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564节
“重开织造局。”李青说。
“好啊!”朱允炆振奋道,“重开贸易太有必要了,现在贸易几乎被富绅、官绅占完了,长此以往下去,非大明之福。”
李景隆也赞许道:“看来当今皇帝也是个英主。”
“算是吧。”李青道,“他聪颖,睿智,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年纪小,较之前几任帝王,终究是有些不成熟,行事有些急躁,还不够稳重,还有待改进。”
顿了顿,“幸赖,他很听劝。”
朱允炆欲夹菜的手一顿,脸上火辣辣的烫。
昔日,他要听劝,四叔断然不会反。
朱棣靖难,完全就是被逼急眼了。
“这一点,他比我强。”朱允炆讪讪道,“似乎四叔这几代人,都比我强。”
“确实。”李景隆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接着又补了一刀,“兄弟你的确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朱允炆:瞎说什么大实话啊。
李青笑道:“好了,不说公事了,织造局恢复生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年前我就不回去了。”
听到这话,李景隆总算是有了笑脸,“算你还有良心。”
李青问:“老弟你这身体如何?”
“还行。”李景隆笑道,“老爷子教了我一套养生功夫,别说,还挺管用,再陪你走个几年不成问题。”
说着,脸上笑意逐渐敛去,埋怨道,“可你他娘的人都不回来,就知道守着那京师,连兄弟都忘了。”
“瞧你说的,我有那么无情吗?”李青说道,“以后局势没那么紧张了,我会常回来看看的。”
“那就好。”李景隆举杯道,“来,喝,我一杯你三杯。”
…
李景隆终是老了,没饮多少就喝大了,又开始说浑话,说当年意气风发,说着说着,又想起蓝玉了,哭了鼻子。
劝了好久,才劝下他。
送走李景隆,李青跟朱允炆叙了会儿旧,又跟师父谈了半个时辰的心,然后出了门。
李青去香烛铺子,买了香烛、贡品、纸钱,赶赴栖霞山。
临近傍晚,夕阳西下。
橘红色的大日挂在栖霞山巅,将枫树叶映得更加火红。
李青迎着夕阳登山,夕阳余晖洒在他脸上,脸红红的,眼红红的。
三座相连的墓前,李青清扫着落叶,很认真,很温柔。
两刻钟后,李青清理干净。
夕阳迟暮,无限好的景色逐渐远去,李青抚着墓碑,轻声说:“丫头,先生来看你们了。”
点上香烛,摆放好贡品,李青开始烧纸钱。
他烧的很用心,很虔诚,一边烧,一边讲她们爱听的故事。
晚风徐徐,好似她们温柔在抚摸脸颊,轻轻的,柔柔的……
这一坐,就是一夜。
旭日东升,晨曦透过云层,洒在他脸上。
李青轻抚墓碑,“丫头,天亮了,你们也该休息了,睡吧,先生以后还会来的。”
~
李青下山,回家。
到家时,已是半晌午了。
李景隆一大早就来了,听朱允炆说昨夜李青没回来,就知道他去干嘛去了。
见李青进门,他立刻迎上来,说道:“走,今儿咱听戏去。”
李青强笑笑,“不了吧,我想睡会儿。”
“睡什么睡,走走走。”李景隆推着他,扬声道,“小朱,老爷子,梨园看戏一起啊!”
张邋遢打着他的太极拳,“今儿就不去了,明儿换了戏本再去。”
“成,您老慢慢练着,小朱咱们走。”李景隆又拽上朱允炆,“走走走。”
李青被强推着出了门。
看了场戏,吃了顿饭,喝了些酒,一圈儿下来,都下午申时了。
临别之际,李景隆特意嘱咐,“明儿梨园换新戏本,保证精彩。”
戏没什么好看的,但他看的也不是戏。
李青笑着答应。
…
一连数日,李青都没理会公务,整日和李景隆吃喝玩乐,跟朱允炆下棋,与师父切磋。
这些年下来,他的真气一直在精进,奈何小老头太过离谱,别说赢了,李青连小老头的真正实力都探测不到。
与其说是切磋,倒不如说是挨揍。
“师父,你这也太强了吧?”李青叹道,“我啥时候才能赶上你这么厉害啊?”
“再过些年。”张邋遢笑道,“会赶上的。”
李青挠了挠头:这话咋这么耳熟呢?
…
第70章 哄抬物价
玩的差不多了,李青开始重整织造局。
第一件事就是去户部衙门,申请拨款。
“钦差要多少?”户部尚书问,“用来做什么?”
“这你不用管,给钱就成。”李青取出朱祁镇的手书,“这是皇上特允的,先来十万两银子。”
你怎么不去抢?户部尚书直摇头,“这里不是京师,户部没那么多钱。”
“呵呵,”李青嗤笑,“那成,我这就上奏皇上。”
“等一下。”见李青一言不合就告状,这位老尚书一下就软了,讪讪道:“这么大的数目,户部一时也拿不出来,这样,先拨五万,后续本官再想办法。”
跟我玩折中把戏……李青直接道:“张尚书不必为难,我这就上奏皇上。”
“……好,给你。”户部尚书满脸黑线,“随本官来。”
…
十万两银子李青也带不走,还是在户部存放。
不过,银子已经从户部划归到了织造局账下,不用担心再扯皮,李青可以随用随取。
钱的问题解决后,李青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当初,织造局就是李青一手开办的,他对此驾轻就熟,整修织机,招募工人,采买生丝……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么大的动作,瞒不了人,仅半个月光景,金陵上到官员,下到富绅已经人尽皆知。
当李青和桑农、养蚕人谈合作的时候,这些个上层人士再也坐不住了。
朝廷这是想做什么,他们哪会看不出来。
显然,绝不是单纯的和日本贸易往来,看这架势,明显是为了重下西洋。
自从朝廷放弃海洋贸易后,这些个大家大户大把大把地搂钱,这么大缺口全便宜了他们。
朝中有人,他们有钱,下西洋的航线图,以及朝廷宝船的船匠工人,都被他们挖来做背书,现在的富绅,已经有能力远渡西洋做贸易。
尤其是这两年,他们的资产突飞猛进,一年所得赶上之前十数年的积累,尝到了这么大的甜头,他们自然不会拱手让出去。
但李青是钦差,他们又不能如何。
这些个富绅虽然贪婪,但脑子都还清醒,钦差可不是想动就能动,牵扯太大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很快,李青就遇到了阻力。
之前还答应合作的桑农、养蚕人,清一色的变了卦,原因很简单,富绅出价更高。
短短十余日光景,生丝价格硬生生抬高七成。
跟坐火箭似的蹭蹭往上涨,涨的桑农、养蚕人心花怒放。
百姓没那么高的觉悟,自然是谁出价高跟谁干。
对此,李青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若不是当初朝廷实施摊丁入亩,这些百姓的田至少会有一半被富绅兼并,可李青又不好道德绑架百姓。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