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38节
“除非君侯要提兵先平青州,但一来我等没有诏命,擅自出兵不妥,二来如此浪费的时间怕是还不如咱们老老实实的走辽西走廊。”
“首先,谁说我要走青州登陆了?”
苏曜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
苏君侯不解释,众人只好带着这一头雾水执行命令。
唯有那荀彧似是猜到了什么,看着苏曜的眼神有些惊疑不定。
接下来,在等待朝廷准许入京诏命的日子里,苏曜自然也没有闲着。
首先他便宣布了选定的随员名单。
谋士中,荀彧,王凌,牵招三人与他一同赴京,而卫明和田畴则留在辽东打理此地基业。
武将中,首先已经有了一定水师经验的关羽被优先征辟,担任水师总指挥。
而接下来,苏曜又带上了吕布、典韦和赵云随行,留下成廉、刘备、张飞和太史慈看家。
这倒不是他不想带全明星大队,而是刘备襄平令走不了,只能和张飞一起看辽东老家。
而成廉作为辽东司马更是已经被苏曜任命调往高句丽驻扎,维系新占领地,太史慈则负责协调各地。
最后,既然该回老家了,苏曜自然也不会忘了随行女眷,甄姜和小春以及新收的婢女娜拉阏氏也都被他带了回去。
就这样,安排好人手之后,苏曜又向并州与幽州等地,受他影响的相关人等发出了洛阳最近几月恐有变故的书信后,便带领大军前往沓氏县,征调召集战船。
“君侯,所有船只均已检修完毕,随时可以启航。”负责船坞的官员向苏曜汇报道。
沓氏县,今辽宁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临海而建,是大汉王朝在辽东的重要港口之一。
在这里,苏曜挑选船只,令人意外的是,面对颇具规模的随行队伍,他却只挑选了两艘高大的楼船装运补给,其他更多的则是选则蒙冲斗舰这种航速较快,机动性更强的舰船。
“准备起航!”
待诏令到达后,苏曜一声令下,士兵们便迅速行动起来,按照预定计划将辎重、俘虏以及随行人员一一安置到选定的战船上。
关羽作为水师总指挥,亲自监督每一艘船的装载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夜幕降临,海风轻拂,数十艘蒙冲斗舰在夜色掩护下缓缓驶离沓氏县港口,向着茫茫大海进发。
船队一路向南,向南,向南,消失在海平面的彼方。
“什么?!”
“冠军侯失踪??”
“此言可当真?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京师洛阳,四月中,东方传来的消息顿时引爆了京师。
那位万众瞩目的冠军侯,竟然不走寻常路,起数十战舰扬帆跨海然后就失踪了。
“没错,当是如此。”
“沿海不少渔民都说的是言辞凿凿。”
“冠军侯他们一路向南,结果还不及在山东登陆,就突起大风”
“那冠军侯的船队被卷入其间,不知所踪,怕是发生海难了呀。”
第506章 苏曜失踪,京师大乱
“海难???”
听到消息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他们能理解冠军侯得知京师情况后,心急赶路弃陆走海的心情。
但是,海波汹涌不比内河,一旦遭遇大风迷失方向,那就只能听天由命。
故而,此时的船队都是沿着海岸边航行,就是怕遇到不测。
但即便如此,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也难免发生事故。
可冠军侯何许人也?
那个一向出人意表,总是给他们带来数不尽的震撼和麻烦的冠军侯,竟然这么巧的在这关键的时刻折在了海上?
“没错,应当是错不了的。”
传报之人咽了咽口水:
“山东的渔民不少人都看到了。”
“苏君侯的船队横渡大海时突遇大风,他们被卷入其间,整个船队都被吹向了深海。”
“后来,在山东沿海还有部分渔村救起了漂流的遇难者。”
“据那些人所说,苏君侯本人的大船已被卷入风暴,不知去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张让仰天大笑。
“苍天开眼啊,终于是收去了你!”
“我等可以安睡矣!”何进长出了口气。
这些痛恨或者厌恶其之人,无不是拍手称快,纷纷道苍天开眼。
他们直言如此非人之物,本不该现世人间。
现在,苏曜终于被收去了神通,大家可以好好睡觉了。
而惋惜其者,则不由叹息。
冠军侯之名莫非真是个魔咒?
竟是无人可以承其重吗?
连那个一向总是创造奇迹的苏曜,竟然也没逃过早夭的命运。
“莫非真是天不佑我炎汉?”
而得此消息时,病榻上的皇帝已经做不出什么激进的反应了。
只是他那逐渐暗淡的目光,不知是否会后悔,当日千不该万不该,听信了何进和张让等人的劝说,把苏曜放到了如此遥远的辽东之地。
乃至于局势恶化,他根本来不及召回。
最终,四月下旬,比历史上晚了十余日,刘宏最终还是没能逃掉死亡的命运,驾崩于北宫之中。
而围绕皇帝的驾崩,宦官与何进也展开了首次的交锋。
“皇帝今日晏驾,各位觉得这新君该立谁才好?”
北宫的暗室之内,十常侍们齐聚一堂。
第一时间确认皇帝咽气后,他们没有通知任何人,而是封锁了现场,不要说外庭,就连太后和皇后都不知刘宏驾崩。
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自当由他们指定:
“这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蹇硕眉头一皱,对众人道:
“先帝喜欢刘协,咱们当然应该立刘协为帝!”
“可我记得张常侍和郭常侍是中意那长子刘辩?”
赵忠看向张让与郭胜二人。
郭胜闭目不语,而张让则轻哼冷笑一句:
“此一时,彼一时也。”
“昔日先帝想拉那姓苏的扶持刘协,若让他得逞,我等怕是没好果子吃。”
“但如今那小子即便命硬没有命丧鱼腹也是顾之不及。”
“自当满足先帝心意才是。”
张让话音一落,不少人都点头赞同,唯有郭胜发言反对:
“刘辩乃是大将军的侄儿,我等若不立他,那大将军岂能善罢甘休啊?”
“何进,不过一介屠户尔。”
在众位常侍面前,蹇硕小声但却意志坚定的握拳道:
“他承蒙君恩,骤居高位,却不思报效圣上,反而利欲熏心,以私家门户计较,一意阻挠陛下的决议。”
“今,我有陛下遗诏和董太后懿旨,速召那屠户入宫,杀之以奉皇子协登大宝!”
这位执掌兵权的大宦官此刻发言,顿时让所有反对之声都闭了嘴。
就这样,在皇帝驾崩的夜晚,张让等十常侍与蹇硕统一立场,决定展开行动。
这当然不止是因为皇帝遗诏,刘宏更宠爱刘协的缘故。
更多的,还是在这政治格局大洗牌的关键时候,他们不愿再与那大将军共同分享权力了。
而且,年仅七岁的刘协显然比已经十四岁的刘辩更好控制。
不得不说,他们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
大内宫中乃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只要秘不发丧,让太后以皇帝病重,急需商议国事为由,召何进入宫,加以除之,则大事已定。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