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84节
张福生立刻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有些事情他知道不少。不过最重要的不是他的态度如何,而是这些事情该怎么去办好。
想了想,朱允熥说道,“大姑父,你觉得如何?”
梅殷就笑着说道,“殿下,臣去联络一二人,臣早些年在山东任学政。不敢自夸,只是也有些声望。”
朱允熥就笑着问道,“那要是敲鸣冤鼓,这事情能行?”
梅殷就笑着说道,“殿下也不要高看那些人,虽说平时看似是端正,口里说着经义。只是这样的人到底是少,好些都是见风使舵之辈。”
朱允熥哈哈一笑,说道,“这倒也是,嘴里全是道义,心里想着生意。”
朱允熥随即说道,“这次事情了了,姑父去主管国子监,这些年国子监也是有些废弛了。”
不是国子监废弛了,而是现在的国子监的学子没有以前努力了。
以前的国子监学子读书不刻苦不行,被送进了国子监,基本上是一只脚迈入官场。现在大明的官场乃至朝堂,好多都是国子监的学子直接充任。
前些年的国子监学子不读书,教授等人是直接责罚,甚至出现过管教太严,以至于出现了国子监学子自杀的例子。
到了国子监不读书可不行,想要躺平的话,学政、教授直接拿着棒子打!
梅殷则说道,“殿下,臣若是去掌国子监,士林必然有议论。”
“议论?”朱允熥冷笑着说道,“前些年管的严,他们不敢议论。现在对他们宽容了,这就议论了。我们要是再让一点,他们是不是该向咱们讨要官职,讨要更好的待遇?以前表伯在的时候,他们岂敢多嘴?”
梅殷这就没有说话了,因为有些事情他也能够看出来一些端倪。
再想想以前李文忠掌管国子监的时候,不要说学子们老老实实了,就算是大儒都非常本分。
因为那个少年就从军、战功累累的国公爷,他是真的敢杀人!就算是所谓的名师等等,要是敢不尽心竭力,李文忠处置起来都毫不手软。
“都说这两年在打压勋贵,那些士子们马上就该知道我是如何一视同仁!”朱允熥露出大白牙,看着梅殷笑着说道,“姑父,过些天把我表弟送到宫里来。”
梅殷就立刻说道,“殿下,犬子顽劣,怕是不太妥当。”
“顺昌表弟顽劣?”朱允熥哈哈一笑,说道,“那就更好不过了,让他去五军都督府任职。”
梅殷赶紧说道,“殿下,犬子年少,现在怕是不妥。”
“任职早了点,那就读书。”朱允熥笑着说道,“不陪我读书不要紧,就陪皇叔们读书。只是姑父不要让顺昌表弟读书,他是外戚、勋贵,没事别让他往读书人的圈子里凑。”
梅殷心里一紧,太孙这是在敲打呢!
朱允熥心情愉快,南北榜案就要正式开始了。
在街头巷尾,一些流言蜚语开始越演越烈了。本来还在安心等待放榜,或者是纵情狂欢的士子们没办法淡定了。
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这是事实。可是据说这一次,北方人一个不取。
原因就是主考收了钱,原因就是主考不喜欢北方人,原因就是主考等人只选他们的同乡......
哪怕现在还没有放榜,可是各种消息让人心中不安。
‘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的刘三吾也听到了一些消息,不过不以为意,“老夫看了这些卷子,北方士子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他们倘若落第,那也是应有之事。”
赵勉有些担心的说道,“只是太孙殿下有言,要录四成北人。”
“四成?”刘三吾正气十足,“以老夫之见,北人能有二成入榜,那边是滔天之幸!文章不如人,只怪他们读书不够!倘若殿下偏袒北人,老夫摘了乌纱帽,撞死玉柱!”
看了眼女婿,刘三吾说道,“你信不信,老夫如此,必然有大儒效仿!吾等读书人若是此时退让,科举何来公正之说!抡才大典,岂能网罗天下英才!”
赵勉也跟着笑了起来,“岳父所言甚是,吾等读书人就该胸中有浩然之气!”
和皇帝、太孙拼一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此前也拼了几次,不都是赢了么!
第116章 南北对峙
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骨气,文官有着文官的一些立场,他们可没有那么容易变通。
赵勉等人再次送来名录,会试中榜者的名单基本上是送到了他的跟前了。
还是一人未改,还是一字不变!
这就是赵勉、刘三吾等人的立场,他们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将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的一些要求放在心上。
看着手里的名录,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也对,要是他们轻易改了,就不会是这些人的作风了!”
历史上的南北榜案,老朱将主考、副考几乎都杀了,负责复核的也只有两个人没有被杀、被流放。
原因就是老朱三令五申,要求增加北方士子的人数,其他人一概不理,他们坚持认为北方士子的文章不足以入榜。
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洪武皇帝的话他们都不在乎,更何况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呢。
还是一个过往名声不好,过去一年几乎一直都是被文官挤兑的皇储,那就更没必要多在乎了。
常升像往常一样,虽然最近这些天大部分都是坐衙,只是偶尔回府,但是今天他需要回到开平王府了。
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护卫朝着府邸走,忽然前方冲出来一群士子。
“还请开国公为我等做主!”
“赵勉偏私南方人,还请国公为我等北方士子做主!”
“开国公,赵勉等人以陋卷进呈,有意打压我等北方士子。此等欺君罔上之辈,还请国公锄奸!”
一群放在州府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举人此刻跪在常升的马前,大声疾呼。
常升心里一跳,随即立刻喊道,“呈上奏状,本公为你们做主!”
在武定侯府前,郭镇看着围堵哭诉的读书人,此刻俨然就是一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姿态,仔细的在询问着这些北方士子的诉求。
他可是侯爵世子,是当朝驸马。武定侯是洪武皇帝的心腹,而这位驸马据说也颇受皇太孙的信任。
北方士子们没办法淡定,虽然现在还没有放榜,可是各种各样的消息铺天盖地,都说这一科不会有北方人可以中榜。
主考官舞弊、索贿,刘三吾这个朝前遗臣和宿儒也是居心叵测,种种消息传的也是有鼻子有眼。
北方士子闹了起来,他们开始拦着一些官员的车驾告状,开始有人组织联名上疏,由不得这些人不在乎,因为这关系着他们的前途。
举人的身份看起来已经非常风光了,可是哪里比得上进士啊!
北方的士子们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也确实闹出来了一定的动静。
可是南方的学子们不愿意了,那些北人开始吵闹,动摇的就是南人的利益,南方士子当然恨不得朝堂上所有的官职都是南方人占据着。
都说这一科只取南方人,听说主考官偏袒南方人,北方人愤怒情有可原。可是这些南方士子们,一个个心里开心着呢。
在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南方士子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了。
开始指责北方士子学艺不精就开始胡搅蛮缠,认为这些北方士子挑起来了地域之争。
老朱和朱允熥还是一副沉默的姿态,他们早就知道这一幕肯定会出现。出现这一幕,也算得上是在他们的激化下开始彻底的爆发了。
可是对于老朱和朱允熥来说,他们也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哪怕大明开国近三十年了,地域之分还是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现在他们不提前将这些隐患给解决,接下来势必也是要爆发出来这样的冲突。
甚至到了那时候,这样的冲突和矛盾会更加的激化,要是没有一个掌控力十足的皇帝,这样的冲突可能会使得大明实质上的被划分为南北。
“我是没法子了。”朱允熥拿着蒋瓛等人送来的密报,自嘲说道,“几百年后还有地域之争,还有一些地图炮,现在就更没法子了。”
下一刻朱允熥目光凌厉,“大明的疆域是大一统,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大明子民,都是汉人!谁要是敢在这件事情上阻碍大局,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梅殷也在行动,因为登闻鼓忽然间响了起来,北方士子要告御状了!
登闻鼓可不是摆设,登闻鼓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到了大明朝,老朱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今年就发生过一件事情,于州郡小民因邻里纠纷等琐事兴狱讼,越诉于京。所以老朱也是被气疯了,规定户婚、田宅、斗殴的,则会里胥裁决;事涉重大的,才许告于官。
对于一些越诉的行为,也是需要打压一二了。要不然鸡毛蒜皮的事情,一些百姓就敢敲登闻鼓。
也是因为百姓现在都明白《大诰》的含金量,大约是五六年前,常熟一个百姓将一个为非作歹的胥吏绑了,一众百姓押着这为非作歹的百姓上京。所以现在的大明,时常在一些官道上看到百姓押着官员上京告状。
如果有阻拦的话,此前有地方官阻拦,结果被查出来了。结果就是被族诛,胆敢阻拦百姓伸冤的,老朱可不客气。
负责管理登闻鼓的御史立刻去接案子,要开始准备前期的工作了。
而新的一天开始,朱允熥早早的来到了朝堂上。
“启奏陛下,昨日有士子鸣登闻鼓,状告尚书赵勉徇私舞弊。”
老朱揉着眉心,说道,“赵勉,你有什么话要说?”
赵勉赶紧跪下,大声喊道,“臣冤枉!”
朱允熥这个时候也主动站出来,说道,“陛下,孙臣听闻是北方士子认为今科会试有舞弊之嫌,街头巷尾皆传言今科登第者全都是南方人。”
老朱看向赵勉,问道,“爱卿,可有此事?”
赵勉立刻大声辩白,“回陛下,臣冤枉!今科会试,臣等中正公允,并无舞弊。臣以为,传闻不可信。此乃一些刁民蓄意构陷,意图裹挟民意!”
朱允熥就开口了,说道,“赵尚书,我这两天也看了送上来的中榜者名录,北方人不足两成,这是什么缘故?”
赵勉更加底气十足的说道,“回殿下,臣等阅卷后众评,定下文章上佳者中榜。北方学子文理不佳,且有犯禁之言,故废黜、落榜!”
文官集团很多人在对视,在小声议论着。
其实现在朝堂上也有一些北方的文官,只是相比起南方的文官集团,北方文官不管是官阶还是数量,这都是处在明显的下风,这是不争的事实。
朱允熥就再次开口,问道,“朝廷此前一举收复北地,难道还不如前元时的教化了?”
不得不说朱允熥的话有点重了,可是这些话似乎也唬不住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