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489节

  “若非君侯铁腕,杀破了他们胆子,这些人哪里会有这般服帖。”

  两人正交谈间,一名传令兵匆匆跑来,单膝跪地:

  “报!君侯有令,请田曹掾和典曹掾两位速去郡守府议事。”

  “好,我们这就去。”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一丝意外。

  这才刚刚平静下来没两日,莫非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了吗?

  “是时候解决高句丽问题了!”

  “啊???”

  “高句丽?”

  众人懵逼中,苏曜则宣言道:

  “没错,高句丽不服王化,我欲出兵讨之!”

  “什么?!”

  郡守府中,文武官员刚刚聚齐便听到了苏曜的宣言。

  这一下所有人都傻了眼,他们完全没回过神来这是怎么回事。

  这才刚打完,怎么又要打了?

  要说不服王化,那高句丽确实这些年都没再朝贡过,但这有必要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么?

  “苏君侯。”

  田畴率先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辽东战乱刚平,如今百废待兴,贸然兴兵劳民伤财所谓何来?”

  “属下以为,如今比起外兴战兵讨伐高句丽,我等更应该内修仁德,巩固辽东的和平与安定,继续推进重建工作,增强民生,惠及百姓。”

  “如此,高句丽等周边诸胡见我等富饶强盛,定然心向往之,纷纷依附。”

  “不战而四夷服,才是上上之策也。”

  田畴的话显然得到了诸多人士的认可,牵招紧接着便也站了出来,表示支持:

  “田曹掾所言极是,我军虽在扫胡除贼一役中大获全胜,但兵马疲惫,粮草辎重亦需时间补充。”

  “而且那高句丽地处偏远,山高水远,林野纵横,长途跋涉对我军极为不利。”

  “再者,其国内不但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其国人好修宫室,多懂工程修造之术,城防工事比之我汉地城池也是不遑多让。”

  “若战事迁延日久,不说劳师远征的所费,君侯前番大胜打开的大好局面怕也会为之葬送。”

  牵招话音一落,那一向坚定站苏曜的卫明竟然也站出来表示赞同:

  “高句丽之战,并不应单纯只考虑战场,朝野间的反应也必须要加以考量。”

  “那高句丽虽偶有不服王化之行,但其到底已是享国二百余年的邻邦,更是在昔年坐原之战大败我汉军征讨,远非那些游牧部落可比。”

  “君侯贸然兴兵讨之,败则有失颜面,胜了也是朝野震动。”

  “届时这辽东太守的位置,君侯怕是就很难坐稳了”

第453章 高句丽的变故

  高句丽。

  在众人来到辽东以后,对其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苏曜也彻底明白了,这高句丽和那高丽棒子完全是两码事,根本就是棒子们乱认祖宗。

  其发源于东北扶余民族,立国于大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与朝鲜半岛没有一毛钱关系。

  至于后来为什么上了岛?

  那是高句丽人一路侵吞大汉领土,接管了辽东和乐浪等地后一路杀过去的。

  棒子们的祖先三韩先民都属于高句丽人的被征服对象。

  而此时的高句丽由于大汉还撑着一口气儿,自然没机会上岛,老实的待在东北的山林之中,默默发育。

  但便是如此,高句丽此时的规模也已经不可小觑了。

  其国内有户五六万,口三十余万,支撑起了一支足有数千骑与近两万步卒的大军。

  在规模来说,已经完全不输大汉之一郡,而且兵员素质又由于长期战斗犹有胜之不说,更是在面向大汉一边修筑了一道由数个城堡组成的堡垒防线。

  昔日菟郡太守耿临率大军惩戒高句丽,合计出大军万余,结果就是在高句丽人的堡垒防线面前无功而返。

  而此时的辽东,可不是当年尚在盛期的时节。

  这里不但经历了一段群龙无首的混乱日子,刚刚又承受了一番战火洗礼,战争潜力已基本被掏空,加上属国收拢来的郡兵和乌桓义从,也不过六千余兵。

  这点部队,想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围攻,显然是有点太拖大了,也不怪乎谋士们纷纷对苏曜的决定表示反对。

  而那卫明则还多想了一层.

  如此高句丽,若真的被君侯搞出个什么六师移之,打出了灭国之战的威风,那这一番功劳下来,怕是京师震动,坐不到这辽东了。

  这与他想象的以辽东之地为根基,可谓是背道而驰。

  于是乎,面对苏曜突然提出的想法,诸谋士是舆情汹汹,纷纷从各个方面进行反对。

  不过嘛,如果能那么轻易就被阻止,苏曜也不会站在这里了。

  “诸位所言确实都有道理。”

  苏曜环视众人,意志坚定:

  “但我要打它,自然也有我的理由。”

  “其一便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高句丽人狼子野心,屡屡侵扰我边境,势力日益壮大,若不及早诛灭,日后必成大患。”

  “其二则是此獠傲慢无礼,私下收留在我辽东犯下重罪的速不跌等人,若不及时诛灭,他日贼人稍有不顺便逃亡彼处避难,我大汉威严何在?”

  “其三嘛,则是高句丽如今政局不稳,已非昔日众志成城之国,此时正乃克敌之良机也。”

  “高句丽政局不稳?”

  “高句丽收留速不跌?”

  众人听得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君侯哪里来的消息。

  就这时,苏曜拍了拍手,一位让众人感到略有熟悉的身影走上前来。

  “这是.田曹掾?”

  这田曹掾,却不是田畴,而是田韶。

  没错,就是那个之前苏曜一来辽东,便把他打发出去出使扶余与高句丽,谋求商路开放的田韶。

  在经历了这近月余的时间后,他竟然令人意外的顺利回来了,而且带回了前方的一手资讯。

  田韶走上前来,恭敬地向苏曜行了一礼,然后转向众人,开始详细汇报他在扶余和高句丽所了解到的情报。

  “诸位同僚,此番出使,我确实发现了高句丽国内的一些微妙变化,也搞清了为何与我们断了联系”

  “这主要便是因为高句丽王国的局势相当动荡。”

  田韶的声音有着些许的压抑:

  “在外,他们频繁的与扶余国交兵,虽然取得了不小优势,但战争迁延日久,造就了一個尾大不掉的权臣,他们称之为莫离支的权相——明临达也。”

  “明临达也?”牵招皱起眉头,这个名字他感到有些熟悉,“莫非是昔年坐原之战的?”

  “是又不是。”

  田韶摇头道:

  “坐原之战的主将是他的父亲,明临达夫。”

  十七年前,明临达夫领导的坐原之战在击退了汉军的进攻后,虽然高句丽依然表示了臣服,但实际的朝贡行为却大为减少,并且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兼并。

  而也正是由于这一战的失利,大汉辽东力量衰退,对于其扩张兼并行动,大汉也基本都保持克制,冷眼旁观不再进行干涉。

  于是乎,在明临达夫的领导下,高句丽也因此迎来了领土与国力跨越式增长的阶段。

  但是有趣的是,这位明临达夫并非高句丽王,而是一位将领,在二十余年前通过政变诛杀旧王扶立新王登基后成为国相。

  最终在击退大汉围剿后,成为了高句丽历史上第一个领受莫离支职位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大汉的相国,加九锡之类的,领王国实权的人物。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明临达夫最终却并没有完成篡位,在十年前病故后,其权位则由长子明临达也继承。

  “同时,高句丽的老王高伯固近年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因此其国中权力斗争日益激烈,莫离支明临达也与老王的长子高拔奇明争暗斗,各自拉拢势力,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如此局势下,不得不说,这给我们的干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和机会。”

  高句丽不服王化,但其在名义上却到底也没有完全脱离大汉的统治,双方仍旧维持一个脆弱的附庸的状态。

  骤然听到这些信息,众人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消化。

  高句丽膨胀的野心及国内复杂的局势,他们没想到这田韶居然真的能一次就打探到如此重要的情报。

  “实不相瞒,在下也是九死一生。”

首节 上一节 489/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