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130节
是啊,朝廷本来是要封苏曜假司马,着其率部入京觐见,听候任命的。
结果没想到,苏曜自己一步到位,不但成了正牌的别部司马,还在王柔将军帐下效命平叛。
封官封了个寂寞不说,现在苏曜又一路大胜,从雁门赢到了朔方,席卷黄河北岸,旌旗所指,所向披靡。
“那御史现在是打算怎么个意思?”
袁绍摇了摇头,这情况他哪里见过.
好家伙,封官的人还没到,你自己就高升到位了,还擅自打起来了。
当然,说严重点,讲难听些,苏曜这行为就是擅自出征,无令行事。
然而他是高举平叛大旗,还入了王柔旗下,勉强算是使匈奴中郎将的职权范围内。
当然,更关键的就是苏曜这一路都在赢赢赢,这就很微妙了。
袁绍就只能半路把军情上报朝廷,等侯新令了:
“临阵换将乃是大忌,既然都督现在进军顺利,绍便暂且随都督同行吧。”
袁绍倒也很坦然,拱手道
“都督也请放心,此番大胜,朝廷来日必有隆重嘉奖,唯盼都督能尽快克贼平乱,我等好一同返京。”
对此苏曜没什么意见,倒不如说与他的规划完全相合。
“另则是,绍久居京中,对朝堂之事颇有所知,若都督有何难解之处,也可随时访吾于舍下,都督但有所闻,某必知无不言。”
苏曜点了点头,对于这件事情,他只有一点在意的地方:
“返京的话,之前说是让我率部入京来着,那就是我可以带兵回去的意思咯?”
袁绍有点意外,还是点头应是,这是常例。
苏曜又问道
“那我能带多少呢?”
能够有机会带兵入京,这是苏曜没想到的。
他以为自己只能独个或者最多带几个亲信。
可要是能名正言顺把部队带去,那未来路子就灵活多了呀。
结果这话可把袁绍问蒙了,看着苏曜那忽闪一亮的眼睛,袁绍心里咯噔一下,虽然觉得不可能,但姑且还是问上一下,天知道这位特立独行的都督会怎么想:
“苏都督不会是想把这些个胡人都带回去吧……”
毕竟这些胡人现在看起来对他敬若神明,若是他领着这么一帮义从回京献俘,即便是只能在城外驻扎,但就那些骄兵悍将的架势,怕是京里有好些人都要睡不安稳了吧。
不过还好,苏曜的回答是否定的。
“御史怎么会问这种常识性问题?”
对此袁绍只能笑着打两声哈哈。
不过很可惜,他俩是完全没在一条线上。
苏曜之所以排除掉胡人,纯粹是因为这不属于他的私兵,而是他通过节仗以大汉使匈奴中郎将名义动员节制的义从。
简单来说就是靠潜行者技能,利用机制提前爽了一把比两千石使匈奴中郎将的大权。
在真三世界里,这属于附庸那里临时征召的事件或动员兵的类型,而不是常备军。
战时动员,战后解散是其一大特点。
仗打完了,这些人是要回家的。
因此,在本地作战和异地作战时能够动员调动的数量差别也很大。
和平时期若要强行保持动员,则将消耗大量物资钱财,还会增加厌战度。
所以苏曜现在才在利用战时的特殊状态,走一路招一路人,白嫖这些雇佣兵给他猛刷军功和战利品等收获。
正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带着他们猛打胜仗,刷满这些非汉阵营的各部族声望。
这样当苏曜真正拥有了大义名分,或者天下大乱秩序崩溃的时候。
只要他再次来到这里,一声呼唤便可轻易召出一支忠诚于己的力量。
故此,苏曜眼下更关心的还是他手上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部曲武装。
刨除掉那些他用“神装”节杖擅自征调的战士,真正依附于苏曜的私人武装目前约有三百余人,这个数量苏曜不确定是否可以都带走。
谁知道袁绍一听,笑道:
“若是提及这些汉家儿郎,都督自可放心带上,倒不如说是多多益善才是。
正所谓百多人不嫌少,千余人不嫌多。”
“什么??”
还有这种好事?
“是了,都督还不知道吧。
大将军现正于各州郡募兵,若是未来都督能多带些可造之材回京,想来也是大功一件。”
“大功?募兵?”
苏曜突然抬起头来,只见艳阳高照,他这才想起自己似乎已经很久没关心过时间了:
“今天这是几月几日了?”
第131章 久候多时
188年5月初。
换算完这个时间后,苏曜在系统大事纪中立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为何朝廷在募兵,并且还说什么多多益善。
怕是除了为补充近些年来战斗中的损失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在八月份,朝廷将要成立的一支新军
——西园军。
这支军队是由皇帝直领的部队,可以说是后汉朝廷最后的挣扎,倾注了皇帝的心血。
若非灵帝突然暴毙,何进和十常侍同归于尽,董卓进京又篡夺了这支力量,那大汉怕是还能挺上相当一段时日。
此时的朝廷应该就是在为这新军的建立做准备。
没想到这战争打起来日子过得真快,都已经两个月过去了。
必须加快推进速度了。
九原至洛阳,便是直线行军也有一千多公里,没有一个多月是别想回去。
没错,在将目光转向洛阳后,苏曜便也盯上了这支力量。
若是在西园军一事上能插一脚,搞不好能白嫖一波朝廷的精锐呀。
要知道西园军作为皇帝亲兵,不说训练度怎么样,单是那装备就是妥妥顶配,和他手上这些杂兵有着天壤之别!
苏曜心动了,不过他知道这一切还需要努力。
想介入这种直接影响主线进程的大事件,怕是条件会比较苛刻。
毕竟小官的话没意义,而要独领一军就必须满足两千石的阶级门槛。
是的,阶级门槛,如前文所说,两千石,是汉朝的阶级的分水岭,是真正的高官。
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便是在朝为将军校尉,在地方则为一地诸侯。
像使匈奴中郎将王柔便是秩比两千石,而各地郡守甚至州牧,则是秩二千石,再往上还有秩中二千石的卫尉、廷尉和前后左右等将军。
而历史上的西园校尉不是皇帝亲信,就是世家英杰,像这位袁绍和曹操便都是以这比两千石的西园校尉为晋升阶梯。
毕竟汉朝的官职可不比后世大宋后那一堆乱七八糟不明所以的冗官闲官,是真正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当上了那便是有大权在握的。
故而,即便平时里你功劳再大,若没有空缺,或者无人运作,那经常是赏钱封爵有之,而官职则难封。
甚至有人贿赂花钱买了三公,没当多久就被找理由下了,便正是因为这高官职位太少的缘故。
而西园军的成立,便一下子多出了八个顶级的校尉名额。
若是这时候他能拿出亮眼的成果出来,搞不好真能蹭上去,一步完成阶级的跨越,再摸来一支顶配的部属。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苏曜首先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当下。
他必须抓紧把这波军功刷满,解决掉并州的叛军,然后尽快回京举办那个能加大量声望的献俘仪式才行。
利用手上这些胡人附庸武装,把最基础的军功和声望门槛满足,至于剩下还有什么隐藏条件没有,那就只能以后再看了。
“目标朔方,是时候去杀一下那些不听话的鲜卑人了。”
“啊??”
话说一半被莫名其妙打断的袁绍直接懵了。
他顿了顿,一脸的难以置信:
“这就出征了??”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