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02节

  本身兵权就不该是属于藩王的,所以就算是有些舍不得,但是包括秦王在内的诸多藩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接受这样的安排。

  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朱允熥也确实不希望因为收回兵权的事情和宗室闹的太难看,更不会像历史上的朱允炆那样削藩削的丢掉了江山。

  事情看起来进展非常顺利,那自然是非常好了,朱允熥也不希望看到有太多的波动,如今的局面他可以安稳的去推进其他事情。

  忽然间有信使回到了京城,“启奏殿下,船队十日前在泉州港靠岸!”

  朱允熥大喜,总算是等回来了,这段时间他一直都是在记挂着这件事情,不断的计算着、期盼着,也想着船队是时候回来了。

  虽然比预期当中的时间稍微迟了一点,但是那根本不算什么,现在船队回来了,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快呈上来!”朱允熥大喜,催促着说道,“船队情形如何?”

  信使奏报说道,“遭遇风浪沉了三条船,都是哨船。有百人病死或战死,其他再无折损。”

  这可能是有所隐瞒,不过朱允熥也算是有心理准备。不管是因为遇到风暴、洋流,或者是因为战斗有损失,他都已经有这些预料。

  损失不大,这自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是朱允熥心狠,而是有些开拓,就必然会伴随着损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万无一失。

  也不得不说,现在这样的损失,几乎算得上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了,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这当然就令朱允熥更加的开心了。

  张福生赶紧将迷信取来,朱允熥仔细检查了火印,这才打开。

  仔细看着信中内容,朱允熥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灿烂,这就是他所期待的,这也是他一直努力在尝试着开海的原因。

  虽然有些损失,但是收获的更多,这显然就算是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回报。

  而且这一次的出海,最重要的是打开了一个局面,可以让大明上下看到不一样的海外,看到一些新的契机和发展重点。

  一下子扭转一些观念也非常难,但是现在的大明,也可以开始更多的尝试着接触海洋文化,朱允熥可以成为一个推动者。

  而他手上的权力,可以让这种转变变得更为迅速、执行力度也会更强!

第258章 颐养天年

  船队总算是回来了,这自然让朱允熥心里安稳了,一个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船队没有什么损失,更准确的来说是损失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那就需要去考虑更多的一些事情了。

  转变一些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很多的引导。实际上最直接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从中可以得到的好处。

  现在的开海,更多的只是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的个人意志,还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一种趋势,还没有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这是好事,意味着朱允熥可以继续坚定不移的进行这个策略,他所受到的阻力较小,很多的事情都可以按照他所布置的策略来进行。

  不过这也不见得绝对是好事,现在的朱允熥可以凭借着一己之力来推进这件事情。

  自然也就意味着一旦他改变了主意,或者是后世的皇帝觉得不划算,那就直接给停掉了。

  历史上的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就被朝廷叫停,因为声势浩大的下西游看似就是在亏本赚吆喝,给朝廷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和压力。

  以至于以后有人提及开海,满朝文武都是一片反对之声,因为他们害怕重蹈覆辙。

  各种好不容易收集整理出来的出海资料等等,也都神秘的被毁于一旦,没人知道到底是谁胆大包天的毁掉了,也没有人认真的去追查这件事情。

  朱允熥觉得自己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他需要让海贸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观念,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

  不过在此之前,朱允熥要主持廷试了,这一次南榜选中五十一人,北榜选中二十七人。

  福建闽县人陈?被选为状元,这也是历史上那个当了二十天状元,就因为卷入南北榜案被革除功名、车裂而死的倒楣蛋。

  山东兖州府韩克忠为北榜状元,南北榜现在也算是成为了大明科举的新格局。

  就算有人可能对此感觉到不满,只是他们在这个时候也毫无办法,皇帝和皇太孙有意做出这样的一些制衡,言官们也没办法抱怨更多。

  朱允熥来到乾清宫,正好见到老朱在教朱文垚翻身,“祖父,这孩子懒,不愿意动弹。”

  老朱虽然有些不满意这些评价,不过还是有夸赞的地方,“咱文垚是享福的,这孩子以后有福气。”

  老朱有些得意,对朱允熥说道,“咱文垚现在要睡,就得咱摸他背。要不然这孩子就不睡,你看看这得多大的福气!”

  真要是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帮忙按摩,这待遇就算是朱标、朱允熥也是没有的。

  “我过两天准备踏青,也该出去走走了。”朱允熥就主动说道,“我仔细想想,这几年给文官压的太狠了,也该让他们喘口气。”

  老朱想了想,说道,“是该给他们喘口气,这都给勋贵欺负成什么样子了!只是看着点,那些人得寸进尺,可别让他们蹬鼻子上脸。”

  这就是老朱对于读书人的态度,打天下的时候他就非常重视读书人,对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都非常的重视。

  但是重视归重视,可是该有的防范还是需要有防患,尤其是建国后对于浙东文官集团的压制,那也是毫不掩饰了。

  “外头都说淮西勋贵,现在仔细想想,哪有什么淮西勋贵。”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李善长没了,中山王、开平王,也都没了。”

  老朱指了指朱允熥,再指了指朱文垚,“你两个就是淮西勋贵,外人就是这么想。”

  虽然淮西勋贵的势力也早就被消除的差不多了,可是依然架不住很多人会有如此想法。

  皇太孙是是淮西勋贵之后,现在朱文垚也是淮西勋贵之后,朝堂上还有李景隆、郭英这些人,哪个不是正经的淮西勋贵?

  外人看到的只是他们的祖籍、家世,可不会考虑一些其他的事情,还都以为所谓的淮西勋贵等等是铁板一块呢。

  朱文垚忽然翘起来脚,抱着小脚丫就往嘴里塞,大概是现在驯服了四肢,开始在做不断的尝试。

  看着这奶香的小娃娃,老朱和朱允熥都非常的有耐心,只是一个劲的在笑。

  也不得不说自从朱文垚出生,不要说老朱了,就算是朱允熥都感觉到自己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期盼。

  等到朱文垚玩累了睡觉,老朱和朱允熥这才走出寝宫,“咱听说你钦点了状元,才学如何?”

  “钦点?”朱允熥说道,“祖父,我这可不是钦点。我现在盖了印章就赶紧让人送到武英殿,生怕落人口实。”

  老朱就乐了,“脱了裤子放屁,以前你是不在乎,借了咱得玉玺就不想还。现在让你拿着了,你心里还不踏实,生怕有人多嘴!”

  听到老朱这么说,朱允熥也只是笑,“此一时彼一时,以前那会儿真不要紧,只要祖父不计较就行。现在不行,传出去多难听啊!”

  老朱打量着自家亲孙子,这小子现在开始知道要名声了,不得不说有些难得。不过老朱也能理解,在这样的时刻,确实是需要稍微的低调点。

  给老朱倒了杯茶,朱允熥说道,“现在满朝文武的,好多都是在试探着口风。”

  “那些都是心眼多的人,岂有看不透的理。”老朱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咱要是再不去上朝,他们就该劝进了。”

  朱允熥则说着心里话,“那倒不至于,这些人就是再想拍我马屁,那也不敢劝进。真要是那么做了,到时候我倒是落个不忠不孝的名声。”

  劝进是不可能劝进的,谁要是劝进,朱允熥真的饶不了那人。能够站在朝堂,也不会是蠢人,这些事情倒是不至于做。

  老朱则说道,“这也保不准,现如今是没人敢,咱虽然老了,好歹还有些威名。过些时日,就怕有人心思要多了。”

  朱允熥仔细一想也有道理,老朱要是就不露面的话,一些官迷说不定就会选择搏一把。毕竟为了向上爬,有些人确实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允熥就笑着问道,“那祖父过些天去朝堂一趟就是,这两三个月也就是露了一次面,也不太好,外头揣测的多着呢。”

  “不去!”老朱颇为任性的说道,“咱现在算是享福了,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咱啊,离不得文垚。”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那抱着文垚去文华殿看看我总成吧,过两天我召重臣议事,让文垚抱着大圭可好?”

  这一下老朱就开心了,说道,“这个好,咱文垚抱着大圭,百官心里头就该清楚了。”

  不只是清楚一些事情,这也是更为明显的一种信号,也是对朱允熥的一种限制。以后的皇太子,不会有其他的人选。

  朱允熥有些吃醋了,埋怨说道,“祖父,有了文垚之后,您可没正眼瞧过我了?”

  老朱愣了一下,随即开怀笑起来,“多大的人了,这也都当爹了!你自己听听说的像什么话,能和你儿子在这计较?”

  “那可说不准了,以前我闹一下那也没事。”朱允熥故意说道,“现在再闹的话,只怕是要挨骂了。”

  老朱笑着安慰,“那也不至于真骂,无非就是让你稳重些。你就是再长大些,那也是咱孙儿,咱还是疼你。”

  “咱也累了一辈子,以前都觉得咱是闲不住的人。”老朱感慨着说道,“这小半年带着文垚,咱心里踏实。到底是到了岁数,能歇歇也好。”

  朱允熥心里头也不是滋味,仔细想想看老朱,这辈子也确实是没有过过多少舒心的日子。

  十六之前家里和睦,可是日子难熬。再之后就是不断的勾心斗角、乱中求活,开国之初那几年家里和睦,可是政事繁杂。

  现在政事稍微清闲一点了,可是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连个精神上的寄托都没了。也就是带着朱文垚,这才算稍微的有点盼头了。

  陪着老朱说了说话,等到吃饭的时候这都是有些吃不踏实。

  郭宁妃抱着朱文垚,说道,“妙锦,你就先坐下快些用膳,一会儿换我就是。”

  老朱也跟着说道,“就听宁妃的,这都是自家人也不说客套话。先吃饭,到时候再换人来抱。”

  想要抱朱文垚的人很多,可是这孩子认人了。也就是几个最亲近的人准抱,就算是朱允熥这个亲爹暂时都是不准抱的。

  再加上老朱也是舍不得,除了乳娘哺乳的时候,其他人可是没资格抱朱文垚的。

  这也就导致这看似最为尊贵的一家子,吃饭的时候就跟打仗一般,得快些吃完饭才行,因为旁边还有一个闹腾的孩子呢。

  朱允熥老神在在的说道,“文垚现在偏偏不要我抱,我倒是能踏实的坐着。仔细想想,还是我有福气。”

  “少砸吧嘴!”老朱笑骂说道,“没瞅着咱文垚口水都淌了一地?”

  朱允熥就继续招惹着朱文垚,谁让这小家伙瞪大眼睛看着他亲爹呢,看样子对于这些食物还是非常的好奇。

  郭宁妃抱着朱文垚,说道,“过些时候就不敢这么做了,到时候孩子手快。真要是给他惹急了,他伸手了谁也别吃。”

  老朱一想也有道理,“那会儿桌子上不能摆些热菜,不能烫着了咱重孙。”

  得,这解决办法实在让人无语,根本不是考虑教好朱文垚,而是想着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

  只不过这满屋子的人也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洪武皇帝做出这样的一些选择再正常不过了,这符合他一贯溺爱孩子的性格。

  “皇祖父,我这几天也和皇姑、皇姐商议了一番。”徐妙锦就开口说道,“想着还是选两个官宦人家的闺秀入宫,皇祖父觉得如何?”

  老朱说道,“咱觉得这也是好,就是允熥的性子你也知道。真要是选两个娇娇女,只怕是他要心烦。”

  徐妙锦笑着说道,“皇祖父,孙臣介时自然要劝谏。文垚现在还小,长大后也得有兄弟一起玩闹。”

首节 上一节 20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