“什么?!”
“我与他不谋而合???”
听到钟繇的讲述,苏曜脸上露出了一丝古怪微妙的表情。
“君侯原来是助董的吗?!”
吕布面上惊讶中带着些许喜色,其他人也则全都是一副惊疑未定的神色。
“至少京中现在是如此传的。”
钟繇目光凌厉的望着苏曜:
“那董卓以遵从先帝遗愿的名号,到京第三日便在宫中废了,五日杀了太后,鞭尸何苗,连何家的老太太舞阳君都没有放过。”
“如今对于他这莫名其妙的发疯,京中有不少都传,他是在入京前与你有了密约,故而方才有恃无恐。”
“此番在下过来,便是想要问清楚,此事可真否?”
第522章 董卓的拉拢
“我与那董卓合流,这话你们都能信吗?”
对于钟繇的质问,苏曜没有回答,却是反问一声。
见苏曜如此态度,钟繇叹了口气:
“其实之后大家发现君侯撤家眷出京,便有些回过味来。”
“不过当时事发突然,董卓又说的是信誓旦旦,有鼻子有眼。”
“加之他大军在手,诸公仓促间也无力反抗,不少官员被逼的只能弃官而走”
钟繇话音未落,便听牵招冷哼一声:
“元常这话说得怕是不大妥当吧。”
“我怎么听你们有那把罪过甩到君侯身上的意思?”
“真要说起此事来,这董卓乃是他袁家门生,是他们一意招来,如今惹了这般祸事,太傅就该自裁以谢天下!”
钟繇面色冰冷,无话可说,荀彧则顺势接话道:
“子经莫要生气。”
“元常此来自不会为兴师问罪。”
“以某看,这怕更多是京中诸公的试探,他们担心君侯会被那董卓拉拢利用罢了。”
被一语道破心思,钟繇的脸色终于微微一变,略有发赤:
“君侯自出道以来,便以卫护天下黎民为己任,自是不会和这等大逆不道之辈为伍的”
“不过,此事在下本人还是想问一下,如今这京中剧变,君侯却又这伊阙按兵不动,究竟是意欲何为啊?”
钟繇此话一出,刚刚帮苏曜说话的众人这一次都不再言语,将目光投在苏曜身上,这苏君侯也太沉得住气了吧。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