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1566:摄政天下

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237节

  在众人注视下。

  不容严绍庭劝阻。

  聂豹已经开口道:“学问不分老幼尊卑,也不分大小。”

  “今日观之昌平风土人情。”

  “润物二字,更是妥当,恰如细无声。”

  “方知严侍读虽少年,却功德无量!”

  “老夫……”

  “谨受教!”

  在聂豹开口之后。

  王畿、钱德洪亦是连声开口。

  “老夫,谨受教!”

  …………

  月票推荐票

第188章 严绍庭的治国论

  昌平纺织厂。

  千人在场。

  却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聂豹、王畿、钱德洪这三人,当朝最火热的阳明心学嫡传子弟,可以说是大明朝如今士林中最有威望的几人了。

  可就是如此身份。

  他三人却是朝着年纪远比他们小上数倍的严绍庭,躬身作揖。

  口出言语,谨受教。

  这三个词从聂豹三人嘴里说出来。

  无疑代表着。

  这三位阳明心学嫡传弟子,以及大明士林大儒,对严绍庭的认可。

  众人到此刻也终于是慢慢反应过来。

  辩经?

  严绍庭肯定就不需要多说一句话。

  从他们今日出城。

  一切就已经落入到了严绍庭早就设计好的局中。

  身在居中。

  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所听到的一切。

  都在无声的在严绍庭进行着辩经。

  带着老婆孩子的裕王朱载坖,更是满脸红光。

  这可是自己裕王府的侍读师傅啊。

  这也很可能是他那个多年不曾见到的爹,留给自己的强力班底啊。

  这可是老朱家的传家宝!

  此刻一碗饭都尚未吃完的徐阶,默默看了一眼蹲在自己身边的二儿子。

  徐琨碗里的饭菜,已经被吃的干干净净,甚至是此刻喝着这昌平纺织厂普普通通的茶水,也显得满脸舒畅。

  徐阶的心,就变得更加沉重。

  他有些艰难的看向自己的老师,聂豹。

  徐阶不认为自己有错。

  他也不认为严绍庭在昌平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所做的事情就什么值得吹捧的。

  若是换成自己?

  昌平只会更好!

  忽的脑海中想到这个,徐阶的目光逐渐缥缈了起来。

  如果是自己,肯定会做的更好!

  就在徐阶还在那暗自比较,却浑然忘记他乃是贵为大明内阁次辅,而严绍庭却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小官儿。

  而被众人注视着的严绍庭。

  却当着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先生的面,面露惭愧的摇了摇头。

  “三位前辈谬赞。”

  “晚辈清楚,昌平之法,绝无可能推行至别处。”

  这是严绍庭必须要说明的事情。

  也是必须要当着今日在场这些人,需要表明的态度。

  而他也同样清楚,自己没有说错。

  要在当下这个时代,大搞超越时代的制度体系?

  只有死路一条。

  昌平的如今,是有着各种前置条件,方才得以成型的。

  首先就是年初的那一场大灾,将原本的格局打破。

  再其次,则是因为昌平北侧的大明皇陵,导致这里并不存在士绅地主。

  再加上老道长有意无意的放手。

  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昌平。

  换一个地方?

  首先就要面对那些占据绝大部分土地的地主老财的抵抗和反对。

  再有一个便是,无灾无难的,百姓又如何会心甘情愿跟着你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昌平的各座工厂,那是依靠严家和严绍庭自身的权势带来的。

  若是没有自己,昌平能拿到朝廷军需棉服的订单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聂豹三位老先生在听到严绍庭的话后,通体思考一遍之后,也只能是面露遗憾的点头表示认同。

  严绍庭继续说道:“便是如今的昌平,也有诸多潜在的问题,如今时日较短,还尚不明显,可一旦长久必然会爆发出来。”

  王畿立马面露好奇:“老夫观如今昌平,可谓民风淳朴,上下一心,又何来问题?”

  严绍庭却是笑着摇摇头,挥手转口道:“诸位前辈,不如先随晚辈一同回书院那边,这些问题晚辈便在马车上与诸位前辈解释清楚?”

  在得到聂豹三人的同意之后。

  在场朝堂官员们,便是立即找着马车登上,一个个面露期待的等待着严绍庭解释当下如此鼎盛的昌平,究竟还有什么问题,是会在将来爆发出来的。

  山脚下明显拓宽铺装过的道路。

  马车队伍挤在了一块。

  严绍庭站在一架马车上,面对着聂豹三位老先生,以及内阁、六部成员,最后就是裕王府一家三口,继续他对昌平潜在问题的解释。

  “诸如当下昌平之均田法,眼下虽有农约监督,可若是十年二十年后呢?”

  “懒惰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消失的。”

  “再如这一代人会遵循规矩,可下一代人呢?”

  “昌平现今均田之法,在晚辈设想之后,等到几十年后或许就要改成愿耕者有其田。”

  “而昌平各处工厂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不愿耕种者生机问题。当下在工厂做工有工钱,年终有分红。”

  “却无法激励百姓,也不利于更好的新物件出现。”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昌平的工厂就要改变成干的更好的、干的更快的,才能赚到更多的工钱。而那些不做工的,便不会再拿到一分钱。”

  “至于工厂在缴纳朝廷赋税以及发放百姓工钱之后的存余,则会转移为改善昌平之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夫子的手上,已经各自多出了一份纸笔。

  三位老先生也不管虽然铺装过,但还是有些颠簸的路面,详细的记录着严绍庭所说的话。

  虽然有些不解,但三位老先生却只是保留疑问,不断的思考着严绍庭所说的话。

首节 上一节 23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