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63节
“二舅,我弟弟长大点呢,到时候就要跟上朝一样了。”朱允熥笑着开口,对常升说道,“到时候让府里人上午给送去宫里,我好安排人教读书习武。”
常升有些心疼、舍不得,“殿下,继祖这才多大。”
蓝玉则直接提出建议,“殿下,要不还是请人来府里教,习武就不用说了,常升也有些武艺,兵法我来教,肯定比在宫里强!”
朱允熥一点都不生气,常升也好、蓝玉也好,口无遮拦的也都习惯了。再者就是关心孩子,谁让常继祖这孩子对于开平王一脉实在是太重要了。
“让你们教?”常蓝氏那叫一个生气,“府里能请的人,再利害能比那些翰林强?你蓝玉是凉国公能打仗、能带兵,你也能惹祸!我孙儿多好的孩子,跟你能学什么?”
蓝玉只是讪笑,反正他的一身好本事就该交给常继祖,等孩子长大点,不管别人怎么说,那也都是要手把手教,这一点蓝玉是打定了主意。
就算到时候被姐姐打、被姐姐骂,该教的还是要教,就像当年被姐夫带在身边手把手教授本事一样。
朱允熥心情不错,对常蓝氏说道,“继祖这孩子得好好教,我这表弟以后得有大用,这孩子天生富贵!”
常蓝氏眉开眼笑,忙不迭的说道,“还是殿下关爱,有殿下护佑,这孩子必然无忧。”
蓝玉早就急了,讨好问道,“殿下,先前说的那些还算不算?”
朱允熥就开玩笑说道,“怎么了?现在物色好了良人家的闺女了?先接回去养着,等到继祖长大了再说。”
朱允熥的话虽然比较隐晦,可是一下子让常蓝氏和蓝玉都笑了起来。只要皇太孙还认账就行,常家的香火问题不需要担心了,蓝家也有指望了。
蓝玉就忙不迭的解释说道,“早就寻好了,也是先前和姐夫、和臣有些往来,家里头必然没事,都是良善人家,到时候抱个闺女来就行。”
朱允熥笑了笑,随即对常蓝氏说道,“外祖母,我就不叨扰了,宫里头还有其他的事情,我还是得先回宫。”
这就稍微有点让人意外了,以前朱允熥来开平王府的话,就算是再忙也都是要留下来用顿饭,可是这一次怎么就有些变化了?
扶着常蓝氏,朱允熥压低声音说道,“我也就和外祖母说,昨天妙锦查出了喜脉。我这继祖弟弟是有福气的,真要是和他侄子一块长大了。”
常蓝氏更是喜出望外,连忙说道,“还真的是天大的好事!殿下就莫要耽搁了,还是要先回宫才好。”
“这事先不能对外说,过些天才能在朝堂上报喜。”朱允熥就笑着对常蓝氏解释,“我得马上回去,祖父都欢喜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常蓝氏能够理解这些事情,有了子孙后代对于这个年代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再大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朱允熥的来去匆匆,有些人稍微有些意外,可是也不会觉得这就是开平王一脉不受重视和亲近了。从侧面看,太孙再忙也要过来看看,这也是说明了开平王一脉对于太孙的重要性。
刚刚回到皇宫,就有小太监说道,“殿下,太孙妃殿下已回东宫了。”
这一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朱允熥立刻就是直奔春和宫了,老朱这边的动作也算得上是干净利落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
看到朱允熥回来,徐妙锦有些担忧的问道,“殿下,现如今真的搬回东宫,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祖父也是关心你和文垚,怕你在乾清宫不自在。”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要我说还是在东宫自在点,我们睡到中午也没人说什么。”
徐妙锦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殿下说的不妥,哪能睡到中午才起身,实在是不妥。”
“那也比在祖父那边好,他年龄大了觉浅。”朱允熥就老神在在的说道,“要我说还是回来更好一些,在东宫自在一点。你就安心养胎就好,我可就靠着文垚了。”
徐妙锦心里一动,以前可能还没有一些特别深刻的感受,可是现在她似乎回想起来什么,尤其是太孙刚刚说的那句话,好像还是有些深意的。
徐妙锦此前可是也听皇帝提起过一些事情,比如说什么有了重孙就退位等等的。太孙现在刚刚说的那些,难道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登基?
想想这些事情,徐妙锦心里又是紧张又是激动,本来太孙妃这个位置就算得上极为尊贵了,按照现在大明皇室的一些情况,她是仅次于皇帝、太孙的。
至于那位吕太子妃,徐妙锦此前也就是礼节性的去拜访一番,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那位太子妃已经是在幽宫了,没有任何的地位。
朱允熥不知道徐妙锦在想些什么,开开心心的说道,“今天去看了看继祖,那孩子倒是长的白胖了,看着倒是挺好玩。”
“本来臣妾也是该一起过去,过些天再让人和外祖母解释一二。”徐妙锦就笑着说道,“殿下,是不是该叫皇姐们回来?”
朱允熥一听顿时摇头,“过些天再说,她们咋咋呼呼的。不过想想也有意思,她们现在也没个动静。我喊了她们这么些年姐姐,等到她们有了子嗣,就该叫我儿子兄长了!”
对于朱允熥如此幼稚的一面,徐妙锦莞尔,不过她随即也严肃起来了,可不能恃宠而骄,可不能仗着肚子里有了太孙的骨肉就骄纵起来。
徐妙锦开口,规劝说道,“殿下,臣妾有了殿下的骨血,这自然是好事。只是臣妾想着殿下还是该以社稷为重,政事万万不能耽搁了。”
朱允熥也明白徐妙锦的意思,笑着宽慰,“知道,也就是这两天陪着你,过几天就要忙起来了。政事你放心就是,我和祖父都是心里有分寸,肯定是不能耽搁了。你啊,就安心照顾好自己。”
随即朱允熥看向张福生,“东宫上下的事情你让人安排好,一应事务都是听太孙妃的安排,有些小事让春锦做好。”
春锦就是徐妙锦的陪嫁嬷嬷,算得上是徐家陪嫁过来帮助徐妙锦来管家的。一个看着就刻板的中年妇女,不过确实是极懂规矩。
张福生连忙讨好说道,“殿下,奴婢等自然知道,一向也都不敢违逆太孙妃殿下令谕。”
徐妙锦也是比较给张福生面子,对朱允熥说道,“殿下,东宫上下还未有对臣妾不遵之事。东宫上下极有规矩,也是殿下教的好。”
“我教的好?”朱允熥哈哈一笑,自黑说道,“也就是小姑帮忙管了一年,要不然真难说。我那两姐姐在这边三年,好歹也是让东宫上下都是自己人了。”
聪明如徐妙锦也不再多说什么,东宫以前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也不打算问。反正现在都是皇太孙的人,这显然也就足够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两口还在说话的功夫,张福生听到小太监传话了,“殿下,宁妃娘娘来了。”
朱允熥和徐妙锦起身,而郭宁妃扶着徐妙锦说道,“太孙妃,以后用不着多礼。现在还是多静养为好,这才是大事!”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娘娘说笑了,我这才有身孕,身子也没不便之处,哪能失了礼数。”
“陛下让我送来了些滋补之物,太孙妃尽管敞开了用。”郭宁妃就笑着对徐妙锦说道,“用不了就守着,先前三位郡主出嫁,可给太孙心疼坏了,东宫差点都给搬空了。”
朱允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娘娘说的极是!我那三个姐姐出嫁,一个赛一个的不知道心疼,把东宫的好东西能带走就带走了。我去找祖父讨要都给挡住了,现在还是妙锦争气!”
“就是说啊,先前陛下不准,现在太孙妃就趁着陛下高兴多要些好东西替太孙补点家当。”郭宁妃也打趣说道,“殿下大婚的时候都抽了不少银钱补贴东宫,连我都知道了!”
这就有点尴尬了,不过朱允熥将大婚的一些银钱抽到了东宫,这也不是太大的秘密。
对外的一致口径就是太孙节俭,不会铺张浪费。至于那笔钱,反正没有用在婚礼上就行,其他人别人就不要多问就好。
郭宁妃在陪着徐妙锦说着话,朱允熥则是开开心心的看着清单,本来是非常开心的,可是忽然间产生了那么一些小小的危机感了,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朱允熥抬头,对郭宁妃说道,“娘娘,祖父素来勤俭,对我虽说也是宽纵。只是先前好些东西不准我多用,现在这都给搬来东宫,这是给妙锦的,还是给我的?”
郭宁妃就打趣说道,“肯定不能是给殿下用的,这都是给太孙妃殿下和皇重孙殿下的。”
“嘿!”朱允熥就说道,“那我得费点心思了,他和还没抱上重孙就差点不要孙子了,这说不过去了。回头我去找他理论,娘娘可得帮腔才是。”
郭宁妃就打趣说道,“殿下就不要为难人了,我说话哪有用啊。还是想着多和太孙妃说说,好好教教皇重孙,到时候自然就行了。”
虽然都知道是玩笑话,可是徐妙锦心里开心。她本来就因为是太孙妃被皇帝高看一眼。现在方方面面的迹象来看,她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更受偏爱了。
真要是为太孙生下嫡长子,可以想象孩子的地位多么稳固!
这不是徐妙锦想的多,而是不得不考虑这些,因为这是在皇家,孩子真的有皇位可以继承!
第216章 正经事
大婚也好、徐妙锦有了身孕也罢,这些确实都对朱允熥有一定的影响,会牵扯他的一些精力。
可是不管怎么说,作为大明的皇太孙,尤其是这两年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那都意味着朱允熥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治理江山社稷上。
傅友德和蓝玉先后接到了安排,一个去北平一个去太原,这两大国公就要去准备襄助晋王和燕王出兵了。
跟随他们一起出动的自然会有一些勋贵,大明朝用兵就是如此,肯定是勋贵要跟着一起出动。
包括徐辉祖和李景隆,这两位也都跟着一起出征了。现在留在应天府的国公,猛然看了一圈后就发现只剩下一个常升了。
道衍整理好文书递给朱允熥,“殿下,臣以为此次用兵,怕是难有太大战果。”
朱允熥就严肃问道,“大和尚,你为何是这样的论断?”
道衍也不藏着掖着,说道,“殿下,此前宁王殿下于草原发现鞑子衣甲。只是并无找到太多马蹄印记,想来只是小队游哨之流。”
去年朱权就发现了一些蒙古骑兵的衣甲,今年又发现了几件,这都证明了有一些蒙古鞑子在不断的靠近漠南,似乎是有着一些蠢蠢欲动的迹象。
可是很多人也看的明白,这也就是小股的骑兵而已,甚至会有人觉得这么一点动静实在是不值得大明兴师动众。
但是在老朱的眼里,包括在朱权以及一些勋贵的眼里,这些迹象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就是蒙古鞑子要开始犯边的一些迹象了。
纳哈出被降服、北元小朝廷覆灭,有些蒙古部族归降等等,再加上现在的一些蒙古部族的内部争斗等等。
这一切的迹象都说明蒙古内部现在分裂的利害,他们的实力也被削弱的厉害。躲着大明都来不及呢,现在跑到了漠南只能说明他们别无选择。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大和尚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这一次不管如何,朝廷势必是要出兵。这些鞑子就是如此,得寸进尺的货色无需客气。”
道衍自然也认同这一点,不过还是担心说道,“殿下,臣以为降服鞑子之后,收复人心才是最为要紧。”
这话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一些归降的蒙古部族也是朝秦暮楚之辈,这些年也偶尔会出现归降的蒙古部族降而复叛的事情。
即使是一些羁縻卫所,也算是半臣服的状态,很有可能演变成听调不听宣,甚至直接叛逃。
夏原吉冷哼一声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待他们恩宽,这些人实在不识抬举!”
对于夏原吉的话,朱允熥也只是一笑置之,不过有些夏原吉说的那些话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只可惜现在的大明即使是国力强盛,也没办法真正的做到将所有的土地都牢牢的掌控在手里,不管是漠南还是辽东,想要长期驻兵、筑城,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现在的辽东等地还不是北大仓,那里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也就是现在还没有叫出来宁古塔的说法而已。
而漠南的一些地方是草原,大量的驻扎兵马等等也没办法保证足够的物资供给等等。现在的士兵都需要学习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种植水稻、小麦。
不是朱允熥不想去做一些事情,实在是生产力水平跟不上,想要疯狂的开发等等有些得不偿失,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道衍就看着夏原吉,说道,“夏大人,那些鞑子是朝廷心腹之患,想来大家都明白。只是夏大人,朝廷兵饷、粮草不足,如何出兵?”
夏原吉也只能颓然叹气,不过还是说道,“现在那些鞑子算不得心腹之患,只是秋后蚂蚱罢了。等到过几年,朝廷必然兴王师伐之!”
朱允熥就笑着打趣了,“夏原吉,你倒是让我意外。本以为朝廷要出兵,朝中必然会有人会来劝谏,要说些穷兵黩武、教化蛮夷之类的话语。”
夏原吉也不好争辩,因为每次出兵的时候,朝中确实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声音,而大多数也都是来自文臣。
而现在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反对的声音,不是那些文官的一系列观点和认知有了多大的改变。
实际上也就是单纯的因为皇帝和太孙太强势,对于这一次出兵是根本不容置疑的,那自然也就只能在这个时候选择坚持了。
在没有出兵的时候可以以各种条件劝阻皇帝出兵,可是一旦出兵了再去提及这些事情,那就是动摇军心了,到时候就少不了要吃苦受罪,那也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