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224节

  “这苏曜不负朕望,干得漂亮啊”

  “快快拟旨,让他们加速回京!”

  “另外,让沿途官员都做好接待工作,切不可怠慢了咱们的英雄啊!”

  英雄。

  真的是英雄啊。

  皇帝激动极了。

  这小子太能打了!

  而且不但不花钱,还会给他挣钱!

  此等人才,实在是难得,怕是几代人里都出不来一个。

  如今,在他刘宏这里出现了。

  我大汉将兴,大汉将兴啊!

  七月初,阳光明媚

  刚刚翻过上党的群山,进得河内平原,还未到前方县城,苏曜老远便看到了那数百人的迎接队伍。

  按照之前信使来报,那里的是此地的河内郡守朱儁、并州刺史丁原以及其下的各级官吏还有些组织来观礼的百姓。

  观礼,当然少不了的便是那传旨环节。

  为此,苏曜等人专程撇下了后军连绵的队伍,快马加鞭先行赶来此地。

  “圣旨到!”

  当先,一位健壮的小黄门大喊一声。

  紧接着,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男子,便手持节杖,捧着圣旨走上前来:

  “某乃黄门侍郎钟繇钟元常,奉旨宣诏。

  使匈奴中郎将王柔、侍御史袁绍、使匈奴中郎将门下督苏曜等人,速来接诏。”

  黄门侍郎。

  虽然和小黄门感觉很像,乍一听貌似也是个太监,但实际上两者差别极大。

  黄门,是由于秦汉时,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

  而黄门侍郎是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用于传达公文诏令,接引朝臣诸王等。

  《后汉书·百官志》有云:“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

  与那太监的小黄门完全不是一回事,黄门侍郎乃是郎官,所任皆为良家子。

  而又由于其皇帝近臣,属于能自由出入禁中的外官,能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地位非常重要。

  而此次过来宣旨接应的黄门侍郎钟繇钟元常,自然也非常人。

  连苏曜都认出了这个名字。

  此乃曹魏灭蜀功臣钟会之父,在正常历史上,其辅佐曹家三代,功勋卓著,位列三公之首,得到了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的殊荣,是被曹操誉为堪比萧何的角色。

  同时,与其在政治上的成就相比,其在书法上的成就更为瞩目。

  因适逢后汉党锢之祸,钟繇自小苦无报国之门,醉心书法,师从蔡邕等人三十年钻研此道。

  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

  有书中四贤美称,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

  但现在嘛,这位将近不惑之年的钟繇,虽然是神色肃穆,但隐约却看得出他有些紧张。

  这只因他是刚刚由尚书郎迁任的黄门侍郎,这一次宣召接引,便是他上任的头一项任务。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不得他不紧张。

  毕竟对他来说,本次任务真正的主角,那苏曜苏都督,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已经在京师人尽皆知了。

  为此,出行前,老领导卢植等人是特意叮嘱,要他务必把事情办好

  不过虽然揣着这么些心事,但他到底早已非黄毛少年,为人沉稳坚定。

  只见他一手持着节杖,一手端着圣旨,严肃道:

  “使匈奴中郎将王柔何在,速来听旨。”

  一身将官甲胄在身的王柔当即翻身下马,上前一步,正了下神色行军礼道:

  “王某听旨。”

  这一幕看的苏曜是啧啧称奇。

  本次与上回苏曜斩杀的那突然杀至,以调查为主小黄门不同,是正式的宣召接旨事件。

  在两日前他们就已经接到了通知,有所准备。

  然而如今一看,这与后世影视剧中那动辄下跪磕头的景象竟截然不同。

  这便是了,其实影视剧中那番在皇帝面前动辄下跪磕头,毫无人权的场景,是只有到了明清时期那皇权的巅峰时刻才会出现。

  秦汉时别说大臣跪了,皇帝甚至要为丞相起身,大臣们上朝仪式也都是有座位的。

  而那将军将士们若戎装在身,甚至连大礼都可不行,仅持械执军礼即可,周亚夫治军即以此为表率楷模。

  这一点早在清朝末年时,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就专程说道: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由此可见,古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

  故而在之前那贵为太尉的樊陵泣血下跪时,皇帝才说他不合礼仪,成何体统。

  当然,这只是制度性的

  ——“陛下口谕”

  在钟繇宣诏正式的圣旨前,那健壮的小黄门先绷着脸插嘴道:

  “汝身为使匈奴中郎将,却无力节制匈奴,反丧师失地。

  使胡乱糜烂并州边境,致诸多郡县陷于胡掳之手,百姓流离,国威沦丧,朕问,你可知罪!”

  这话说的那本来喜气洋洋的王柔是突然脸色一变,怎么也没想到皇帝居然旧事重提,吓得他噗通一下跪在地上,颤声道:

  “臣臣知罪。”

第212章 如此变脸

  天使远来竟然先是对那王柔一通训斥。

  如此一幕,看的除苏曜外的众人皆是一惊,心头懔懔。

  那神气非常,敢于如此训斥一位比两千石重臣的健壮太监,其正是那皇帝身边的亲信,小黄门蹇硕。

  他见王柔恭敬伏地后,方才略微收起了一些严厉,缓了下口吻说道:

  “汝既已知罪,按律当重罚严惩。

  ——但,念汝亡羊补牢,终是弥平祸乱,且为国发掘人才有功,便准你将功赎罪罢。”

  口谕完了,紧接着便是正式的册封,那黄门侍郎钟繇端着圣旨上前,展开宣讲道:

  “奉上诏,册封:使匈奴中郎将王柔,功过相抵,将功赎过,尤有功于社稷,迁河间国相,于献俘大典后赴任,钦此。”

  是的,没有奉天承运皇帝等等,那都是明清的事情了,大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甚至由于纸张还未普及,大量竹简的时代,圣旨都非常简洁,更没有明清圣旨上那一堆口语化絮絮叨叨的废话。

  皇帝想说什么,还要专门派了一个小黄门来宣读口谕。

  这样一位黄门侍郎代表朝廷宣诏正旨,一位小黄门代表皇帝宣读口谕,进行勉励训诫等,便是眼下最隆重的仪式程序。

  且说回当下。

  待那钟繇讲完后,蹇硕终于脸色好看了很多,轻笑道:

  “王将军,那河间可是陛下的龙潜之地,封你去那里陛下可说是对你寄予厚望呀,快请起身奉诏吧。”

  “臣谢陛下隆恩!”

  老将军王柔这才慌忙站起身。

  他红着脸,心情激动极了。

  就是真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要被陛下这么一番敲打折腾,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不过想也是,毕竟就在仅仅在不到两月前,他还藏在弟弟王泽的府里,艰难的做出了弃官逃命的决定。

  毕竟那等绝望混乱的局面,若不自觉跑路,等朝廷清算下来,别说当官了,那小命都难以保住啊。

  但如今转眼间,不但从比两千石的使匈奴中郎将更进一步,到了两千石的诸侯国相。

  虽然诸侯国相少了一根节杖,但那可是中原熟地,军政大权一把抓,不用再呆在塞外苦寒之地受罪了。

  对于他这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真是太好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谁呢?

  那都是多亏了他的好贤侄苏曜啊。

首节 上一节 224/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