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33节

  朱棡更急了,“二哥,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朱樉瞪眼直接说道,“你们这一个个的都是脱缰的野马,得给你们套上辔头,免得你们以后犯下大错!以后宗室诸王也要有考评,本分一点的自然拿着供用逍遥自在,不老实的削减一年供用。”

  朱允熥低着头闷不吭声的在喝酒,这个时候自然也就是需要保持低调也就行了。

  朱樉的样子让一众藩王们感觉到陌生,这么大义凛然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个一心为公的贤王呢。就听他说的那些话,再想想他曾经做的那些事情,真的搞不明白这一位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有底气这么说!

  朱樉继续说道,“我和父皇也商议过,这些年你们确实闹的太过了。宗室考评之法无须担心,只要安分守己自然就行,自然少不了你们的供用。”

  朱棡就问道,“话是这么说,只是真要是考评,到最后不还是看父皇、允熥的意思。”

  “那肯定是要有定制,我和父皇也商讨了。”朱樉直接说道,“这事不能进朝堂,还是要宗人府来处置,考评之事若是落在朝臣手里,咱们就容易被弹劾。”

  朱棡忽然间问道,“二哥,这事闹的,怎么是你在和父皇商议这些事情呢?”

  这也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只是在这里喝酒,一些事情居然是犯了事的秦王在说,实在是有那么一些反常了。

  甚至不知道的还觉得这就是秦王在主导这件事情,好像他才是当家做主的一般。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事情,实际上是秦王的主意,和皇帝、太孙没有关系一般。

  明眼人都心里清楚,什么宗室考评之法,不是皇帝的意思就是太孙的主意。

  以这些宗室藩王的一些了解,不管是此前的削减宗室供用,或者是现在的宗室考评,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这位皇太孙想出来的主意。

  父皇,父皇可舍不得做这些事情,肯定也就是太孙的一些坏主意了。

  眼看事情谈的差不多了,朱允熥主动开口,“这些事情还是要商议商议,三叔、四叔、五叔、六叔都去和祖父商量一下。”

  这也是正常,其他藩王也没意见,因为这几个都是在宗人府有差事的。

  只是想想看也不对啊,宗人府的管事、名义上的宗人令是秦王,他现在看起来就是皇帝和太孙的马前卒。为了自己的秦王王爵,这老小子现在舔的厉害。

  周王也好不到哪去,这位左宗人一直是皇帝最偏爱的‘小儿子’,虽然有纨绔之举但是也属于比较听话的,起码在大事上面是让皇帝和太孙放心的。

  左宗正朱棡也不用多说了,皇帝和太孙放心将西北的不少军国大事交给他,而朱棡也兢兢业业的办好。要说大明的‘恭王’必然会是晋王,他此前虽然有残暴之举,可是办事能力也是宗室当中最出类拔萃的。

  燕王朱棣这个右宗正被两个哥哥压着说不出来话,右宗人楚王朱桢也不要多指望,虽然是老六,可是不是嫡子、地位先天就比其他几个哥哥低一些,而且也不算是最受宠的皇子。

  第一届宗人府五大话事人,皇帝和太孙直接拿捏了最有话语权的三位。剩下的两位,干瞪眼呢,聪明一点的也就不会和大势相悖,这个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随大流,而不是去为其他宗室争取。

  这件事情算是彻彻底底的坐实了,其他的宗室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

  大势所趋,哪怕他们是藩王,可是在有些事情上也是没办法去多说什么的,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这些安排。

  朱允熥溜达着回到东宫,结果看到他的两个姐姐低着头站在书房里,老朱坐在椅子上看着书。

  指了指桌子,老朱嫌弃说道,“你这个字,和鬼画符又有啥区别?都这么久了,字还是没点长进。”

  朱允熥就说道,“能认出来就行,我又不是要当米芾、王羲之。”

  老朱就问道,“你二叔帮着骗人了?”

  “二叔才是最聪明的,先打了一顿其他的叔叔们吓唬吓唬人。”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我现在是相信其他叔叔们都怕二叔了,看他说话那架势,谁要是不听话,他怎的揍人。”

  老朱对此一点都不意外,“他和你爹以前就是如此,他们两个当哥哥的,一个以理服人,一个以武服人。现如今咱就是问问,真给你二叔赶回老家?”

  得,老朱这也是来‘求情’的,说到底还是心疼儿子。知道朱樉的所作所为,老朱自然生气。可是气消了,又是那个溺爱子嗣的朱重八了。

  朱允熥就说道,“尚炳都回西安了,现在让二叔回去,有些不太好吧?”

  老朱气鼓鼓的起身,说道,“行,你二叔这么配合你办事,你还是心狠呐!咱在的时候你就如此,咱不在了,你叔叔们还能有活路?”

  朱有容和朱有龄低着头不敢说话,都有些害怕了。

  朱允熥无奈的说道,“祖父,别吓唬我姐姐成不?她们胆子小。”

  老朱冷哼一声,“只许你吓唬咱儿子,不许咱为难你姐姐了?”

  “二叔回凤阳,住中都皇城,总行了吧?”朱允熥无奈的说道,“回家一年,只要不惹事就回西安。也不需要二叔被言官弹劾,这总行了吧?”

  老朱顿时开心了,对朱有容说道,“你现在是以郡主之礼下嫁是委屈了点,咱给你找些东西添点嫁妆。”

  得,皇帝和太孙都是玩心眼的!

第182章 人选

  秦王朱樉主动认错,表现出一副认打认罚的态度,这是不少人感觉到意外的。

  毕竟这位宗室诸王之长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叛逆’、‘残暴’,是一直大错小错不断的,是屡教不改的类型。

  可是这一次他主动认错了,这就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有人怀疑是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圈幡然醒悟了,所以他才会有着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了。

  不过也有人在怀疑,那就是这位秦王肯定是和皇帝、太孙做了什么交易,所以才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宗室考评之法,对于一些官员们来说那是不用奢望的,实在是太宽松了。不犯大错就是有赏、就是合格,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甚至还不会落入三法司审理。

  可是有些宗室就难受了,因为以前的他们几乎是‘无拘无束’。而现在这么个宗室考评之法就是枷锁了,对于已经肆无忌惮惯了的宗室诸王来说就是难受了。

  秦王主动提出,朱允炆这个武林郡王又在摇旗呐喊,这两个都是其他宗室讨厌的存在。

  老朱还是很开心的,见了儿子们,也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告戒,这就行了。

  其他诸王在被敲打一顿之后就要回到封地,这一次回京只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朝觐,二是被敲打,三是接受宗室考评之法。

  朱樉,自然是收拾收拾回凤阳老家种田,不给点惩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虽然这些事情乱糟糟的,不过好在总算是顺利的解决了,这就值得开心了。

  朱允熥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了,任亨泰已经率领官员以及锦衣卫出发了,他们要去安南。要调查一下安南国内的谋朝篡位的事情,要宣扬大明国威。

  这是本就商定好的事情,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来做就好。

  朱允熥也将郁新、严震直叫到文华殿,这一次就是为了考虑发展山东、河南等地。历练的战乱让这些地方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所以现在拟定了要迁一部分百姓去这些地方。

  年初的时候也是接到了奏报,青州一带地方‘百里不闻鸡犬声’,这除了连年战乱之外,也是因为有疫病。所以仔细商讨之后,决定从河北、山西移民。

  继续是迁移百姓,肯定要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基本的保障和政策做到位。

  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做好的,三十年的时间看似不短了,一代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可是很多地方受到战乱的影响依然存在,也包括北方丢失四五百年的时间,短期内想要完全的恢复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等到事情商议的差不多,道衍说道,“殿下,吏部尚书尚且空缺。诸事实在繁杂,殿下还是需要早些定下来户部尚书之选。”

  朱允熥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詹徽之后确实空了些时间了。大和尚,你觉得吏部尚书谁来最为合适?”

  道衍就开口说道,“臣以为兵部尚书茹瑺勤于职守、慎于言行,可为吏部尚书。”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问道,“他若是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该是谁?”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兵部左侍郎齐德,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自入仕已经十一载,并无过错不说,做事也极为勤勉,在任上不只是忠于本职,更是事无巨细早就有准备。臣以为若是齐德为兵部尚书,最为合适。”

  这一下朱允熥的表情就古怪起来了,齐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泰,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建文三宝’之一。

  朱允熥不喜欢黄子澄,所以哪怕这是一个探花,现在也只能和朱允炆一起在杭州游山玩水。

  朱允熥也不是特别喜欢方孝孺,所以他现在在四川宣扬教化。

  齐泰这个人就有些复杂了,虽说他是极力建议削藩的,但是很多的政见和黄子澄不和。比如说齐泰想要先从燕王开始削藩、极力阻止李景隆为大将军等等。

  至于结果肯定不行,黄子澄的建议朱允炆全都听了,先削周王等威胁不大的王爷,以李景隆为大将军,这才是真正的误国误民。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齐德虽说勤勉,只是到底是书生不谙军事,以他为兵部尚书合适吗?”

  道衍则直接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从勋贵中选一个兵部尚书,那才是最为不妥。如今朝廷军事都在五军都督府,兵部还是心细、耿直的文官主事最好。”

  听到道衍这么说,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不觉得道衍的说法有错。

  现在的大明不要说不是宋朝时的文强武弱了,也不是历史上大明中后期的那种文臣能够管制武将的局面。

  哪怕这几年文官看似是稍微的有点地位了,那也只是好过了动不动被勋贵集团欺负的局面。真的要说能够和勋贵抗争,除非是有皇帝故意拉偏架,要不然文官就只能老实点。

  尤其是兵部,现在的兵部看似更多只是五军都督府的附庸,只能做些文书方面的事情。染指兵权是想都不要想,更看不到任何兵部辖制五军都督府的希望。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才说道,“这事情太大了,还是得和陛下商议才行。”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道衍自然也不会反驳什么,明面上还是洪武皇帝当家。

  哪怕很多人现在也都觉得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先听太孙意见,然后再奏报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有些事情就是需要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哪怕只是一个程序的问题,也应该如此。

  朱允熥随即叫来夏原吉,问道,“宝钞的事情你们准备的如何了?”

  夏原吉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今年夏税再以部分以宝钞抵兑,户部收回些许宝钞,旧钞也都焚毁。”

  朱允熥看向张福生,问道,“确定那些宝钞都焚毁了?”

  张福生赶紧回答说道,“殿下明鉴,奴婢等不敢怠慢,有户部、宝钞司、内监、锦衣卫、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诸多衙门遣人核对,数额查验后才敢焚毁。”

  对这个回答,朱允熥是满意的。

  旧钞回收之后,有些不能用的肯定是要毁掉。但是也要小心有些人从中动手脚,还是多点衙门监督比较好,免得有些人从中作恶。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这是好事,还是要谨慎些才好。”

  夏原吉又说道,“殿下,臣请旨新制宝钞。现有宝钞确实非凡,只是尚且有居心叵测、胆大妄为之辈敢私自印制宝钞。”

  造假钞,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以后才有,现在也会有。

  甚至就算是铜钱,除了官服铸造的铜钱之外,以前也有不少民间私自铸造的铜钱。

  老朱对于私自刊印宝钞的事情当然是严惩不贷,不过也千万不能小看人性。只要回报够大,不要说刊印宝钞了,就算是谋逆之类的事情都有人做。

  历史上朱家的王爷们也频繁的被套上伪造宝钞的罪名,朱允炆当初逼死湘王朱柏的时候,就有这条罪名。

  朱允熥立刻严肃起来,“这是应该的,宝钞印制的事情还是要仔细、再仔细。也该令朝野上下都知道,擅印宝钞是大罪。”

首节 上一节 133/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