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42节
老朱随即看向朱允熥,问道,“十天之后太子发丧,当先迁敬懿皇太子妃陵寝。礼部侍郎张智不知该何人主祭,吏部尚书觉得该是允炆主祭,你以为如何?”
朱允熥看了一眼张智,说道,“启奏陛下,孙臣以为如此祸乱朝纲、扰乱天下宗法之人包藏祸心,当正法!”
张智立刻跪下,高声喊道,“陛下,臣冤枉!”
“冤枉?”朱允熥步步紧逼,问道,“我是何人?本王问你,我是何人?”
张智瑟瑟发抖不敢回答,匍匐在地一句话不敢回。
朱允熥冷哼一声,说道,“本王即刻让人查你宗族,若是查出你宗族当中有人苛待族人,你有何脸面立于庙堂?嫡庶之别尚且不分,是不是你家继室、妾室所生者,也都是嫡子?”
张智一抖,更加不敢回答。而其他一些文武,心里也直哆嗦。
朱允熥冷笑起来,说道,“倘若查出你宗族中有人把你说的那些嫡子的家产夺了,看看是你全族脖颈硬,还是本王的剑利!”
这一下不少人更慌张,也有人在庆幸,还好没有卷入这件事情当中。
比如说御史叶希贤,他是和吕本有些交情,可是不管是出于对皇帝的惧怕,还是出于对宗法之制的了解,他都不敢出头。
哪怕此前东宫那边有人来找他,他也只是在装糊涂。
张智内心一片惶恐、悲凉,他这辈子的名声算是彻底毁了,在官场也留不下去了。
因为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传出去,天下读书人都要骂他。那位皇孙殿下实在太坏了,刻意的将一些事情给扩大化、模糊化,甚至是粗俗化。
可是这样有用啊!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礼部侍郎认为庶子可以成为嫡子,只要生母成了正妻就行。这么一来宠妾灭妻之后,所谓嫡庶完全就是可以随意决定。
真的要是这么一来,妾生子、私生子要高兴了,可以直接去夺家业。
但是天下读书人,肯定要怒骂这个礼部侍郎祸乱天下!
张智欲哭无泪,他本来不是这个意思的,是那位皇孙故意曲解!
没有退路的詹徽知道眼前一片漆黑,也只能朝前走,“启奏陛下,皇三孙殿下误解礼部侍郎之意。臣以为,天家无私事。”
“好一个天家无私事!”朱允熥直接怒斥,“你岂能不知上行下效之理?你知不知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祖父重整华夏、正汉家正统,汝等朝廷重臣,不明礼法、不遵宗族之制,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朝堂之上!”
十三岁的朱允熥怒发冲冠,怒斥着朝廷重臣。
十四岁的朱允炆跪在地上,面色惨白还没有回过神。
老朱忽然开口,说道,“秦王,你是宗人令,掌宗族名册。你说说,谁该为你皇嫂主祭?”
朱樉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回父皇,儿臣以为皇嫂尚有嫡子在,自然是该允熥主祭。允炆,当陪祭。”
朱允炆身子一抖,这个二叔杀人诛心!
主祭,那就是名分定下来了。还要他去陪祭,这就是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出身,是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就算是年长一岁,他在朱允熥这个纨绔子面前也只是‘庶子’!
老朱看了看摇摇晃晃的朱允炆,微微叹了口气,“那就允熥主祭,允炆陪祭。”
朱允熥自然领命,“孙臣遵旨。”
朱允炆也机械般的回答,“孙臣遵旨。”
“十天之后太子发丧。”老朱继续开口,朱允炆升起最后一点侥幸的希望,“一应事宜皆按礼制,宗室、外戚、衙门,都不得懈怠。”
朱允炆刚刚燃起的些许希望,随即因为老朱的话彻底破灭。
“太子嫡子尚在,主祭、主馒送之仪。”
常升等人振奋不已,要不是场合不对,他们都恨不得跳起来。
而詹徽身子微微一晃,他知道自己没了活路。
朱允炆更是身子一软,本来觉得自己还可以再争,他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只要扭转一下这几天的颓势,凭借着自己十几年积累的名声和孝顺表现,肯定可以夺得太孙之位。
但是这一刻,这种希望彻底破灭。
主祭,这根本不只是主祭,这是明确太子朱标的嫡子是谁。
前几天皇子们都明确表态支持立太孙,那自然也就意味着太孙之位只能是留给太子朱标的嫡子。
老朱随即看向张智,说道,“你是礼部侍郎,尚且不知礼。要不是念在你还算有些功劳,朕非得杀了你!你自己递辞呈,滚出去!”
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就这么黯然离场,不是致仕,不是年老归养,是被罢官去职。
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炆,随后直接说道,“退朝!”
朱允炆木偶一般离开了奉天殿,十几年的追求猛然彻底落空。
他不只是和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彻底无缘,他自问如果是自己,成功之后肯定不会给朱允熥留活路。那么现在,朱允熥肯定也不会给他留活路!
皇祖父何其偏心,偏偏要在朝堂之上让全天下人知道嫡庶之分。不只是要在文武百官面前为那个纨绔张目,更是让宗室直接表态!
看着自家那个便宜哥哥摇摇晃晃的身子,朱允熥叹了口气。
你种的因,我要承担。
为了活命,我只能去争。
更何况这不只是为了活下去那么简单,创造历史、至高无上的皇位,谁会不心动?
老朱的决绝也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本来大家只是听说皇帝似乎开始关注皇三孙了,认为皇太孙的人选有了新的候选人。
大家还在猜测江夏侯的死因,还在准备皇太子丧事的各种礼仪或者典故,会考虑如何去为朱允熥或者朱允炆争取。
但是就这么一次常朝,一次普通的早朝而已,就直接定下来了嫡庶、定下来了皇太孙人选。
朱皇帝的做法,谁都没有想到。
甚至朱允熥都有些没有反应过来,虽然此前老朱说了定下来,他还摩拳擦掌准备在朝堂争辩之类的,想要好好表现一下,也在脑海里做了各种预案。
可是现在呢,直接定下来了。
一言而决,这就是开国皇帝的掌控力!
第60章 我没错!
大事已定,这是朱允熥的看法。
前段时间在奉先殿,老朱说了已经定下来了人选,朱允熥不认为自己是被忽悠了。他知道那时候的老朱已经下定了决心,可是这件事情只是私下里谈及。
而这一次在例行的早朝,明面上是朱允熥和朱允炆的嫡庶之争,实际上就是皇太孙的人选之争,这时候也是彻底的定了下来。
一环套一环。
秦王等皇子回京,立刻在朝堂上表明拥护立太孙。
现在提及嫡庶,就是皇太孙人选明确。
不要让洪武皇帝抓住任何的把柄,要不然他借力打力、一套丝滑小连招下来,事情就明确了。
很多的事情,他一直都是牢牢的掌控着走向。
“八月太子下葬,九月立太孙。”朱允熥忍不住感慨着,说道,“历史上的允炆也是这样,只剩下一个月了。”
说是一个月的时间,可是这段时间也不能闲着。倒不是担心老朱临时改变主意,单纯的就是立太孙之前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各种仪式,各种准备,也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本来还打算回柔仪宫的,但是有小太监来传召,朱允熥自然也只能去武英殿。
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熥,老朱问道,“这一下开心了?”
“自然开心,这两个月一直都在争这事,能不开心吗?”朱允熥实话实说,“本来还想着得过几天,哪知道一下子就定了下来。”
老朱就说道,“咱此前和你说了定下来,那就定了下来。也不该给允炆任何念想了,免得你们兄弟两个闹到最后不死不休。”
朱允熥也明白这个道理,“是这么回事,继续闹下去是不好。”
“儿子怨咱,孙子也要怨咱。”老朱有些自嘲的说道,“咱啊,只能是孤家寡人了。”
朱允熥就宽慰说道,“也不至于,二叔他们还是孝顺的。允炆就是有些怨言,那也是年纪小不懂事。”
老朱就问道,“十四还小了?这个岁数要是在普通人家,就要算中男了。”
中男,这也就是指还没有到服役的青少年。
服徭役一般以成丁为条件,课税也因成丁与否而有别。
成丁年龄历代有所不同,晋、明、十六岁,秦、南朝的宋、金为十七岁,南朝的齐、隋初为十八岁,宋为二十岁,唐初为二十一岁,汉最初是二十三岁,汉景帝时改为二十岁。
看了一眼朱允熥,老朱说道,“这两年不要你去朝堂观政,你就给咱好好学。在咱跟前学,跟着重臣学,学的差不多了就去观政。要是咱岁数长久点,你在帮着参政、理政。”
朱允熥就说着俏皮话,“那肯定能行,我学个五年、八年,到时候再娶个媳妇。我也想了想,您老人家得活的长久点,要不就没人给我带孩子。”
老朱猛然抬起头,说道,“带孩子?那不成啊,咱也没带过孩子。”
“我哥不是在坤宁宫长大的吗?”朱允熥理直气壮的说道,“总是看过祖母带他吧,也没少抱吧?我现在这个情况,以后有了孩子谁能帮着带?”
老朱放下奏章和毛笔,起身来回踱步,“你哥那会儿好带,不哭不闹,又能吃能睡。允熥呐,那会儿才开国没几年,政事也多。都是你祖母在带,咱能带几回?”
“那您老人家活长久点就是,我才十三,又不是明年就要娶妻生子。”朱允熥找到了依据,说道,“也不指望咱们亲自带是不?您老人家看着点就行,到时候不还是我处置朝政。”
老朱好像看到了点希望,他对亲情无比渴望,对血脉延续无比重视。
“真要是到那会儿,咱得八十了吧?”老朱有些动摇了,说道,“那太久了。”
朱允熥觉得老朱是故意的,强调道,“最多才七十出头,我争取争取出息些,二十就添孩子。那还要七年,您老人家才刚过七十。”
老朱瞪眼,说道,“你就不能长点本事,十八就给咱添个重孙?你想啊,咱刚七十就抱了重孙,得多有福气!允熥,你要是十八添了儿子,咱退位。”
这画大饼的形势陡然就转了,本来还是朱允熥忽悠着想要让老朱对未来有些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