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52节

  脑补很多大戏的老朱笑着拍了拍扭屁股的朱文垚,“这孩子好,胆子大就是咱惯出来的,这孩子以后指定比你还要有气魄。”

  “那是好事情,我儿子就该如此。”就笑着说道,“这是好事情,皇帝岂能优柔寡断、没个主见?”

  老朱笑着点头,显然也是非常认可这些说法。他不指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个都是无比的英明神武,可是他相信自己教出来的皇储肯定有不俗能力。

  庞大的队伍持续朝着紫金山进发,皇帝要去孝陵看看,皇太孙自然也就要随行陪同了,大家也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反对的。

  主要也是有人虽然反对,但是皇帝和太孙就给压住了,那就别反对吧。

  看着孝陵,老朱颇为感慨,“还行,咱这么些年也就是远远的看一眼,现在修的还算不错。”

  “以后肯定要继续修着,只是现在还有其他事情。”朱允熥说道,“外头也有人劝我,让我先修孝陵、东陵,继续修报恩寺,我准备慢慢来。”

  孝陵和东陵的工程是持续性的工程,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工的。甚至就算是老朱以后葬入孝陵,那也需要持续的修建。

  这些事情大家也都完全可以理解,皇帝葬入帝陵之后,不是封上就行,后续还有很多的营建工程。

  而为了表明孝心,后继的皇帝肯定也需要持续的投入资源为先皇修建陵墓,这些也都是很多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

  老朱好奇又关心的问道,“报恩寺的事情,你现在是如何考虑的?这个事情也该做。”

  老朱对于宗教比较提防,甚至可以说多有打压。哪怕他曾经在寺庙呆过,哪怕当初红巾军起义也是以宗教为旗号,不代表他就是多么的虔诚。

  甚至可以说有着这样的一些经历,让他对于宗教的事情更加的谨慎,这么些年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老朱一直都是严格控制。

  朱允熥就说道,“报恩寺肯定是要建,应天府的寺庙不该太多,也不能没几个。就是用的人不能太多,我让人慢慢修。”

  老朱还是忍不住提醒说道,“别让人误会了你的意思,你跟前有个和尚,现在又修佛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你现在要大兴佛寺!”

  朱允熥不觉得老朱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甚至一个不小心,这样的局面说不定也就是发生了,这就不太好了。

  想要讨好上位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领会上位者的意思。有些人误解了,或者觉得只要有机会,那就百般去讨好。

  朱允熥笑着点头说道,“我心里明白,其实这么些年,不少人都说我们爷孙对佛教、道教不太好。”

  “佛寺不能广收田产,他们不事生产!”老朱无比坚决的说道,“真要是不闻不问,那些寺庙就有太多田地,寺庙里和尚也就多了。”

  老朱是过来人,自然也就对这类情况有着足够的发言权,他的担心显然也不是多余的。

  不要说在元末了,就算是在其他的朝代也是一样,一旦宗教兴盛,必然会兼并很多的土地,这些人比一些地主还会敛财。

  而且这些寺庙基本上是吧交税的,再加上出家的人多了,说不定也就是影响一些基本的农业生产了,这显然也不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事情。

  “我心里有数,只是我大明现在的佛家稍微有些多了。”朱允熥无奈说道,“到了合适的时候,天师府那边也要关照一下。”

  老朱也完全可以理解朱允熥的这些担忧,宗教显然也不能是一家独大,要不然肯定没有什么好处。

  可是完全没有信仰之类的也不行,很多的百姓就是愿意相信这些。要是完全的取缔肯定不行,只能是朝廷有限制的去引导。

  真的要是全面的取缔,说不定又要冒出来一些弥勒教之类的,说不定会喊着‘明王出世’等等,这显然就非常不符合朱家的利益了。

  现在的佛教和道教就算也有些不足之处,但是他们的一些观点也是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也不会特别的出格。

  但是有些人牵强附会弄出来的东西,那就显然是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了,他们带来的危害显然也是更大一些了,这也是朝廷无法容忍的。

  所以该限制的时候就是要限制,该引导的时候就引导,免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误入歧途。

  爷孙两个聊着天、说着事,带领着宗室以及文武百官朝着孝陵走去,这也是祭奠的一部份。

  老朱仔细的看了看神道,说道,“看着还是和早些年有些不一样,这也修建了二十年了,也该是有现在这番模样了。”

  孝陵的规模很大,现在亭台楼阁、各种享殿、祭殿也都有,还在这里养了不少鹿等等,自然也就看出来了不俗的气派,这也符合帝陵的特点。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肯定也是该有如今的样子,以后还要继续修。外墙这些,怕是只能到了我修个十几年才算是完工。”

  老朱认可这个说法,他要是不在了,朱允熥肯定还要持续的修建孝陵,要不然全天下人的口水都会淹死他,这些事情也是没什么好商量的。

  老朱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文垚只怕是最忙,你修几年就修的差不多了,可以停下来。你要是到了这边,他也得花些工夫给你修一修。”

  朱允熥哑然失笑,不过完全觉得正确,“那我到时候得给他说清楚了,修一修就差不多了,不能修的太过。”

  老朱则自信的说道,“那你用不着担心,你在西边就好。文垚就是再孝顺,也不敢给你的陵寝修的太过,肯定比不上咱。”

  这么说自然也是有些过了,并不是每个开国皇帝的陵寝就是那个王朝规模最大、花费最多的,有些继任的皇帝修建的陵寝会超过先人。

  不过在正常的情况下,后面的皇帝会注意影响,那肯定就不会修的太过了。

  朱允熥和老朱有说有笑的,爷孙两个看起来心情都挺不错的,不过更加开心的显然是朱文垚,继续着自己的一些全新的旅程和认知。

  到了孝陵,更准确的说到了祭殿,老朱显然是沉默下来了,抱着朱文垚上香、教朱文垚磕头。

  好在小胖娃虽然贪玩好动,可是这些‘训练’也不算少,基本上是有模有样的做着,这也令老朱就比较的开心了。

  “你爹那里咱就不过去了,去了外头有人说闲话。”老朱将朱文垚抱了起来,说道,“你带文垚过去磕头,咱留下来和你祖母说说话。”

  朱允熥自然也理解老朱的意思,老子去祭拜儿子,很多人肯定会对此说三道四,会认为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至于人伦亲情等等自然也是需要考虑,只是对于皇家的要求似乎就是更加的严格了,因为这就是天家无小事,以及天下的表率。

  自然也不能排除老朱确实是想要和马皇后说说话,这么些年好不容易才来一次,说不完的话也可以稍微的说一说了。

  朱文垚还算是比较给力,没有哭闹,更多的还是满满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外面的事情显然也就是非常新鲜、非常有趣的,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抱着咿咿呀呀的胖儿子到了东陵,朱允熥等人自然再次祭拜,朱文垚也是趴在蒲团上拱着手,他就是这么学的磕头。

  朱允熥小声对徐妙锦说道,“回头让人早些准备好神位,让人提前准备好砖瓦,到时候就立刻换上。”

  徐妙锦心里有数,说道,“内帑还有些银钱,砖瓦这些用不着等朝廷一口气出钱,内帑拿一些出来也不打紧。”

  朱允熥就开始仔细的琢磨了,修建帝陵等等,这本来就该是朝廷负担的,这一点其他人也不会因此有什么意义,都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无非也就是东陵的情况比较特殊,看似是有着一定的帝陵模样,但是用料、规模等等,都是符合太子陵的规格。

  “这样也好,内帑里的银钱也该花在该用的地方,留着也不会下崽。”朱允熥略微想了想后说道,“父王和母妃的陵寝,也确实是要早些修。”

  朱允熥一旦登基,肯定是立刻追封朱标为皇帝,追封常太子妃为皇后,东陵的规格就要上升到帝陵了。

  虽说先天的因素导致东陵就算是升格为帝陵,也不会特别宏伟,但是该修也是要修,这个工程量也不算小。

  这件事情就应该这么做,这件事情也根本容不得其他人对此多嘴多舌,早一点开始升格,会让不少人心里头觉得开心。

  也不需要担心‘掏小金库’会掏的太多,现在内帑那边也就是出一些琉璃瓦等物资,大多数的肯定还是需要朝廷来买单,这也没什么问题。

  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这一切也都是天经地义,大家也都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罢了,其他的也确实没什么问题。

  该祭拜的也祭拜了,该商量的也商量了,自然也就是要考虑打道回府的事情了。

  虽然老朱和朱允熥出来一趟是没什么问题,只是显然也是当天出来当天回去,想要多耽搁也显然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事情了。

  “我看了一下,以后给咱埋进去之后,就少修点东西,楼阁够了,祭殿也够了。”老朱说道,“真要是孝顺,就别瞎折腾了。”

  朱允熥开玩笑说道,“祖父放心就是,以我这小气的性子,也不会大兴土木。最多也就是现在的规模上完善一下,不至于再扩了。”

  老朱点头,随即说道,“少弄些看着不实用的,咱和你祖母喜欢清净,少弄些珍禽异兽的。”

  朱允熥也对此点头,帝陵还是庄严肃穆一点的比较好,而不是弄成大型皇家园林。

  朱允熥没必要修饰帝陵来展现孝心,还是将资源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第313章 黄道吉日

  对于老朱来说,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心结了,该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基本上也都是完成了,这就属于无事一身轻了。

  传位诏书现在已经颁布了,应天府或者江南的一些百姓都知道了,用不了多久自然也就是全天下的人也都该知道了。

  这自然也没什么问题,老朱觉得这一切也不会引起太多的波澜,最多就是有人会稍微议论一下,然后继续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去了孝陵一趟,心里也得到了些许慰藉,不用时常牵肠挂肚了,那当然也就可以安心不少了。

  对于老朱来说就是如此,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在西宫带带娃也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多管了。

  至于说什么朝政等等,老朱现在确实没有正式退位。可是不要说今年了,就算是去年,这也都是时常不上朝的,国事都交给孙儿在处置。

  那么现在就更加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一切还是照旧。甚至传位诏书已经颁布,很多的事情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

  老朱可能是觉得无事一身轻了,但是对于朱允熥来说显然不会是这样,他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甚至是现阶段,事情更多了一些。

  严震直和陈瑄再次来到了文华殿,这两人自然也就是在准备着大运河疏浚的一些事情。

  虽然最近这段时间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可是也不能耽误了一些政事的处理,疏浚大运河就是无比紧要的事情。

  朱允熥看了看方案,说道,“天津到北平的那一段是要抓紧了,既然现在北边人少,我这就安排人手了,先疏浚天津和北平,陈瑄抓紧些。”

  陈瑄立刻领旨,颇为振奋的说道,“殿下放心,臣在两年内定当疏浚好北平至天津段的运河。”

  朱允熥不高兴的说道,“两年?北平至天津你就要疏浚两年,从天津再到山东是不是要三年?疏浚山东,你是不是要花五年时间?”

  听到朱允熥的不高兴,陈瑄连忙跪下,“殿下明鉴,此次疏浚天津至北平段,臣也要加盖天津港口转运码头、漕运码头,要多花些时间!”

  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熥勉强可以接受,这么说来才算是合情合理,两年的工期基本上是可以接受。

  北平到天津段的运河淤塞情况不算特别严重,而且长度也不算长,真要是花个两年的时间,那肯定就无法接受了。

  这可以说是大运河疏浚最简单的一段工程了,自然也就不可能在这条河段花费太多的时间了。

  不过如果算上天津的话,那就可以接受。虽然此前朝廷就在稍微的发展天津,因为那里是中转站,地位极其特殊。

  现阶段的海运,是朝廷向辽东地区输送粮食的关键港口。以后这里也会继续发展,成为漕运的中心,那自然也就要持续的扩大天津的规模。

  花点时间、打好基础,这自然也就是朱允熥可以接受的事情了,两年看起来也就不算是特别长了。

  看到朱允熥的脸色和缓起来,严震直说道,“殿下,臣以为南方河段疏浚最多两年的时间,实在是有些长了,也还要重新挖条河段。”

  朱允熥明白严震直的意思,说道,“你这么说没事,给你两年的功夫,江南这一段肯定是要修好才行,真不能多耽搁了。”

  疏浚大运河是旷日持久的工程,朱允熥也没指望立竿见影,也没觉得两三年就可以全部完工。

首节 上一节 25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