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67节
朱允熥看向齐泰问道,“你觉得该如何?”
齐泰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燕王殿下所率北平精锐赶往大宁汇合宁王殿下。晋王殿下领肃王、庆王与代王合兵大同府,臣以为两路大军已经准备好了,一应物资、军械也基本到了。”
朱允熥蹙眉问道,“基本?”
郁新就赶紧回答说道,“回殿下,现如今凉国公、颍国公所率京军精锐尚在路途,还未合兵。一些辎重等尚且在路上,不会误了大军北上之事。”
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熥还算是比较满意。
这一次大明军队兵分两路,名义上的统帅是晋王和燕王,可是朝廷先后派了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这四大国公,并且配以一应侯爵。
这一场战争的规模不会小,朝廷也确实算得上精锐尽出了,那就要准备的更加齐全。
别忘了这一次朝廷还没有动用辽东的兵马,冯胜还在辽东镇守,让李成桂等人根本不敢妄动。这些高丽人实际上贼心不死的,每次中原王朝进入衰退的时期,他们就要向外扩张。
如果只是境内的一些叛乱,可能还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哪怕是去年龙州那边的叛乱,看似出兵近十万,可是基本上都是调两湖等地的兵马,不会对边境的防线有什么影响。
但是只要涉及到在北边用兵,很多的事情也就要复杂起来了。
朱允熥的心情不错,因为很多的事情都算是进展顺利,一切也都是自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我那几位弟弟这一次也算是出息了,能帮我做些事情了。”朱允熥就笑着开口,满满的都是骄傲,“燕王世子移防大宁,令齐王镇守大宁。”
朱权肯定是要跟着燕王朱棣北征的,那么大宁这么个重要的地方,自然也就是齐王镇守了。
虽然齐王朱榑有些暴虐、骄纵,可是这也是数次出征塞外,颇以武略自傲。让他带着侄子朱高炽镇守大宁,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朱允熥可不担心他这位七叔想不开搞什么小阴谋之类的。
齐泰自然记下来这些事情,有些调兵的文书等等还是需要兵部发文才行。兵部在五军都督府跟前就像个受委屈的小媳妇一般,可是也不该觉得兵部就是完全的摆设。
郁新这个时候也开口说道,“殿下,臣等已令各地武库将所存火药、箭矢等查验。”
朱允熥满意点头说道,“该送过去的就快些送过去,打仗的时候要用到。只是这些亏空也该补上,兵部、户部、五军都督府也得记好,武库万万不得空虚。”
各地都有武库,藏有不少的军械物资等等,一般打仗的时候就是就近从武库发放军械物资等等。现在利用大战清空一些库存,这也是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不能说现在的大明军队就可以敞开用毫无节制,不过起码不需要担心箭矢不够,不用担心火药紧缺等等。
甚至这一次对北方用兵,火药可是带足了。老式的粉末火药以及新式的颗粒化火药都带着,粉末火药能用多少就用多少,清空了库存也好让颗粒化火药进行补充。
可不能浪费,那些粉末火药虽然有种种不便,但是制造出来了,也该派上用场。
武器的更新换代等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主要就是大明的体量太大了一些。
至于说忽然间就要考虑什么武器的突破和创新等等,现在也非常难了。冷兵器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很难再出现什么划时代意义的冷兵器了。
而要说火器,朱允熥倒是一直都没有放弃,一直都是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可是现在看起来想要做到真正的突破,这也绝非什么简单的事情。
朱允熥还是保持着耐心,短期内突飞猛进肯定不现实,长远来看只要找对了方向,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需要持续投资、持续发展的。
忙完一天的朝政,朱允熥回到了东宫,看到徐妙锦在忙着布置东西。
朱允熥仔细看了看,问道,“这些摆件是不是花哨了些?”
“这也花哨?”徐妙锦有些不太理解,“臣妾选的都是些素雅的瓷器了,看着也是精致不少了。先前那些青花瓷器倒也不错,只是臣妾觉得大了些。”
其实元青花也有不少小器型,不过朱允熥始终不是特别喜欢那些看起来比较复杂的图案。艺术审美来说,他和老朱倒是差不多了,比较偏向古朴、简单。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而如今的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经成为了代表,官窑、民窑也都不少。
对于徐妙锦的审美,朱允熥也不在意,“你看着弄就行,布置布置也好,看着心里觉得开心。”
徐妙锦则笑着问道,“殿下,今天在朝上说了喜事?”
“那是自然,也无需多隐瞒。”朱允熥笑着说道,“这本来就是喜事,祖父和我这些天都是欢喜的样子,不少人都在瞎猜。正好过些天也是亲耕,你就不过去了。”
徐妙锦连忙说道,“殿下,臣妾如今还不至于到了不便行动。”
“那也不能去,养好胎才是正经事。”朱允熥摸了摸徐妙锦的肚子,说道,“先前你也是知道,祖父催生的时候就是那些说辞。我现在倒是要看看,真要是文垚出生了,我这个太孙到底能不能先当皇帝。”
徐妙锦的心猛然剧烈跳动起来,对于有了身孕这件事情自然会开心。可是现在看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低估了血脉传承对皇帝和太孙的意义,这是直接决定皇位的关键了!
猛然意识到这可能给徐妙锦增加压力,朱允熥连忙打趣说道,“就是不知以后史书如何记我,这大明太宗皇帝年少时颇不受太祖、先帝喜爱,自幼纨绔不识礼数。高祖怜爱英宗皇帝,册立太宗为储君。说不准啊,到时候还要说太宗每每不顺太祖之意,太祖动易储心思,直至文垚出生,这才帮着稳住储君之位!”
徐妙锦也忍俊不禁,连忙说道,“殿下,史书也不至于如此胡闹!殿下深受陛下疼爱,这也是有目共睹。有些时候臣妾都想劝谏一二,殿下时常玩笑缺了稳重。”
这也是越来越了解朱允熥了,以及现在肚子里有了骨肉,所以徐妙锦胆子大了不少。
以前老朱和朱允熥拿皇位开玩笑的时候,徐妙锦都是坐立难安从来都不敢参与。可是现在好了,还敢唠叨一下朱允熥了。
不过朱允熥也不生气,笑着说道,“这些我也有分寸,在外人面前不至于如此。在外头谨言慎行,回到了家里头还不能好好说说话,那多没意思!”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徐妙锦心里头还是觉得比较开心的。嫁入皇家以来,她也确实觉得生活非常的有趣、非常的美好。
其他的不说,想想她的母亲,以及嫂子们,在府里都是规规矩矩的,说话做事都非常的谨慎,从来也都不会有什么看似轻浮的举动。
而相处呢,在徐妙锦的眼里,他的父母、兄嫂,看着是相敬如宾,好像也仅仅只是相敬如宾了。
但是本该规矩更严的皇宫里,太孙根本不在意那些虚礼。有些时候说的话让徐妙锦不只是心里开心,也会脸红心跳觉得有些害羞。
看到徐妙锦开心的样子,朱允熥吐槽说道,“你等着吧,明天两个姑姑、两个姐姐都要入宫了。还有我外祖母、舅母,都该入宫。你嫂子们也要入宫。”
命妇入宫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想想看那个泼辣的皇姑,徐妙锦有些压力。
而且朱允熥的那两个姐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肯定要被她们调笑了!
第221章 安南攻略
对于徐妙锦来说,她这个皇太孙妃的身份自然尊贵,就算是她的嫂子们现在也不会在她面前刻意的摆身份。
这倒不是说徐家的家风问题,实际上自从被老朱钦点为皇太孙妃,徐妙锦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山王府就特殊起来了,以前和她往来的勋贵女眷也更加的殷勤、奉承。
可是要说对她的身份看似不是特别‘在意’的人,自然也就是朱允熥的姑姑们和姐姐们了。她已经可以预见,明天那几个就要入宫了。
徐妙锦的一些小小烦恼对朱允熥来说也不算什么,他还是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的一天早朝开始,关于此次出兵征北的诸多事情基本上明确下来,后勤或者一些卫所的调防、调整也进一步的完善。
下朝后的朱允熥召见几名大员,大家对于礼部尚书任亨泰的处置方式也算得上是明确下来了,无非也就是贬官以儆效尤了。
从正二品的礼部尚书降为督察院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这一切也都是任亨泰的咎由自取,这怪不了别人了。
很多的事情也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老朱带着文武百官进行了亲耕礼,这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徐妙锦这个太孙妃没有露面,大家也可以充分的理解。
太孙妃已经有了身孕,这件事情的传播速度很快,现在大多数的应天府百姓都已经听说了这件事情。
不少人也在议论,以皇帝的身体情况来看,说不定还真的可以等到皇重孙十岁。
以皇帝对先太子的偏爱,这位皇重孙一旦到了十岁肯定要被册立。太子、太孙,难道之后会有一个太重孙?
这是没有先例的事情,有些事情现在提起肯定太早了。不过以当今天子的性格来看,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这些事情也未尝不会发生。
任亨泰也终于回到了应天府,一到文华殿就直接跪下,“罪臣任亨泰奉旨出使安南得归,今向殿下复旨!”
朱允熥忍不住惋惜说道,“寒窗苦读数十载方能金榜题名,仕途不易、步步维艰,才忝为礼部尚书。你啊,实在是胡涂!”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任亨泰更是磕头请罪,“罪臣狂悖有负殿下所托,罪臣该死!”
“死倒不至于,只是你这名声也算扫地。”朱允熥摇了摇头惋惜说道,“以后尽忠职守吧,莫要再有糊涂之举。”
实际上任亨泰也明白,自从他在安南买了蛮人为奴曝光之后,这件事情就已经进入了无可挽回的局面。
这就是私德有亏,在如今这个年代对于一些读书人来说,这可不是小事。他在士林的名声毁于一旦,他的仕途必然受挫。
现在还能有个正四品的御史之职已经算是太孙开恩了,以后再想升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看似清贵的御史位置上,任亨泰可能要做到致仕,或者是死于任上。
如果有后悔药,任亨泰肯定会买一颗。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必然不会再犯这些低级错误。
可是现在再说这些也是一切都晚了,改变不了什么事实,也只能接受现在的这一切。
对于任亨泰的一些表现,朱允熥也懒得多说什么了,因为现在说了也没用。
朱允熥问起来正经事,“这一次出使安南,让你做的事情做的如何?”
任亨泰也不敢大意,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安南权臣胡季犛篡位之心人尽皆知。二十年前,安南国主睿宗陈曔领兵十二万,大举侵略占城,功败垂成亦战死。安南朝廷诡称睿宗巡边溺死,请求册封世子继位。朝廷遂遣使册封陈晛为安南国王,其实安南当时朝政由安南上王陈艺宗掌控。”
朱允熥知道这事,陈艺宗是陈睿宗的哥哥,退位自称‘太上皇’。而那个胡季犛就是陈艺宗的宠臣,为了这个宠臣,陈艺宗甚至废了自己的亲孙子,逼其自杀。
陈艺宗也是去年去世,实际上在此之前,胡季犛的权势就越来越大。以至于陈艺宗去世之前想要铲除胡季犛,可是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这和高丽那边的情况实际上也差不多,这个胡季犛也是大将出身,趁着朝政内乱开始一步步的加紧篡位。
任亨泰继续说道,“以臣在安南所见,安南国王之忠臣几乎被荡尽,胡季犛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只是安南历任国主尚且有余威,百姓多归心。”
陈氏安南立国已经一百七十年了,这不算短了。实际上陈氏安南的开国君主陈煚也是篡位,作为当时李氏安南的大臣,他的一些操作也是比较一言难尽。
因为李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女人,陈煚则是那位女国主的丈夫。篡位后,他将自己的国主妻子改立为‘皇后’,随后废掉。
这甚至算得上是平稳篡位了,没有那么多的腥风血雨,所以安南的百姓对于陈朝还算是比较认可的。
朱允熥仔细听着任亨泰在汇报着安南的情况,实际上朱允熥对高丽虽然感兴趣,但是他更加感兴趣的是安南,是想要通过这里进入中南半岛。
高丽苦寒而且多山丘,哪怕那里自称小中华,可是一直都很难做到粮食自给自足。所谓的韩餐看着一大堆,可是碟子小的可怜,都是一口的分量。
而中南半岛就不一样了,那里绝对可以成为一个极其出色的产粮地,经营得当的话反哺大明都没问题。
实际主义者朱允熥想的就是这么简单,不只是长远的利益,还有当前的一系列利益。
更何况中南半岛除了适合种粮,矿产也无比丰富。再加上朱允熥一心想要开海,中南半岛自然也就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基地了。
现在的大明还很难一口气将整个东亚都吞下去,那么就一步步的来,先将固有领土给收复才行。
毕竟安南那边也是有史记的,在陈朝之前的李朝就仿效中国封建皇朝编纂本国史书,陈朝当时将赵陀封为先祖。这本《大越史记》就是汉文,也充分证明了大明有权利去收归旧土。
不只是朱允熥在认真的听着,道衍也在认真听着任亨泰汇报的一些情况。
朱允熥对安南的一些心思也是昭然若揭的,他手底下的一些大臣自然也会知道该做些什么,这些实际上也是一点都不难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