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40节

  毕竟很多的皇帝手里没有实权,而朱允熥没有这个顾虑。即使有人觉得这是狐假虎威,不过手里的权力是真的,这就足以让人感觉到开心和满意了。

  朱允熥的成长速度和心性让老朱欢喜,不少文武官员也都觉得这位皇储如果现在就接手皇权,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他能稳定住朝局。

  这也是老朱现在总是放手的原因,他选择的这个皇储能力没问题,这也超出了老朱一开始的预期。

  别看朱允熥总是当着老朱的面说不急着接手皇位,可是老朱哪里看不出来一些事情呢。

  哪怕现在大权在握,可是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老朱时常也会唱反调,朱允熥有些时候也是有些束手束脚。

  老朱就算是退位了,实际上也可以影响朝政。那就给他找点事情做,教育、抚养重孙,这就是老朱的条件,想要让他放手就只能拿重孙来换。

  朱允熥都给钓成翘嘴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为了皇位不只是要靠祖父,靠父母,甚至连还没有出生的儿子都成了谈判的筹码了。

  大姐出嫁了,二姐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包括三姐朱有薇也都是要按部就班的如期成婚。

  至于朱允炆的婚事更加没有什么好说的,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已经被送到了杭州,成为了武林郡王妃。

  朱樉欢天喜地的回来了,见到朱允熥就说道,“侄子,这一趟可是要谢谢你了。”

  朱允熥就笑着调侃说道,“那二叔可要在京城多住几天,现在是赶上了农忙时节,要是在老家的话,二叔这就要下地了。”

  朱樉连连点头,颇为感慨的说道,“父皇是来真的,真的给了三亩田让我来钟。这叫个什么事啊,我这手能提刀提枪,就是提不了锄头镰刀。”

  “二叔,这话要是让祖父听到了,就不只是三亩地了。”朱允熥笑着调侃,“现在京中上下都等着看秦王的收成呢,皇帝和太孙在种田,秦王也是!”

  朱樉更加想要吐槽了,“其他的事情暂且不说,外头都要开始说咱们老朱家又成了佃户,都在忙着种田。”

  这话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老朱家算得上上下一条心,都是在忙着农耕的一系列事情。

  楚王朱桢、湘王朱柏等人就不用说了,最近这两三年都是在忙着开垦田地,那也是在执行朱允熥的‘湖广熟、天下足’的战略。

  周王朱橚就不用说了,除了编纂医书之外,这位植物学家也负责要监督河南等地的开垦田地的计划。

  晋王朱棡在忙着在西北等地筑城、划分草场,一些刚刚就藩的藩王也都要‘自食其力’,起码他们的封地要多产出点粮食才行,要不然王府粮食都不够。

  毕竟大明朝藩王的供用,基本上是就近拨付,要是封地贫瘠的话,藩王也跟着难受。

  蜀王朱椿是大明贤王,坐镇成都的他不只是在忙着宣扬教化,也是在大力的发展、鼓励农耕。

  不夸张的来说,大明朝的宗室们基本上都承担着一定的鼓励农耕的任务,也都是在努力的去执行好这些事情。

  朱允熥看着朱樉,开玩笑说道,“咱们老朱家本来就是佃户出身,现在种田也不碍事。”

  “不碍事不假,就是有些失体面。”朱樉忍不住抱怨说道,“祖父研究出来的那些粪肥是好法子,现在都是王府这边先制肥。”

  朱允熥看着朱樉,认真问道,“二叔,我可是你亲侄子。这粪肥到底是谁制出来的,你心里没数?”

  “天塌下来也是你祖父制出来的粪肥,和你有什么干系?”朱樉振振有词,义正词严的说道,“要不是父皇旨意,各地藩王府都带头制粪肥?”

  朱允熥瞬间无话可说了,因为朱樉这么说好像也是有些道理的。

  厩肥、沤肥虽然不算是特别完美,可是已经看出来了一定的效果。老朱这样的急性子可不能等到法子完美无缺了再推行,有了一定的效果就开始推行。

  毕竟农作物生长需要时间,今年这一批粪肥能够增加一些产量,那就是赚到了。研制出来了新法子,到时候再推行就是,粮食到了谷仓难道还能跑了不成?

  更何况推行一些新法子也需要时间,百姓看到了一些成效、宣扬开来了,才能更加的普及。

  所以各地藩王或者勋贵带头,不只是因为他们家大业大经得起折腾,更是因为上行下效。

  朱允熥摇了摇头,说道,“二叔,那粪肥真的是我找出来的法子!其他人暂且不说,咱们自家人得知道这个事情。”

  朱樉很光棍的说道,“这事你去找你皇祖父说去,他要是说是你研制出来的法子,那就是你研制的。反正现如今听着的都是你皇祖父研制的法子,其他人说什么都没用。”

  被摘了胜利果实的朱允熥叹了口气,“等着吧,过段时间说不定还有其他法子也是皇帝研制的,太孙辛辛苦苦忙了一场,什么都没捞着。”

  “皇位都给你了,还有什么好争的!”朱樉就酸溜溜的说道,“我要是你,做了点好事就往皇帝身上推,哪像你还和皇帝争功!”

  朱樉心里更加酸溜溜的事情就是太孙这么直白的争功,皇帝居然一点不生气,反而是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

  朱樉也明智的决定有些事情他不参与,因为他就是个‘外人’,多做多错。

  所以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老家种田反省,以及成为太孙大婚的主婚人,这就足够了。

  其他的事情,那就和他没关系了!

第191章 实事、好处

  朱允熥的婚事看起来也是在有序的进行着,比如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择日告太庙。

  这也是六礼之一,所以显得格外的隆重。

  老朱一身冕服,朱允熥和朱樉也都是一身冕服,其他臣子则是一身朝服了。祭告太庙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皇太孙妃身份不同,这是未来的国母,当然也就需要慎重对待了。

  老朱亲自祭告太庙,绝对不是因为单纯的对朱允熥的偏爱,更是因为社稷之重。

  在祭告太庙之后,朱樉就带领着一众官员前往中山王府了,这也是纳彩。

  这是送采择之礼到女家,重要的纳彩之物当中就包括大雁,这也算是彩礼之一。

  从徐辉祖手里拿着写有徐妙锦生辰八字的名帖回宫,立刻有钦天监官员测算,这是纳吉占卜。

  一核对,大家惊喜的发现徐妙锦的生辰八字和皇太孙朱允熥实乃是天作之合!

  虽说是稍微有那么一点刻意,但是也没有人特别在意这么一点细节了。

  常蓝氏非常开心,作为勋贵女眷之首,身份特殊的她现在也是率领命妇入宫贺喜。

  朱允熥在谨身殿吃完酒宴,就跑来女眷这边露面,“大姑、小姑,侄儿这也已经定亲了,你们这也不给我准备些东西?”

  宁国公主就笑着说道,“殿下说笑了,臣妾自然不能没有礼数。”

  安庆公主也规规矩矩的说道,“殿下,臣妾等早就备好衣冠、贺礼,想来也送去东宫了。”

  在私下里安庆公主她们都是称呼朱允熥的名字,可是现在不是私下的场合,那就是‘殿下’了,储君到底也是君。

  朱允熥笑着坐在主座,对常蓝氏说道,“开平王妃,您老人家是命妇之首,我大婚之事也要劳烦您多费心,凡事和宁妃娘娘、宁国公主商议就好。”

  常蓝氏笑着说道,“臣妾谨遵令喻。”

  郭宁妃就笑着对朱允熥说道,“殿下,此前臣妾等还是在商议,殿下大婚之时当有名门闺秀送嫁,臣妾等还在商议选些才貌俱佳、品行娴熟的女子。”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些事情你们商议就是,说起来勋贵人家的女眷,我倒是不大知道。”

  这也是实话,朱允熥确实不大了解勋贵人家的女眷。哪怕他曾经是名满京城的纨绔,可是纨绔不代表就是贪花好色的,对女眷不了解也正常。

  朱允熥看着常蓝氏,笑着说道,“亲迎的时候,勋贵人家的十五以上凡未成婚者,到时候让他们一并观礼,随我亲迎。”

  常蓝氏立刻就称颂说道,“殿下洪恩,臣妾代勋贵子弟谢恩。”

  这么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朱允熥大婚的意义不一样,一般来说肯定也就是一些得了差事的官员才能参加。只是这一次让勋贵当年适龄的男子随行,哪怕也就是去打酱油,好歹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身份,对于这个年代的不少人来说无比重要,参加一次皇太孙的大婚,哪怕就是跟着亲迎的队伍,这也是对于他们身份的一种承认和认可。

  这个时候不用强调嫡庶,只要是出身勋贵就行。而且在十五以上的年龄,差不多也可以考虑调入禁卫成为勋卫了,或者是直接授官了。

  很明显,这一次朱允熥的大婚也算是要进行一些施恩,这也是普天同庆的一部分。

  就像是朱允熥此前让部份勋贵家适龄女子送嫁的原因,这也是施恩的一部分。原因大家也都明白,这自然不是给朱允熥准备的,而是要准备宗室其他人的婚事。

  不管是皇子还是皇孙,还有很多都没有成亲的,他们的一些事情也是需要提上日程了。

  这些事情也都不是小事,毕竟就算是皇家,也需要将一些阶级、一些群体的利益绑定。

  稍微在女眷这边露面就行,也确实没必要说太多的事情。

  毕竟朱允熥也就是看在常蓝氏的面子上过来一趟,更多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在朝堂上决定。六礼繁琐而庄重,显然不可能是让女眷们参与太多。

  纳吉问名的事情结束了,后面还需要纳徵,这也就是送聘礼,还需要请期,确定婚礼的正式时间等等。

  一切都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来进行,不要说朱允熥这个皇太孙了,正常情况下就算是普通人对待婚事也无比的认真,方方面面都希望做的尽善尽美。

  老朱看起来是有些春风得意的,距离孙儿的大婚算得上是越来越近了。在老朱看来,那自然也就意味着距离着他抱重孙也是越来越近了。

  看着朱允熥走路还是一摇三晃的,老朱就来气,“教了你这么久,还是没改过来仪态?”

  朱允熥脸皮厚,不以为意的说道,“自小养成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了。我本来就不如九江表兄,他看着就有气质,那雍容华贵的样子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老朱就略带嫌弃的说道,“你爹以前仪态就好,那是自小养成的。你差了点,咱想着也是你小时候没人管的原因。以后咱重孙出生了,咱亲自教,那自然就不怕仪态差了。”

  仪态这东西有些时候看似是不重要,历史上也不缺少一些皇帝气质差。

  可是气质好一点的话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位高权重的,气质好更是能让人心生敬畏。

  朱允熥则直接说道,“祖父放心就是,我儿子若是出生了,就养在乾清宫就好。我肯定不给抱回东宫,反正真要是让我养一个孩子,我这也是养不明白。”

  老朱立刻满意的说道,“就是如此,你们小孩子家家的,哪能养好孩子。咱花个十年、五年,指定能给咱重孙教好,底子教好了,你以后再教教,就能是个好皇帝。”

  老朱向来都是这么的自信,那可是方方面面的一系列本事,他都是无比自信。

  政治、军事都不用说了,教育子孙也都是老朱拿手的。

  不信的话就想想先太子朱标,以及现在的皇太孙朱允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老朱看着朱允熥,认真说道,“今年这些个事情你要办好才行,这一两年估计应该是比较顺遂。你真要是做事,这一两年就抓紧了。”

  朱允熥也是连连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一两年确实该做些事情了。”

  主要还是基础打好了,以及时间看起来比较合适,那就不用继续拖延下去了。

  皇位自然不用担心,朱允熥现在地位稳固着。得到了老朱的支持和认可,朱允熥就不用担心有人来跟他争皇储的位置。

  另一方面来说就是自己这三年的表现也是被老朱看在眼里,能力得到了证明,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老朱愿意放手,可以让朱允熥更好的去施展了。

  再者就是不管是六部还是五军都督府,朱允熥的掌控力度都非常强。

  朝堂局势被他掌握在手里,不用和官员们勾心斗角,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想要去做些事情,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会顺利很多。

首节 上一节 140/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