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64节

  到了朱允熥这里,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九生辰,十六登基,看起来也留下来了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筹办的事情也不会耽搁太多。

  既然皇帝都说了十一月十六是吉日、适合登基,那么这自然也就是黄道吉日了,根本不用多怀疑。

  对于陈迪等人来说,现在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样去更好的安排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

  登基大典不是什么小事情,需要考虑的事情确实比较多,需要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少,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郁新这时候就急忙上前说道,“启奏陛下,太孙登基必然国之盛事,不然难显朝廷之盛!”

  不少人也都在点头,郁新这么说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登基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是无比盛大的事情,就算是在乱世时,也会准备一番。

  草头王还要想方设法弄个金色的椅子呢,更何况这还是大一统王朝呢,更何况现在的大明强盛无比,起码四周看不到任何敌人。

  再加上三十年的发展,大明今非昔比,自然也有一定的底气去举办一场盛大的大典了。

  老朱闻言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极是,朕祭告天地开大明社稷。彼时尚且有内忧外患,如今四处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大典不能马虎了。”

  这话也就是老朱能说了,当初老朱登基的时候虽然周边还有一些割据,但是那也都是秋后蚂蚱罢了,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可是老朱现在理解为当时有割据、没有统一,那就只能认了。

  其实大家也都能猜得到,说到底就是老朱的意思就是登基大典一定要隆重,绝对不能寒酸了,绝对不能应付了事。

  朱允熥在这个时候依然是跟个没事人一般,就好像这些话题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始终就是保持着一言不发的样子。

  但是大家也不会说些什么,说到底就是以他的身份,尤其是老朱在场,这类话题还是只听不说更好一些,要不然会让人觉得他不知进退、得意忘形。

  老朱算是给大家更多的明确信号了,也知道了具体的时间,以及初步的一些心意,很多事情自然也就心里有数,如何操办就更为有底。

  郁新壮着胆子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大典之时,当以十二万两白银为数,各处不显仓促。”

  听到了这个数字,不少文武官员就显得不能淡定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了,甚至是大明在仪式方面花费最大的一次。

  现在还没有货币贬值呢,不能和历史上的大明后期相比。中后期皇帝大婚一次次增加预算,那也是十几万两就不错了,几十万两就不敢想了。

  老朱听到了之后也是有些皱眉,他不想委屈了朱允熥,可是十二万两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多了。

  朱允熥更急,他淡定不了,“启奏皇祖父陛下,朝廷所需花销实在太多,十二万两实在太过。孙臣斗胆,请以六万两白银为准。”

  虽然六万两白银依然是庞大的数字了,可是朱允熥直接砍了一个对半,这也让不少人觉得皇太孙还是勤俭的。

  老朱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了解郁新,这人是有本事的。既然报出来了十二万两白银,那意思就是说抽出来这些银两的话,不会影响朝廷大事。

  他了解这些,他相信朱允熥肯定也是知道这些,不过即使如此依然要削减一半,只能说这孩子实在是太懂事,太喜欢委屈自己了。

  谁不喜欢场面宏大、隆重呢,谁不想风风光光的登基称帝呢,怎么在这个时候就偏偏要委屈自己?

  朱允熥看到老朱脸色,连忙上前说道,“启奏皇祖父陛下,孙臣此前大婚已花费不少。明年朝廷用度也颇多,不好一下子拿出太多。”

  朱允熥随即看向郁新说道,“你为户部尚书,该知道国库没有多少赢余,岂能花销如此之多!”

  郁新也是没法子啊,这笔钱是不得不花的,而且花少了肯定也是有些不像话,到时候还会惹得皇帝和太孙都不高兴。

  更何况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办这样的事情呢,皇帝是直接传位,和所谓的灵前继位有本质的区别,这大典自然也就不用仓促了。

  甚至就算是灵前继位,那也是很多人提前都做了一些准备的,该有的还是会有,不会因为老皇帝驾崩了,就让新皇帝寒酸的登基。

  朱允熥是真的急了,继续说道,“皇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若是一口气拿出十二万两,朝廷明年必然有亏空!”

  这一下老朱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朝廷现在的财政情况如何,他其实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也知道朱允熥这么说可能的是有些规划的。

  说到底就是现在的朱允熥基本上就是在监国、处置政事,对于财政情况更加了然于胸,是真的有些担心财政转不过来了。

  朱允熥随即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六万两足以!”

  老朱摆手说道,“礼部与诸衙门仔细商议,定好规制,召鸿儒以汉家古礼为准。”

  文武百官也没意见,老朱在大明开国后一直都是在努力回复一些传统的仪式,很多都是参照了一些唐宋的制度、礼仪,然后加以改进。

  此前定下的一些皇帝登基的仪式已经有了一些框架,现在再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算是与时俱进。

  老朱继续说道,“这些事情礼部抓紧点,到时候直接奏报到朕跟前,早些定下来章程才好筹办接下来的事。”

  这么说自然也没什么问题,先定下来足够的规矩,才好做接下来的事情,总该是有着方案才能够更好的执行啊。

  朱允熥都有些无语了,看起来这是被‘削权’了,老朱是打算直接亲自管登基大典的一些事情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下朝,朱允熥立刻找到老朱,“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了!”

  “那也不能是六万!”老朱有些生气的说道,“你也知道郁新那人,若是国库空虚,他岂敢开那个口!”

  这也算是事实,平时的时候郁新都是在哭穷,都是手里没钱。

  现在既然提出十二万两白银,肯定是能运转开,哪怕这里头有很大一部分是将明年的一些收入算进去,但是好歹也是能运转开。

  “明年要花的不会少,十二万两也太多了。”朱允熥说道,“真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再登基的话,那不是要花二十万两?五十万两?”

  这一下老朱也不好反驳了,虽然他很想直接定下来登基花销的具体数字,但是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大明说不定也有衰落的时候,那时候怎么可能拿出来一大笔钱。定下来一个固定的数额‘永为定制’,真的也就是想想罢了,非常不现实。

  老朱就认真问道,“就不能多等一年?”

  “总要留点余钱才好,以后花销的地方多。”朱允熥直白说道,“真要是出个急事,那又是一大笔开销了。”

  老朱气的不轻,随即也叹了口气。他明白朱允熥的担心,无非就是担心出现‘坏账’。

  他现在身子骨是挺好,但是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没了。

  假如明年没了的话,朝廷已经将财政的收入提前用在了皇帝登基了。到那时候怎么办,自然也就只能是提前将后年的财税算进去了。

  所以还是留点余钱比较好,这样心里更加的安稳、踏实,说不定这笔钱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老朱随即不高兴的说道,“盼着咱早死是不是?”

  朱允熥尴尬笑着说道,“哪能这么说,起码等文垚长大点再说,我和妙锦带不好孩子。”

  老朱笑了笑,随即问道,“你侍妾有了身孕,现在如何了?”

  “照料着呢,看样子还行。”朱允熥小声说道,“我盼着是一个闺女,这样好一点。”

  老朱本能的想说男孩更好,但是再想想朱文垚,说道,“那倒也是,过个一两年再多生男娃!”

  朱允熥也跟着说道,“这事倒是也不用多想,就说这一次开销。十二万两太多了,我还想着明年不急着给我修陵,就等着祖父勘定好地。”

  老朱瞪眼说道,“你的陵不急着修,但是咱圈好了地,你得让人去开个工!”

  朱允熥哭笑不得了,“难道还怕我跑了不成?”

  “这可说不准!”老朱就不客气的说道,“等咱死了,你真要是跑了,咱也没法子。得圈好地、定下来,到时候你跑也跑不了!”

  朱允熥也只能说道,“我本来也是这意思,明年先给我爹的陵寝好好升格。我那边就开个工、圈个地,暂时放一放不要紧,安排几个人过去做做样子就行。”

  老朱对此没意见,朱允熥的陵寝确实没必要着急忙慌的就加紧建设。

  “我和妙锦也仔细算过,八万两就很多了。”朱允熥继续说道,“她还说从内帑拆借出来一些钱,就是怕国库不足。”

  老朱顿时两眼放光,“是啊,内帑能拿出来银钱给朝廷,那就是不缺钱!”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朱允熥赶紧说道,“那也是要还的,我那宝钞的事情还没弄好呢,岂能功亏一篑,现在宝钞能当铜钱、白银用,朝廷的白银可不多!”

  老朱也偃旗息鼓了,宝钞的坑是他挖的,朱允熥在填呢!要不是宝钞的坑,国库也不至于现在这么拮据!

第326章 能省则省

  有些事情进一步的明确下来了,比如说朱允熥要登基的时间,算是彻底的敲定下来了,这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倒不是担心这段时间出现什么变故了,单纯的就是时间明确了,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好好的筹备、好好的练习,这样才能够保证万无一失,这样的大事情自然也就没理由出现什么疏漏,要不然就是非常大的罪过了。

  这对于不少人来说自然是无比振奋的消息,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太孙党,心里更是欢欣鼓舞,更是觉得未来有了很多的指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倒是古井无波了,早就预计到了这些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因为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奇怪的。

  比如说朱允炆,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了,所以也收拾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了。在京城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在这个敏感时刻他不方便在京城多停留。

  既然正经事都已经忙完了,他也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要不然心里就不安稳,总怕自己卷入什么事端当中。

  至于母妃或者老四、老五的处境,他虽然关心,只是这时候还是明哲保身更合适,他也没有能力去管太多的事情。

  对于自己的这位兄长,朱允熥还是非常给面子的,安排梅顺昌出城送行。

  就算大家彼此心里是有着一些成见和不和,但是该彼此给面子的时候,还是需要稍微的给点面子才行。

  朱允熥勉强算是说服了老朱,暂时不会给出太多的预算,还是手里留着一些银钱以备不时之需,这在他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常升一看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开开心心的来到了文华殿,“殿下,此前臣等已经选出武威将士,可编入锦衣卫。”

  朱允熥打趣着说道,“你倒是管的事情不少了,现在锦衣卫的事情也都敢插手了。”

  常升一点都不害怕,笑盈盈说道,“殿下,臣哪能插手锦衣卫的事情,只是旗手卫掌大驾金鼓、旗纛,锦衣卫里头的人到底少些。”

  旗手卫属于锦衣卫,和侍卫将军同样都属于锦衣卫当中极为特殊的存在。

  尤其是侍卫将军,这就是采用宋代的‘天威将军’,也就是所谓的大汉将军,是最为典型的仪仗队了。

  身材魁梧、膂力惊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不只是要看着威武雄壮,也需要有不俗的战斗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护皇帝。

  所以旗手卫倒也罢了,大汉将军的选拔就极为苛刻了,世袭的锦衣卫当中很难有优质的兵源,那就要在军中仔细的挑选。

  朱允熥也不多说什么,安排道,“这事情你去和蒋瓛说清楚,记得再去兵部一趟,事情不好全都是五军都督府直接办了。”

  不是朱允熥多嘴,而是名义上兵部可以对兵部有些限制。但是很多的时候,常升这些人就不将兵部放在眼里。

  不要说常升、蓝玉这些人了,就算是谨慎的徐辉祖,或者是贵气十足的李景隆,他们也都是一致的将兵部当做五军都督府的附庸罢了。

首节 上一节 264/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