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845节

朱厚熜眼眸危险的眯起。

夏言也自觉有些过分了,便朝激烈反对的同僚们道了句:“诸位稍安勿躁,我相信严尚书有他的理由。”

“?”

“呵!”

两拨人都不想得罪,结果却是全给得罪了。

朱厚熜不轻不重的哼了声,“严嵩,你继续说。”

顿了下,“弹劾也得听人把话说完不是?”

“……”

严嵩拱了拱手,继续道:“太祖规定,家无大诰,有罪罪加一等,家有大诰,有罪罪减一等,何也?”

严嵩扫视方才那些叫嚣最凶的同僚们,问:“可是太祖有意包庇罪民?”

没人回答,不敢回答。

其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大家都清楚。

严嵩自答:“太祖真正的用意,是为了震慑执法的官吏,大诰是让百姓有对抗不公的武器。”

“然,百姓并不识字,对不法官吏的巧立名目,也无从辩驳,故此,臣才说太祖的用意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严嵩这次学聪明了,根本不给人找茬的机会,“是太祖做的不好吗?”

本来还想断章取义之人,闻听后半句,不由悻悻闭了嘴。

严嵩一脸崇敬的说:“前元暴政,致使我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太祖立国之初,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即便这般,太祖仍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且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百姓不受欺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可以做到太祖这般?”

顿了顿,严嵩换上痛心疾首的表情,说,“随着时间推移,百姓的对抗不公的武器逐渐失去震慑力,致使不法官吏再次肆无忌惮……”

悲痛过后,严嵩又换上了喜悦之色,振奋道: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我大明国力鼎盛,府库殷实,百姓已能足食……臣奏请皇上,广设官办学塾,给百姓一个读书、认字的机会,让太祖的《大诰》,让我大明的大明律,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严嵩又是一拱手,“臣,奏完了。”

言罢,严嵩回班。

紧接着,户部尚书梁才出班,道:“皇上,臣以为严嵩之言,看似有理,实为大谬。洪武年间的财政状况,臣知之甚详,那时候百姓都已能吃饱饭,臣可举证……”

“这些朕自然知道。”朱厚熜懒得听,无论真假都没办法反驳,只是问道,“朕问你,洪武年间,大明多少人,如今我大明多少人?”

“这……”

身为户部尚书,对这些自然是知之甚详。

“今我大明已有一万万又九千八百余万人。”朱厚熜淡然说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舟,覆舟;在水,亦在舟也;在民,亦在君也。”

朱厚熜睥睨群臣,“民既为水,治民即治水,堵乎?疏乎?”

“皇上圣明。”

吏部侍郎顾鼎臣出班,“堵不如疏,堵,则洪水决堤,疏,则汪洋大海。皇上心如浩海,承太祖之遗志,悲百姓之疾苦,江山社稷幸甚,万万黎民幸甚……”

好小子,你是会摘桃子的……严嵩气结,奈何己方阵营本就势弱,这关口怎能窝里横?

“臣附议!”

“臣也附议。”夏言干巴巴道。

“臣附议……”

先后又是一阵零零散散的附和声响起。

然,主流官员无一出声。

“皇上爱民之心,天地可鉴,然,此事非同小可。”吏部尚书出班了,“汉文帝、唐太宗,无不是治世明君,在位期间国富力强,百姓足衣足食,可汉文帝、唐太宗之贤明,也未敢开如此先河。何也?”

吏部尚书身为六部之首,水平又岂会低了,当即引经据典,长篇大论。

“秦皇六合一统,武功盖世,却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就是听任李斯谏言,全面废除周制……”

严嵩出言道:“秦虽亡,秦制却未亡,李斯主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有错?分封诸侯就对了?如若延续周制,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再次出现诸侯国相互攻伐,天子仰人鼻息。”

“本官没说施行郡县制就错了。”吏部尚书哼道,“本官的意思是,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而不是大刀阔斧。

秦皇是横扫了六国,然,却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正确的做法,当时延续周制,分封皇子去六国坐镇,如此才能安稳过度。”

严嵩也不生气,乐道:“如此看来,天官大人也是赞同普及教育了,只是对教育普及的速度有异议,对吧?”

一句‘天官大人’,噎的吏部尚书喘不上气,如今的吏部尚书,实权虽大,却已不及内阁大学士了。

严嵩恍若未觉,依旧乐呵呵的,继续刺激,“天官大人尽可放心,圣明无过皇上,你说的这些,皇上自然明白,自不会一上来就全面开展。”

吏部尚书深吸一口气,哼道:“秦皇一朝定秦制,以致于秦二世而亡,前车之鉴在前,本官自是相信,皇上不会在一朝全面推动。”

顿了顿,他拱手朝皇帝发问,“皇上也是这般想的吧?”

朱厚熜:“……”

严嵩也不乐呵了。

皇帝不过才而立之年,嘉靖一朝不得全面开展?

这不是闹嘛。

待到皇权更迭之际,少不得这项国策就废除了,皇帝岂会同意?

再说,如若不能一鼓作气,那自己的功劳也将大打折扣……严嵩深吸一口气,道:

“一码归一码,两者不可混为一谈,皇上春秋鼎盛,未来时间大把,便是循序渐进,也能在嘉靖一朝做成了。”

龙椅上的朱厚熜,突然蹦出一句,让所有人都莫名其妙的话:

“朕乃万岁!”

我们知道啊……群臣一脸茫然,包括严嵩、夏言。

只觉皇帝说了句废话。

“皇上,臣以为,吏部尚书之言甚有道理,还请皇上采纳。”户部尚书说道,“我大明千秋万世,一朝开十个,也总有学塾遍布天下的时候,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啊……”

“朕一人便可千秋万世。”

“……”

皇上这是……喝了?

群臣实在搞不懂,这些个套话,今日皇帝为何这般一再强调。

朱厚熜却是道:“广设官办学塾利在千秋,朕必行之,既然你们只是对开办进度有疑虑,不妨回去写封奏疏呈送上来,朕会酌情采纳。不过,这诏书还是要下发的。”

吏部尚书:“皇上,还是秘而不宣的好。”

“利国利民之事,为何不能说?”朱厚熜反问。

见皇帝似要不讲理,户部尚书索性道:“开办十个八个的尚可,否则……户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朱厚熜眼睛眯了眯,却又是一笑,轻轻颔首。

吏部尚书眼珠转了转,话锋一转,道:“请皇上早立国本。”

此言一出,立即群情响应。

一时间,都没人反对普及教育了。

非是轻视普及教育国策,只是觉得真就是颁发了诏书,也不能顺利推行。

需知,皇权不下乡!

也下不了乡。

若能以此为筹码,迫使皇帝早立国本,何乐不为?

第263章 又开始了

国师殿。

黄锦大屁股一坐,开始絮叨今日朝堂辩论。

李青一边吃瓜,一边吃瓜。

末了,诧异道:“立国本?”

“是啊。”黄锦点点头,想了想说道,“大概率是觉得皇上若一意孤行,他们也难以阻止皇上颁发诏书,故才提出立国本。”

“嗯,不错。”李青递给他一牙西瓜,“长脑子了,赏你一块吃。”

“嘁,我啥没吃过?”黄锦翻了翻小眼睛,不客气地接过,咬上一大口,笑嘻嘻道,“之前见你和皇上如临大敌,我还当多难呢。”

李青抬手抢过,哼道:“别吃瓜了,吃点核桃补补脑子吧。”

“……为啥?”

“难的不是颁布诏书,难的是具体施行。”李青白眼道,“真以为诏书一下,万事大吉了?真要是这般,历来改革,又岂会大多流产?”

“呃……”黄锦挠挠头,讪然道,“那这事儿算是成了?”

“这得看皇帝了。”李青擦了擦沾满西瓜汁的手,说道,“若是立国本呢,诏书自然可以顺理成章的颁发,若是不立国本,少不得还得吵许久,都不见得会心平气和的颁发国策。”

“这样啊……”黄锦缓缓点头,叹道:“皇上貌似很不情愿立太子。”

首节 上一节 1845/23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开局扶苏被贬,忽悠他造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