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99节

  “当了官,他不走都不行。”朱允熥就说道,“给他们一个官身,以后想要盘踞一方可不行。”

  朱允熥继续说道,“以后小吏可为官、布衣可为官,就算是工匠也可为官。”

  老朱不太乐意,“那咱定的户籍之制不就是废了?”

  “户籍肯定不能随意动,只是也没必要限制的太死。”朱允熥开玩笑说道,“祖父,以后咱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老朱揉着眉心说道,“咱啊,现在真有些怕了,你这么折腾下去,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朱允熥坏笑起来,“先前选的那个皇太孙这两天就要进京了。”

  老朱盯着朱允熥,有些无奈的说道,“又要折腾允炆?”

  “话说的真难听!”朱允熥不满的说道,“我那二哥可是天下皆知的贤王,他一直都是忧国忧民、为大明江山社稷思虑。那些话说的,不只是他听了不高兴,我心里也不痛快。”

  老朱懒得理这个厚脸皮的孙儿,说道,“你家老四回乡了?”

  “嗯,眼看着十岁了。”朱允熥就说道,“先回乡祭祖,过几年也好册封。”

  老朱点头,说道,“老四、老五不能让他们去江南,也不要让他们去当塞王。离的太远不好,离的太近也不行。吕氏那三个,不能让他们靠的太近、有往来。”

  朱允熥心里明白,不过还是说道,“老五倒也就罢了,他还小。老四的话我心里有数,我那几个兄弟,我还能让他们吃亏不是?”

  老朱也不再多说,以后有些事情他也管不了,自家孙儿太有想法了。

  “我准备弄个武苑,以后冯胜、傅友德这样的,就弄去武苑。”朱允熥直接说道,“帮着带带兵不说,也教一教勋贵子弟。以后五军都督府、武苑以及一些卫所的将校,我也直接管着。”

  老朱咳嗽一声,说道,“咱设了卫学。”

  这倒不是在自夸,老朱还是比较在意卫所军户子弟的教育问题,所以有卫学。

  和刘瑾斗法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就是军户出身,实际上正儿八经的‘儒户’进士反而不如军户、匠户、盐户等子弟。不过这些人当中很多也是正经科举,所以也算是‘读书人’,也都以儒家子弟自居。

  大明现在的一些公办学校,各地州府的县学等等不说,卫所的卫学教育质量也颇高。

  “我知道,只是读书人有国子监,卫学也该有武苑。”朱允熥侃侃而谈说道,“武周的时候就有了武举,宋时完善武举有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我们大明也该如此,应该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

  老朱立刻笑了起来,“咱先前给勋贵承袭爵位、军户承袭父兄之职定了规矩,你就想着再管一管?”

  朱允熥也立刻说道,“是这个理,总要是拾遗补缺、不断完善才好,虽说这也不是最完善的,但是也该如此。我还想着在武苑不只是如此,火炮、短铳,到时候这些军械制造也该纳入其中,得有人研究啊!”

  老朱就说道,“不是有火药司么,不是有兵部、工部么!”

  “将士才能知道哪些武器好用,更知道战场该有哪些东西。”朱允熥就说道,“咱们顺便再削一削职权,也不是坏事。”

  老朱总觉得自家孙儿肯定没憋着好屁,不过仔细想想好像那些提议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仔细想了想之后,老朱说道,“武苑的事情你先弄一下,武举的事情暂时放下。”

  看到朱允熥想要反驳,老朱就解释说道,“先踏踏实实办好一件事情就行,武苑到底不一样,随时都能给废了,武举就不一样,能成定制。”

  听到老朱这么说,朱允熥也不反对,所以现在还是稳妥一点的比较好。

  老朱随即又说道,“武苑弄出来了动静,你再弄武举。真要是做不成,和你这个皇太孙没关系,是咱这个皇帝的意思,只是咱晚年昏聩。”

  朱允熥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那就默认这个理由好了。

  老朱语重心长的说道,“有些事情咱这两年能看得到,能给你把关。有些事情咱看不到,还是要你以后慢慢理顺。”

  朱允熥也点头说道,“我也心里有数,我也没打算一口气就把事情都做好。先慢慢的来,脚踏实地的做好一些事情也就行了。”

  对于朱允熥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老朱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他最担心的就是朱允熥主意多,会冒进。可是再想想自己孙儿的性格,绝不是那种冒进的性子,甚至有些事情沉稳的过分了,都不像是这个岁数的少年该有的样子。

  现在有老朱这个靠山,朱允熥自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冲在前面。

  老朱现在还可以帮着朱允熥坐镇,有着这位开国皇帝的把关,也好顺利去做一些看似有些困难的事情了。

  在老朱和朱允熥商量着一些事情的时候,武林王朱允炆忧心忡忡,眼看着就要倒应天府了。这座他出生的城市,以及他失意的城市,现在终于又要见到了。

  自从就藩杭州以来,朱允炆也偶尔回来,朝觐不用说,包括先太子的忌日也都要回来。

  只是如果允许,他绝对不想回来,因为他不是衣锦还乡,只是更加的失落。

  去年还曾经有些暗喜,觉得那人被文官欺负的厉害,可是今年年初听到了一些事情之后,本来就比较安分的朱允炆更加老实本分了。

  这一次回来按说是先太子的忌日,可是朱允炆真的很怕被折腾。

  朱允熥刚刚回到东宫,朱有容就说道,“刚过来传话了,说是允炆这两天回京想要见一面。”

  朱允熥非常无语,“他们母子见面,我还能不许?这么不近人情的事情我做不出来,让他们见一见。免得允炆担心我苛待他母妃,免得吕氏担心允炆缺胳膊断腿。”

  朱有龄就藏不住话,说道,“那我安排人跟着,免得他们说话失了体统。”

  朱允熥看着自家二姐,半天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自家两个姐姐有进步,现在也不算是傻白甜了。可是要说她们现在就是多么的有心机等等也谈不上,自小养成的习惯,现在让她们一下子就改变也非常难。

  朱有容也说道,“安排几个人过去,不要闹的太难看。”

  朱允熥就只能说道,“大姐、二姐看着安排就是,你们肯定能处理好这些事。”

  朱有容和朱有龄更加开心了,她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回到了书房的朱允熥开始忙起来了,这个皇太孙的位置好啊,有着皇帝帮他保驾护航。还有一个兄长是大明贤王,为了江山社稷劳心费力。

  提笔开始写起来,故意写错几个字、划掉。

  明天允炆看到了这些肯定会更加忧心忡忡吧,以他的性格肯定是忍不住要上奏的。就算是得罪人也在所不惜,谁让他是大明贤王呢!

第135章 大明贤王第二弹 (上)

  朱允炆到底不算是正经的藩王,不过有些流程还是要走。

  比如说回到了应天府之后,首先就是要去奉先殿。而在那里,他也看到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人。

  朱允熥一身冕服手持玉圭,这个皇太孙姿态让朱允炆更是心塞不已,可是也只能规规矩矩行礼。

  理论上来说,藩王回京先拜宗庙,然后去见皇帝。可是朱允炆这两年也习惯了,他回京后从来都只是去奉先殿祭拜,能见到的只是朱允熥这个皇储,他见不到皇帝。

  到了偏殿,作为兄长的朱允炆算是搬回一城。可是刚刚他是跪拜行礼,而现在朱允熥只是站着躬身,这么一想的话,朱允炆心里更加不舒服了。

  “老四前两天回老家了,该准备准备了。”不管朱允炆心里怎么想,朱允熥笑着说道,“我这个弟弟也要封王了,只是他现在年少,没打算让他即刻就藩。”

  朱允炆连忙恭敬说道,“殿下仁慈。”

  “谈不上仁慈,到底是我弟弟。”朱允熥笑着说道,“总不能刚到十岁就让他就藩,也没这个理。过几年吧,这样没坏处。”

  朱允炆也心里清楚,他就藩这件事情是没得选,因为他和朱允熥争过储君之位,败者自然很难留在应天府。现在这样算好的,起码没有被贬为庶人或者关在凤阳。

  有些时候他也是在想,如果皇祖父不在了,朱允熥肯定会变脸。

  至于自己的两个弟弟,应该不会被清算,皇帝也是需要脸面的,总不好将手足兄弟都给清除了,那实在是太难看了一些。

  看着气质已经偏儒雅、柔和的朱允炆,朱允熥还是挺欣慰,“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还是有些道理。这两年你在杭州,去了那些地方看看?”

  “王府就在西子湖边,天气好些我就喜欢泛舟湖上。”朱允炆就笑着说道,“这两天看了好些景致,打算凑个西湖十景。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了,我现在想着要去修个湖心亭。”

  朱允熥愣了一下,西湖十景名气很大,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完成成形。

  据说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山水画,只不过是清朝康熙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当地官吏将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西湖十景石碑由此成为景点标志。此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又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石碑阴面。

  现在的话,十景还真的谈不上,起码没有明显的标识。

  朱允熥笑着说道,“那好,要是十景弄好了,过些年有时间了我也去看看。”

  朱允炆继续说道,“再一个就是现在潜心修佛,洪武三年的时候皇祖父召灵隐寺住持见心来复召京说法,那也是轰动一时,皇祖父亲封他为十大高僧,授以金褴袈裟。只是现如今灵隐寺失火,现如今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只是资金短缺。”

  朱允熥立刻装聋作哑,自家这位二哥什么时候变的厚脸皮了,居然拐弯抹角的来伸手要钱了。

  灵隐寺的名气很大,元朝之前可谓是盛况空前。但是元朝时毁于兵火,现在大明虽然崇尚佛法,但是老朱没少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措施。

  就比如说这灵隐寺,在老朱整顿的时候,主动将在杭州、嘉兴的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

  这可是一万三千亩啊!

  所以不怪老朱现在对于宗教有不少的限制,实在是有些寺庙不事生产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们的资产太多了。

  不只是土地非常多,还各种隐藏人口、雇佣佃户,要是不加以限制的话,这些宗教等等就可以成为朝廷的巨大负担。

  朱允熥就笑着开口,对朱允炆说道,“你也刚回来,去看看你母亲吧,明后天我们兄弟聚聚。”

  朱允炆自然乖乖离开,他曾经有些看不上朱允熥,可是如今越来越害怕这个弟弟了。

  就算是害怕,有些事情也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在的朱允炆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利。不只是他,他的母亲、胞弟,性命、地位,都要看那位太孙的安排了。

  在朱允炆离开后,朱允熥到了文华殿,“夏原吉,陛下这几天可召见了你们?”

  如果是其他人探问皇帝的动向,夏原吉这些人打死都不敢说。

  可是特殊情况下就不一样,皇太孙询问皇帝的动向一定要知无不言。要是有所隐瞒,太孙不高兴,皇帝也会生气。

  皇帝如果询问皇太孙的动静,肯定不是猜忌,也要说的特别清楚。要不然皇帝未必发火,皇太孙这里就要先动怒了。

  皇帝和如今这位储君,包括先太子,好像都是从未提防对方一样。

  夏原吉规矩回答说道,“回殿下,陛下这几天召见了郁尚书、严尚书,宝钞司上下官吏以及臣等,都被召见。”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肯定没少挨骂,说来宝钞到底发了多少,你们现在还没个数?”

  夏原吉也是有苦难言了,二十年的旧账了,现在想要一口气查清楚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以前规矩不完善,很多人也没有想到现在这么一出,根本就是没有多少头绪。

  结果就是现在皇帝在催、在骂,太孙这里也不是很满意。

  以至于现在郁新等人都在害怕,生怕一不小心就引发新的大案。

首节 上一节 99/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