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1566:摄政天下

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1017节

  待严绍庭与这帮清流旧党剩余的在京官员商议好前往西边,为大明戍边治民效力之事,将青袍老倌儿等人送出书院。

  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得益于这些年的昌平治安司不计成本的投入,如今的昌平可以说热闹不输于北京城,甚至在夜色下的昌平,比之为了皇城安全而长久保持的宵禁政策下的北京城,更显热闹。

  夜色下。

  整座昌平各处都是灯火通明。

  虽然现在昌平各处用的还是都是油灯火柱。

  但因为书院的存在,因为当初一个小小的蜡烛熄灭实验,昌平工学院的师生们正在尝试着解析空气中到底存在着哪些不可知的物质,渐渐的在往寻找煤气方向发展。

  而在严绍庭的发展计划中,煤炭、石油、煤气可都是大明基础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样是在这片夜色下。

  日益庞大的昌平,接纳了一群无法赶在宵禁前返回北京城的清流旧党官员,向这些陈旧的人展现着大明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一面。

  然而在书院深处。

  因为圈起整座书院山扩建书院,而从西北侧的水库中引来的活水,让黑暗中的书院茂林深处还在不断的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严绍庭手中提着一只灯笼,漫步在书院中。

  徐渭亦是提着一只灯笼跟随在其身后。

  两人从书院大堂路过经学院,又穿过医学院,最后到了工学院附近。

  书院外,以水库为动力来源的工厂区基本上已经停产歇业,唯有拥有着熔炉的钢厂还在黑夜中发出阵阵轰鸣声。

  三班倒的钢厂工人们,在夜间能拿到白日里双倍的工钱。

  除了夜间的宵夜之外,额外还能在天亮的时候享用一顿最美味的早餐,顺带着打包一些带回家给家中刚刚起床准备去书院上学读书的孩子吃。

  严绍庭忽然停下了脚步。

  “听说潘季驯已经再次前往黄河,准备勘察黄河水道,预备新一轮的治河?”

  徐渭回想了一下,而后才点头道:“前些日子的消息,都御史已经抵达开封。”

  严绍庭嗯了声,叮嘱道:“从工学院挑几名学生,带上他们前些日子最新验证的束水冲杀之法送给潘季驯,再将水泥的事情说一下,叫他好生的勘探明白黄河水道,一旦水泥的事情彻底完成,再开工大修黄河,到时候朝中的赵阁老会请奏批允钱粮给他。”

  让潘季驯继续去修河,是严绍庭在当初下江南入南京的时候就想到的事情。到如今有书院的加持,束水冲沙之法已经验证,原理也被整理了出来,只剩下水泥最后的验证和建厂投产了。

  有了水泥的加持,想来这一次潘季驯再去治河,将会得到远超原本历史上更大的成绩。

  或许,还能在大明手上彻底解决黄河泛滥的情况。

  徐渭将这些事一一记下,而后轻声询问道:“我知少保今日应下那些人的请求,是为了操弄清流旧党最后的生机,也是为了让他们在九边和晋党相互制衡,但若是长久如此,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严绍庭却摇了摇头:“朝廷说到底还是需要休养生息,好让中枢全力以赴应对新政,若是这些人一直纠缠,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些什么事情,与其如此倒不如留他们一条生路,好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了很多传闻之中的事情。

  譬如太祖皇帝驾崩之后,七日而葬。

  这里面建文的因素有多少?

  当年还是大明京师的南京城和江南,又在里面有多少身影?

  若是现在不弄明白这些事情,依着江南那帮到如今眼里只有利益,一生只知唯利是图的人,恐怕是要出大事的。

  自己今日留一份情面。

  高拱在朝压制江南,如此也算是调和阴阳。

  就算高拱给出的压力太大,江南那边也不敢轻易撕破脸皮。

  就如古往今来,用兵之道,围城之战,从来都是围三缺一。

  徐渭想了想,没再做更多的劝说。

  他只是转口道:“山西那边开采煤矿的事情,已经与王崇古往来书信基本确定下来。他们占两成,昌平占一成,余下七成全都由金行和内府出面代表朝廷和宫里占下,至于朝廷和宫里如何分配,便不是我们能掌握的事情了。”

  严绍庭沉眉思索了片刻,才点点头。

  “煤矿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不光是为了减少树木砍伐,也是为了配合朝廷用潘季驯去治河,我们这些人是为了江山社稷,可总也要给后世子孙留一片朗朗晴空。而煤矿的发展,亦能为朝廷带来一份新的财税收入,若是发展的稳妥,说不得将来就会成为朝廷在盐铁之外的一个财税大头。”

  他是想要发展能源产业。

  而且还必须是以国家掌握绝对权为主。

  至于说给晋党两成的好处,无非是希望这帮人能在往后明白知足二字,别因为靠近长城,就什么生意买卖都去做,最后为了几两银子将整个大明都给卖了。

  而昌平之所以还要拿一成,则是他早就和宫里以及内府说好了的。

  这些钱也不会进严家的口袋,全都要用在书院和昌平,书院要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昌平就是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验证地。

  徐渭这会儿脸上露出笑容,轻声道:“今年殿试之后,高中的进士们如今也都已经授官或观政六部五寺,按着少保之前的要求,从咱们书院出去以及那些前来昌平拜了门头的进士,都被安排去了翰林院、詹事府、六科廊、都察院以及北直隶各处衙门。六部五省没有再安排一个人进去。”

  按照惯例,每一科进士,除了一甲和二甲前几名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他进士都要在朝中观政几年,亦或是直接下放到地方府县为官。

  在翰林院的可以被视为宰辅储备。

  朝中观政的,则是朝中日后的中坚力量。

  而在地方上为官的,这辈子大抵也就是一府知府,或是一省三司衙门的佐贰官。

  不过严绍庭却是笑着说:“还是按照原计划,好生关注那些去北直隶当差的人。日后……朝廷若想长久安宁,总要改一改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治国之道,须得要宰辅必起于府县,不知民事,何以治民?”

  徐渭微微一笑,点头附和道:“规矩确也是要改一改的。”

  这些年,尤其是先帝在位的时候。

  袁炜、李春芳等青词宰相的话,可是传的不少。

  而在过往的内阁辅臣之中,也不知有多少是为官一生都不曾任于地方,一辈子都在京师官场上磋磨,最后只因为是翰林清贵便能直入内阁。

  这样的官,不是说就不能治国。

  但也不能以此就确信,每一个人都会治国。

  说完后。

  徐渭提灯看向严绍庭,小声问道:“少保如今既然已经卸去礼部尚书一职,皇上也为少保空缺礼部,想来接下来是要在书院待一阵子了?”

  严绍庭脸上露出笑容:“新政起于先帝,却幸于今上,如今不过如那刚刚学会走步的稚童。既如此,倒不如这几年待在书院专心治学,也好生想一想日后的路该如何走。”

  翌日。

  昌平书院内外都贴出了墨字斗大的告示。

  当朝太子少保,原礼部尚书严绍庭,正式在昌平书院开设新学课业,凡昌平书院各分院在籍学子及天下有志之辈,皆可就学于下。

  过午之后。

  昌平书院各分院凡一百零八名学子,开始正式走进新学大课堂。

  与之配合的是新一期的昌平报开始大肆宣传新学理论。

  解释何为新学,学之何用。

  一场轰轰烈烈却又静悄悄的新学说,开始在人们注意却不甚重视的情况下,悄然铺开,如那三月的春风一样拂过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

  公元1572年。

  大明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初夏。

  北京城。

  比之过去的四年,今年的北京城夏日来的更早了一些,空气也显得格外的炽热。

  不过五月,白日里热浪便卷的路上行人汗流浃背。

  然而即便是这等提前的酷暑,京城外的运河河道里,依旧是舟船不歇,首尾相连,船帆遮天蔽日。

  这几年京师发展的愈发快速,天南海北的货物每天都在以庞大的数量涌入北京城。

  城门内外,被镇远侯顾寰操练四年的京营官兵们,军容气质一改先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双目炯炯有神。

  而自阴山镇轮番调入京师的边军,更是目有杀气。

  即便是这等酷暑,京营官兵们依旧是披甲在身,虽汗如雨下,却屹立于城墙上下,不动如山。

  待到夕阳西下,几阵风吹过,空气终于不再那么炙热。

  北京城也渐渐显露出不一样的风貌。

  虽然宵禁依旧存在,但如今北京城在夜晚也不过是关闭内外城门,而不禁城中百姓在城中游走。

  无论北城还是南城,各处皆是灯火通明。

  原本脏乱差的里坊巷子里的泥土路,如今也尽数都在顺天府的治理和投入下换成了防滑的麻石铺路。

  每一条街、每一条巷子,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木桶,用来盛放街巷间家家户户丢弃的垃圾。

  每隔几条街,就会在街口显眼的位置建有隶属于五城兵马司的兵铺,内里还配有顺天府用来灭火的火兵和杂役。

  一切。

  都好似没变,但一切却又好像完全不一样了。

  只是四年的时间,让一直居住在京城里的人们并没有太明显的感觉。

首节 上一节 101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