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52节
朱允熥朗声回应,“本宫安,平身。”
文武百官刚刚起身、站好,张福生再次喊道,“跪。”
百官再次行四拜礼,“臣等拜见皇太孙殿下,殿下千秋。”
朱允熥取出玉圭,双手捧在胸前,“本宫安,起。”
随即朱允熥再次向老朱行礼,老朱微微点头说道,“礼成,择日告祭太庙。”
朱允熥这才起身,皇太孙册立仪式看似结束了。实际上还没有结束,后续还有谒太庙,不过现在最要紧的事情,还是接受朝贺。
行礼后的朱允熥跟着朱樉、朱棡离开奉天殿,傅友德等人捧着册宝跟在后面,这是要去文华殿。
而徐辉祖这时候则是捧着圣旨去午门,依然是要宣旨。礼部官员也要随行,国本已定的诏书自然需要昭告天下了。
开国之初的太子或者太孙的册立大典,大多数是遵循唐宋时期的规矩,不过也有一些改变。
比如说朱允熥这是直接去文华殿升殿,而有些人觉得既然是正式册立仪式完成了,就应该去先诣太庙谒告,后至奉天殿谢恩,再去中宫谢恩。
可是有些情况就不一样,老朱还是觉得先升殿最重要,而不是说立刻去太庙。
不过该有的流程肯定还是要有,只不过是有先有后而已。
朱允熥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呢,不只是要去太庙谒告,还需要去向老朱谢恩。虽然太子不在了,但是太子妃还在,也要去谢个恩。
他还需要见诸位叔父,这时候是要行家人礼。要见一众兄弟,依然是家人礼。
百官不只是现在要来贺拜,同样需要进表笺庆贺。至于内外命妇庆贺也是少不了的,吕氏估计都是在努力的调整情绪,明天的时候她还要从出面一趟做做样子。
朱允熥到了文华殿,这也算是正式接手文华殿,这里将成为他的办公场所,这是皇储议政、观政的地方,是皇储召见百官的正式场合。
朱允熥坐下后,看着傅友德说道,“颍国公,去复旨吧。”
傅友德自然需要去向老朱复旨,而朱允熥则是在文华殿,再次接受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的四拜。
不过这还不是贺拜,这是持节礼,一会儿朱允熥还要回来再次升殿。
繁忙的礼节现在算是暂时结束,朱允熥也可以缓口气了。
朱樉笑盈盈的上前,说道,“侄子,该去中宫谢恩了。”
虽然马皇后不在了,可是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这么些年坤宁宫一直空着,可是很多人也都知道坤宁宫这几年还是像以前一样,该打扫的时候打扫,该收拾的时候收拾。
一应生活用品、布置等等,都和当年马皇后还在的时候一样,只是现在没人住在那里而已。
朱允熥起身,他知道这个理,“现在也没了百官,一会儿我顺路去奉先殿。”
朱棡咳嗽一声说道,“这事我们做不了主,只要你不怕你皇祖父不高兴就行。”
朱允熥笑了笑,问道,“四叔、五叔他们呢?”
“都忙得团团转。”朱樉有些得意的说道,“咱这两个正副使还能闲一点,你四叔他们现在又要去你皇祖父那称贺,还要去东宫称贺,都闲不下来。你那几个兄弟也是一样,在文华殿磕了头就走了。”
朱允熥也忍俊不禁,现在宫里头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是忙不迭的在赶路、磕头。
立了太孙就是代表着国本已定,这是社稷大事。
在文华殿代表君臣名分定了,自然要去向皇帝称贺了,宗室诸王去贺拜,皇孙们现在都是要掐着点过去,因为后头还有文武百官在排队呢。
这些人向皇帝称贺完毕,还要去坤宁宫外跪一圈,再去东宫还要跪一趟。
没有人敢抱怨礼节繁琐,朱允熥自然也不会。他甚至都来不及太多的去想一些事情,没有被正式册立的狂喜,没有感觉到大权在握的喜悦。
现在只是在忙着赶路,不是在磕头,就是在接受别人磕头的路上。
在坤宁宫外,宗室诸王已经在老朱那里称贺结束等着了。
等到朱允熥到了,带头跪下,“孙臣朱允熥兹受册命,谨诣皇祖母殿下恭谢。”
认真行完四拜礼,朱允熥起身。
仪式还没有结束呢!
第75章 大典 (三)
朱允炆犹如行尸走肉一般,只能跟着宗室们一起行动。
二十多个皇叔,有些年龄和他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比他还小。所以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朱允炆甚至怀疑朱允熥有没有看到他。
一大早的就带着朱允熞跟着观礼、磕头称贺,甚至母妃还想着让他将老五朱允熙带着。要知道老五还不到两岁,可是为了讨好,这时候也都顾不上那么多了。
好在皇祖父还是开恩,没有让老五跟着,不要说老五了,就算是朱允炆都觉得有些吃不消。
刚才皇二十五叔朱?哭了,好像还说了不该说的话,立刻被燕王叔和周王叔好一顿教训和责罚。要知道二十五叔已经五岁了,这都吃不消。
二十四叔也是只有五岁,看到二十五叔被揍,吓得都不敢哭。
不过这时候他也不在乎那么多了,麻木的跟着大部队一起,到了就磕头、称贺。
忽然间朱允炆觉得有些不对,应该是去文华殿啊,是该升殿、宗室诸王行家人礼的,怎么看这方向是朝着奉天殿而去?
朱允炆心里纳闷不解,朱棣等人其实也都一样,不过他们也只是跟着不好说话。
刚到奉先殿前,朱棣等人就傻眼了。他们才刚刚从老朱那里称贺结束才去的坤宁宫,结果就看到老朱现在已经到了奉先殿前。
看着浩浩荡荡的一大堆儿子、孙子,老朱非常的欣慰。
不过他的目光基本集中在朱允熥身上,眼里的笑意和骄傲藏不住,“咱就知道你肯定是要先来奉先殿,要是哪个再敢在外头嚼舌根子说你纨绔、不懂礼数,咱非得宰了他!”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来说一声。”
老朱看向朱允熥的眼神多慈祥和善,下一刻看向朱樉等人的目光就多么恨铁不成钢。
“你们一个个的在咱跟前孝顺着,礼仪不缺。转过头就忘了咱的交代,祭祀祖宗先人也不勤。你们那点孝顺,就是孝顺给咱看是吧?看看允熥,这般大事他都不忘先祭告先人,比你们这些不成器的东西不知要强多少!”
朱樉等人跪着乖乖听训,他们觉得这一幕要不是父皇和朱允熥先前商议过,肯定就是朱允熥真孝顺。
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可能就是朱允熥太了解老朱了,所以猜透了老朱的心思。来了这么一出,这得多讨人欢喜。
怪不得他能迅速被立为皇太孙,这一举一动都是藏着深意呢!
老朱训斥完之后也不说什么了,整理一下衣冠,带着一众子孙进入奉先殿。
老朱带头主祭,朱允熥随后跟着进香。
朱樉等人现在还只能手里持香跪着,那就更别说朱允炆等人了。
“臣朱允熥敬告列祖列宗,今日臣被立为皇太孙,自当勤勉、仁善,护佑社稷、照拂宗室。”
奉先殿,这是老朱家的家庙,自然不用像在太庙那样正式。
老朱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老二,你们几个也当着祖宗的面行礼。”
朱樉立刻起身,大家按照宗室的长幼次序以此进香,然后纷纷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
朱允熥也起身了,本来是该在文华殿的行礼,被老朱打破规矩的在奉先殿行礼了。
朱樉上前,恭敬行礼,“臣秦王朱樉,兹遇皇侄荣膺册宝,不胜欣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
随着朱樉的话音刚落,一众宗室子弟规矩行四拜礼。
朱允熥坦然受礼,说道,“诸位叔父起身。”
早就有侍从收拾好了蒲团,朱樉等人也都是面西而坐。
朱允熥也开始谢礼,“侄朱允熥蒙圣恩忝为皇太孙,见过诸位皇叔。”
站在一边的老朱非常欣慰,老朱早年就定下规矩,天子与亲王,虽有长幼之分,在朝廷必讲君臣之礼。因为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
可是现在不是在朝堂,在叔父辈的行完礼后,那自然也就是天子或者储君要行家人礼。
在给朱樉等人行完礼后,朱济熺等人也赶紧上前。朱允炆自然是乖乖的跟着,不敢有任何大意。
朱允炆表情严肃,不敢有丝毫失礼,“臣朱允炆,兹遇兄弟皇太孙荣膺册宝,不胜欣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
随即一揖少退一步、再一揖,随后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以两手齐按地。再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再次一揖而后拜。
四拜起源很久,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只不过以前是谢罪的加拜之礼。
而现在变成了最为隆重的礼节,这是正式的大礼,为对父母、师长所行之礼。
在隆重的大朝仪等时,臣子见皇帝五拜,平常也只是四拜。
行礼后,朱允炆等人起身。皇叔们可以坐着受朱允熥的四拜礼,但是他们这些兄弟没资格。
也就是朱允炆、朱济熺这些年龄稍长的可以站着受礼,朱尚炳这些年龄比朱允熥小的,还要乖乖的躲开。
朱允熥认真朝着朱济熺等人行家人礼,二拜不磕头。
这不是朱允熥装腔作势,而是老朱定的规矩,同辈就是二拜了。
老朱笑的那叫一个开心,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家子人和和气气,就是兄友弟恭。现在这一幕就很好,别管是不是有人心里头不舒服,反正每一个人表情没有怨怼、不乐意的样子。
等到行礼结束,老朱说道,“国本已定,当着祖宗的面,你们这些人也都该知道分寸。以后但凡有人起了不该起的心思,咱非得将不肖子孙革除宗籍。”
朱樉等人立刻跪下,连称不敢。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君臣的名分都定了,确实没人敢起不该有的心思。哪怕作为皇子或者皇孙,对龙椅确实有些念想,可是一个个的也都心里清楚,那个位置生来就不属于他们。
老朱随后开口,说道,“老二,你们几个在外的亲王这次滞留京师已久,明日启程回藩。”
朱允熥都愣了一下,正常来说明天是需要百官进表称贺,还有大宴。
老朱直接对朱允熥说道,“你照顾你这些叔父是好,只是也不该如此护着。君臣名分已定,宴席本就不该给宗室藩王留席。他们在不在,也不要紧。”
这倒也是,因为按照老朱定的规矩,朝廷但凡有大的宴席,宗室诸王就算是在京,也只能是去偏殿,不许和朝臣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