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协律郎 第91节
张岱先是点点头,然后又对高承信笑语说道。
他虽然并不打算真的在长寿寺弘扬佛法,但长寿寺在佛门的名气越大,自然也越有利于他扯着虎皮做大旗。
唐代固然有众多高僧,但真正令人耳熟能详、哪怕不学佛法也听过其名的高僧,除了在天文科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僧一行,还有因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唐僧玄奘和尚之外,接下来怕是就得数得上远渡东洋弘扬佛法的鉴真和尚了。
如果接下来长寿寺能够请到鉴真和尚来坐镇,对这寺庙名声的恢复与发扬光大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说眼下鉴真和尚在两京名气还不算大,但这也简单,只要多举行几次法会和辩经,就能让越来越多的信徒见识到这位佛门高僧的风采。
高承信也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要的只是长寿寺质库这个日进斗金的产业交差,同样也不太在意长寿寺法脉日后发展如何,听到张岱也这么说,于是便又对惠安和尚笑语说道:“既然禅师力荐,又有六郎作保,我也欢迎这位鉴真禅师入寺弘法修行,未知这位禅师如今何在?”
“鉴真师弟旧从先师修行于大苏山净居寺,老僧此便修书往告,请他务必于年前赴都入寺!”
惠安和尚虽然佛法不精,但也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光大宗门传承,听到高承信答应了他的请求,一时间也是欣喜不已。
他也算是一个有眼色的和尚,接下来便又连忙说道:“老僧一定协助高监妥善处置寺务,不让僧徒们再哗闹滋乱,配合高监整顿寺事!”
高承信对惠安和尚这么上道的态度也很满意,当即便又吩咐道:“既如此,那么请禅师且将寺中诸类庶务事簿奉来,让我先阅览一番。”
惠安和尚被策反后态度也很积极,当即便连忙点头应是,而后吩咐自己的亲信沙弥去将寺中那些计策事簿统统送来。
待到事簿送来后,张岱也挺好奇这长寿寺经营情况如何,便和高承信凑在一起翻看起来。
“这些僧徒资业当真雄厚啊!”
寺中事簿足足装了一大筐还要多,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质库相关的账簿。作为洛阳城几乎是最大的质库,资本和利润自然是十分的惊人。高承信只翻看了一会儿,口中便连连发出惊叹声。
张岱也挺好奇多大的数字能让高承信如此惊叹连连,但他还是克制自己没有加入翻看。因为他知道这质库产业哪怕再怎么资金雄厚,最终都是要分配给十六王宅这个养猪场,不是他能轻易染指的。
不过在一通翻看后,张岱也找到了让他感兴趣的内容,他拿着其中一卷不太显眼的账簿,发现里面记载着不少物料的收储和使用,而且还有“雕版”“作纸”“调墨”之类的字样,心中自是一动。
“这账簿记录的是什么内容?”
他举着这账簿向惠安和尚发问道。
惠安和尚接过来看了一看后,便对张岱解释道:“张公子可知寺中所布施信士们的平安笺?这平安笺便都是寺中僧祇户所造,从作纸到刻版墨印,这数簿便是记录着相关的事则。”
“那些僧祇户,如今何在?”
张岱听到这话后心情不免变得越发激动,原本他还只是觉得长寿寺那平安笺制作的挺精致的,却没意识到如今寺中还保存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工。
这要能挖到自己手中来,区区质库又算个屁!
第143章 雕版弘法,墨韵流长
雕版印刷至晚在初唐时期便出现了,后世所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初期实物多是佛教经页、佛陀画像为主,并且内容渐渐的越来越丰富。
到了中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应用范围便越来越广,并且突破了宗教题材的限制,开始印刷诗文、传奇小说等内容作为商品进行售卖。
张岱在长寿寺这里发现印刷产业一条龙,虽然让他有些意外,但细想之下也在情理之中。
“寺中有模勒院,相关僧祇户与众杂工皆为模勒院所管。”
惠安和尚见张岱对此事这么上心,于是便又从一堆事簿当中翻找,找出来更多的相关内容摆在张岱的面前。
张岱当即便拿起这些事簿逐一浏览起来,发现长寿寺这一行当经营的时间还不短,早在创寺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刻板印刷弥勒佛画像布施给信众们。
当时还是武周年间,而长寿寺更是武则天下令建造,其人为了营造自己的神圣性,又标榜自己乃是弥勒佛转世,所以当时长寿寺做这些事当然也是存在着一定的政治目的。
但是等到神龙革命后,相关的财政补贴便停了下来,长寿寺只能自己去找饭辙,这个印刷产业也一度中断,直至数年前其前任寺主执掌寺务后,才又利用原本的产业技术和匠人们搞出平安笺之类的文创产品,使得这一传统产业再次焕发生机。
张岱又翻找到距离最近、记录也最完整的产业记录,发现这个模勒院尤以去年营收最高,见利足有八万贯钱帛之多!
虽然近来他常常讨论几十、乃至上百万贯钱帛,但并不意味着八万贯就少,谁家如果能有一项稳定收益数万贯钱帛的产业,那真是做梦都要笑醒!
长寿寺模勒院所出产的平安笺一类文创品,也不是什么面向高端客户的礼佛产品,诸如魏林以此作为登门拜访自己的礼品,其真正的受众还是往来洛阳的市井平民。
从这些人手中每年都能获取多达数万贯钱帛的利润,足见这个行当利益实在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张岱真正看重的还不是其商业表现,钱到了一定的地步真的就只是数字,如果不能凭借钱财去进行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和改革,那么多赚一点和少赚一点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就拿现在的张岱而言,他固然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大富大贵,但钱财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要紧东西,获取钱财的意义更多在于拓宽人脉、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用于救灾之类影响深远的事情。
雕版印刷在这盛唐时节绝对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内,其作用绝不止局限在传播一些宗教内容,文化的进一步推广与下沉也是印刷术发展并成熟的结果之一。
张岱想要更加细致的去了解模勒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模式,于是便请惠安和尚安排沙弥带自己去模勒院看一看。高承信还在专注的翻看质库的账簿,也并不分心过问此事。
长寿寺规模不小,其内部分为数个僧院,模勒院便属于其中一个,位于寺庙的西南角,伊水入城由其院南穿城而过。
张岱刚刚走近这里,便闻到一股比较浓烈刺鼻的油烟味道,不免便皱起了眉头。他发现寺中其他僧人都鲜少靠近这里,显然也是因为受不住这气味所致。
模勒院占地面积并不小,像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沙弥带张岱走进来后,便见到许多男女在屋舍前后和院落间活动着。
这院落里摆着成排的木架,上面晾晒着纸张,南面靠近伊水的地方有一大片池塘,里面泡满了造纸的原料,散发出一股沤烂的气息。而刺鼻的油烟味则是从沿河的几间房里传出,听沙弥的介绍那里是墨房。
除了造纸和造墨的场所之外,雕版房和印刷房连接在一起。由于当下寺庙还处于封禁状态,因此这些僧户们只是生产和储备纸墨用料,并没有开始印刷。
张岱来到雕版房里,这里储存着大量的刻板,还有数名雕版的匠人正在将桐油刷在雕版上进行保养。
“你等且先行出,回答贵人问话!”
里面气息实在太呛人了,张岱站在门口,示意沙弥入前去将几个匠人唤出问话。
几个匠人都不是寺中僧徒,样子比较局促木讷,被唤到门口处后便更加的紧张。
“你们不要害怕,我只是来问一问这些雕版几事。这些雕版何物所造,造成一版用时多久,一般能用多少次……”
张岱基本上是个行业门外汉,问题也很多,几个匠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回答问题也是磕磕绊绊的,但在张岱的耐心询问下,倒也将张岱的疑问解答个七七八八。
当下的雕版印刷技术远比他想象的发展更加成熟,并不只局限于单页的内容印刷,已经支持成卷的文籍印刷。
就在长寿寺中还存留着连版的《大云经疏》刻版,这是一部给武则天称帝造势的经文,在武周年间曾经进行雕版印刷传播。
换言之当下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比较全面,只是由于在商业上的开发不足,所以还没有进行广泛的应用。
毕竟雕版的制作也需要时间和成本,如果造好了雕版,所印刷出来的内容并不能广泛的流通开来,无疑就会血本无归。只有像《大云经疏》之类政治目的强烈的经书,才会不计成本的进行刻印。
“此间工匠还有多少人?环境怎么这么脏乱?”
张岱已经决定连人带地全都打包接收下来,于是便又在这模勒院中游走观察一番,发现这里除了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之外,还因为生产与生活场所都混在一起,各种生产废料以及生活秽物随处可见,男女民众也都面有菜色,衣衫褴褛。
“这里是寺奴杂役所居,群贱汇集,难免脏乱,唐突贵人视听,还请见谅。”
管理院事的监事僧自外间匆匆行来,听到张岱的问话后便连忙欠身说道:“此间男女奴役还有两百余员,日前城外庄业遭到官府括查,搜走了一些……”
“那你是什么?此间群众昼夜勤作,收来谷米钱帛的供奉资尔群僧衣食耗用,若仍是群贱,你等僧侣出家不奉亲、受戒不持律、捧经不诵经、拜佛不敬佛,你又算是什么?”
张岱本是想了解更多,听到这监事僧冷漠轻蔑的回话后,便忍不住怒视着对方冷声道。
“这、这……小僧并无不敬公子,何处冒犯?”
那监事僧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变,夹杂着羞恼惶恐,垂首颤声说道。
张岱懒得再与交流,转身离开了这里。他原本还打算留下这名监事僧,之后接收那些匠人和其家眷后便于管理和沟通,现在看来也没有留下此人的必要了。
当他再回到那佛殿时,高承信也不再继续翻看事簿,正在与惠安和尚商讨着什么,两人脑袋靠的很近,看着就不像是在说什么好事。
“六郎可有定计?”
两人此番到来就是为的瓜分长寿寺,高承信见张岱返回后便笑语问道。
张岱闻言后便点点头,然后又对惠安和尚说道:“我家恩亲数度捐施供奉、于此礼佛,与长寿寺也是前缘甚深。今我欲再捐城外一庄业奉法造寺,唯那庄业所处太偏远,需借长寿寺一僧院暂寄三宝,还请惠安禅师能成全此愿,借寺南模勒院造一净土法场。”
惠安和尚如今早已经被高承信所招附,哪敢再说半个不字,闻言后便连忙点头道:“老僧一定尽快协助办妥此事,以成公子礼佛之愿!”
“模勒院那些僧祇户,便也一并纳入这净土法场吧。”
张岱连人带地都要,但像高承信所说那样直接划成私家院舍则就太粗暴了。
眼下有高承信这个功德使配合,事情做来固然轻松,可是日后若再换了别人做功德使,追查起来则就难免是一个隐患。
所以张岱干脆以捐出自家城南田庄造一佛寺的名义,再加上他嫡母郑氏之前有在长寿寺捐输礼佛的记录,将那个佛寺的主体放在长寿寺的僧院里。
如此一来,便可以把僧院的地契和他城南的田庄一起登记造册,作为一个寺庙的产业。
如果后续官府和主管的官员追查起来,只会查到这座寺庙上来,只要寺庙手续没问题,那就查不到他侵吞长寿寺的产业。而外人却不知这座根本就不存在的寺庙,还道这座净土院仍是长寿寺的一部分。
达官显贵捐舍家业建造佛寺,未必就是真的诚心礼佛,更多的是将家产作为寺庙产业实现代代的传承。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就类似于后世一些富豪家族成立慈善基金会以避税的操作。
朝廷其实也防范类似的情况,所以一方面限制寺庙的审批数量,一方面王公贵族想要捐业造寺必须要向朝廷奏报请示,否则便是违法。
张岱既不是什么王公贵族、在朝高官,又有高承信这个功德使配合审察,而且城南田庄之前已被他老子张均上奏括出、再经武惠妃赐还,并不属于民田的范畴,地籍怕是得去大内翻找宫册才可能找到。
他又不是真的要圈地造寺,仅仅走一个流程获一纸批文,而且他甚至都不需要僧徒度牒来度化僧人主持寺庙弘法事宜,那自然就简单得多。
第144章 百钱摩崖造像
“今天怎么这么用功?”
傍晚张说下班回家,到集萃楼来检查作业,发现张岱正在伏案抄写文章,书案上还摊放着许多的文卷,都是最近几届府试和省试科考所涌现出的杂文名篇。
张岱听到这话不由得老脸一红,他这段时间出出入入,真正用在学习备考上的时间的确是很少。就算今天抄写这些杂文,主要目的也是不是复习,而是想要搞点印刷出版。
长寿寺那一套雕版印刷的生产线如果只用来印刷一些佛偈、佛像画之类的,实在太过可惜。既然技术和材料已经达到了标准,自然要印刷更多内容才能发挥其价值。
从今年入秋后一直到明年省试前,都是大唐的选举季。
如今的科举固然不及后世那么成熟且影响力深厚,但是诸科生徒与诸州乡贡起码也有几千人之多,所以张岱是打算先编一套《应试杂文精选集》来小试一下牛刀,看看时流对这些印刷品接受程度如何。
这一用心他也没向他爷爷细作解释,只是起身答道:“亲友俱对我来年省试寄予厚望,我当然也不敢懈怠,以免让人失望!”
“有这样上进心是好,来年朝情形势可能又有变化。你并不是寻常士子,只有自身用功、准备周全,才能尽量免于遭受波及。”
张说听他此言,便也点头说道。
上一篇:大明:靖难戍边,称霸天下
下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