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18节
不得不说老朱对他的嫡长子朱标的偏心到没眼看的地步,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总是这么的特殊。
就算朱允熥以后登基后肯定追封朱标、常太子妃为帝后,陵园的格局已经形成,基本上是改不了的。
朱允熥看了看大姐,说道,“也不碍事,紫金山本就是我大明龙脉所在,还有其他风水佳的地方。离的远一点反而好,我从小被骂到大,以后求个安静。”
朱有龄就说道,“那我和大姐以后就跟着你,咱们姐弟三个一块。”
“那我要给骂死,你们以后就在东陵这,到时候选个不远不近的地就行。”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不是大事,反正以后我们先过好眼前的事,再想以后。”
其实朱有容、朱有龄也都清楚,公主的墓葬一般都是陪葬在她们父王的陵墓附近。
朱允熥仔细观察着孝陵,说道,“南朝七十寺,一半要圈入孝陵禁苑了。”
朱有容看了看已经有了各种亭台阁楼的孝陵,说道,“现如今都养了数百头鹿了,以后肯定更多。这些年还在植树,以后这边肯定松涛阵阵。”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嗨,回去还要和祖父商量一下,好多的事情还要我来办。”
这不是在夸张,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等到以后老朱不在了,他的身后之事必然是朱允熥来办。到时候还要继续修建孝陵,还需要树碑、修筑神道等等,都是需要朱允熥这个后继之君来完成才行。
孝陵是一个大工程,肯定是需要持续的修建。最多也就是现在主建筑、主框架完成,以后只是一系列的小修小补,那也是需要时间和人力、财力。
在祭祀结束之后,朱允熥等人也没有多停留,还是需要回宫的。
结果刚回到皇宫就算是有惊喜了,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这两个嫡亲姑姑回到了皇宫不说,常蓝氏也带着三个儿媳入宫了,包括徐妙锦也都被叫到了东宫。
朱允熥就觉得好笑,“祖父还真是的,我一个小辈的生日,哪能劳烦长辈。”
常蓝氏则笑着说道,“要是在民间,长辈也都是给小辈过生辰,哪有什么劳烦不劳烦的。”
常冯氏就上前说道,“说来也是先夫的过错,未能帮衬到殿下。”
想到自家那个大舅,朱允熥也是无奈,“过两年让大舅迁回来吧,就回怀远老家吧。”
提到那个被废爵、死在龙州的大儿子,常蓝氏也是无奈。不过能够过两年迁葬回怀远老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常蓝氏笑着对朱允熥说道,“明天殿下还有的忙,先吃碗面暖暖身子。”
朱允熥也不客气的结果汤面,笑着一口气吃完。“祖母,真要是没有礼物可不行。”
常蓝氏就笑着说道,“老身也知道殿下心系黎民,别的老身也无所求。此前供了块玉佩,还望殿下收下。”
朱允熥笑着接过玉佩,要说品级肯定够不上他用的,但是心意到了就行。
常冯氏上前说道,“臣妾绣了领披风,殿下上下朝时可御寒。”
朱允熥笑着起身接过,“外甥谢过大舅母。”
常冯氏自然是开心的,她现在没有子嗣傍身,本来只能是跟着丈夫贬居龙州。要不是这位太孙,她现在也只能在偏僻之处继续苦熬着。
三个舅母都准备了礼物,基本上都是亲自绣的衣服。
而两个姑姑也没有空手,安庆公主更是直接送了柄剑,上面镶嵌着不少宝石。看着就华贵,但是真的要是用起来的话估计就不太中用了。
“还是小姑懂我!”朱允熥接过剑,笑着说道,“我就挂在文华殿,一来是彰显尚武之风,二来就能警告一下那些不老实的臣子。”
安庆公主就开玩笑说道,“你真要是这么做,父皇不舍得骂你,肯定要骂我。”
朱允熥笑着看着安庆公主,忽然问道,“小姑,你这是发福了,还是其他?”
安庆公主脸一红,随即说道,“怎么了?我成婚也有段时间了,也是该有身孕了。”
朱允熥立刻开心起来,“那好,正好我表弟先出生,以后还能带着我的子嗣。二舅母,你和二舅也是要抓紧了。”
二婚的安庆公主都已经有了身孕,这个效率其实挺不错的,不过她也确实算是在适龄。
而常蓝氏等人就忧心忡忡了,常家现在缺的就是男丁,这可急死人了。哪怕常蓝氏总是虔诚祈福,可是儿媳们的肚子没有动静,就算是儿子们的侍妾肚子也不争气。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有着一些好消息了,是值得开心、庆祝的事情。
徐妙锦在众人的关注当中上前,“殿下,臣妾不善女红,这些天绣了只锦带。”
朱允熥接过荷包,看着上面疑似鸳鸯的小胖鸭笑了起来,“很好,我就随身带着了。”
徐妙锦脸更红了,她的女红确实不怎么样。也努力想要绣好鸳鸯,可是前前后后绣了好几个,唯独送给朱允熥的这只算是最好的了,可是依然是不似鸳鸯,最多算是有点鸳鸯的神韵。
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朱允熥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真要是贵重的礼物,是老朱派兵北伐也没能寻找到的传国玉玺,这些会让朱允熥非常感兴趣,可惜找不到。
所以现在送些看似不算特别值钱,但是用心准备的礼物,这就足够了。
和自家人简单的庆生,朱允熥觉得这就差不多了。
但是当到了他真正生日这天,本来是例行公事的上朝,结果许久不上朝的老朱上朝了,令文武百官给朱允熥贺寿。
“祖父,我现在想着就是年底了,得把一些事情安排好。”早朝结束后,朱允熥对老朱说道,“明年我想着内政再整肃一番,再者就是武苑的事情基本能办妥。”
老朱点头,继续说道,“还有那个宝钞的事情,明年也得找到些法子了。今年算好了,宝钞没有多发多印,百官也是在想法子解决这事。”
这不是老朱的自欺欺人,现在开始‘紧缩银根’,没有继续滥发宝钞、甚至小小的回收了一批,也在不断的摸底调查。
止住了宝钞持续贬值的趋势,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了。
朱允熥也说道,“是这么个道理,宝钞的事情迟早要解决,越拖越麻烦。明年开始动起来,争取过几年能将宝钞的事情给弄平顺。”
老朱稍微有些尴尬,他弄的宝钞,结果是给孙儿埋下了这么大一颗雷,还得他的孙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多没面子啊!
第161章 平稳过渡
洪武二十七年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没有在年末的时候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动荡,也算是让朱允熥可以踏踏实实过个年,可以好好的享受一个假期了。
对于百官们来说,他们实际上不见得就是多么的轻松。
在大明当官不容易,俸禄放眼历史上都是少的可怜,而且假期也少的可怜。不要说五天一休、七天一休了,遇到工作狂老朱这样的皇帝,百官几乎没有假期。
冬至、春节以及皇帝的寿辰这是法定节假日,但是在这样的节假日还需要朝贺等等。其余的时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假期可言的。
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对于当官趋之若鹜,想要步入官场也非常难。
朱允熥舒舒服服的躺在座椅上晒着太阳,“大姐,守孝结束你就得完婚了。”
朱有容说道,“我知道,用不着你催。”
朱有龄就问道,“小弟,那我怎么办?总不能我还没出嫁,你就要成亲吧?”
“我倒是寻了一个还算有些本事的才俊。”朱允熥说道,“就是现在官阶低了一点,他的父亲才是卫指挥佥事,正四品的官。”
朱有龄连忙问道,“那人长的如何?”
朱允熥笑着说道,“倒是器宇轩昂,长相也算英武。而且这人虽然出身武将之家,不过也算是喜欢读书,不算是完全的武夫。”
朱有容就关心问道,“小弟,这人你是要大用?”
“大姐,这人说不定有封候拜将的本事。”朱允熥说道,“他岁数也相当,洪武生人,比二姐才大一岁。我此前也是没有想到这人,要不然真的是错过了。”
朱有容就有些为难的说道,“就算你是看好那人,到底也没有爵位在身。”
朱有容定下来的是长兴侯耿炳文的长子耿璿,真要是给朱有龄定一个正四品武将的子嗣,好像是寒酸了点。
朱有龄问道,“小弟,那人此前怎么没注意到?”
“以前在北平呢,他父亲也是南征北战,说起来还和凉国公在捕鱼儿海立过功。”朱允熥稍微有些尴尬的说道,“唯独一点不好,他的父亲是降将,以前为蒙元效力。”
朱允熥给自家二姐选的夫婿,实际上就是张玉之子张辅,这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好姐夫。
张辅的年龄正合适不说,而且本事和潜力都值得关注,为人也非常不错,这确实是一个看似完美的选择。现在唯独不好的地方,也就是出身和官阶了。
朱有龄想了想才说道,“那也不碍事,颍国公说起来也是降将。小姑此前还下嫁平民,这人就算是再不济,他以后也能承袭父职,好歹也是正四品。而且还有你关照,以后说不定能在五军都督府得一个佥事之职。”
朱有容也说道,“是这个道理,有龄现在只是郡主,不是公主。真要是过几年之后,说不准也好升官、提拔了。”
有些时候想想,也觉得比较夸张。
就说这个张辅吧,洪武年间出生,经历了靖难之役,然后在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人手下都得到了重用。结果呢,就是跟着朱祁镇出征,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
张辅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可能不是他们父子二人在靖难之役当中的大功,而是他治军整肃,战功卓著,其征交趾之功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
看着朱有龄,朱允熥说道,“说句实在话,这个张辅要是用的好,说不定就是我的中山王、开平王。”
朱有容和朱有龄顿时惊讶起来,本来以为只是普通才俊,可是没有想到小弟的评价居然这么高?
朱有龄就连忙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定下来亲事。小弟以后必然要重用他,我下嫁了也好。”
朱有容也连忙说道,“是这个道理,这个事情定下来就很好。还能招揽一些人心,太孙的胞姐也不是只能下嫁公侯之家,寻常武将也能下嫁,皇室还是有恩德。”
这话没任何毛病,公主、郡主嫁人只能是‘下嫁’。而大明的驸马不是只领俸禄没实权,所以也不用害怕当了驸马就一辈子不能做事。
至于朱允熥的两个姐姐,就算是有一些傻白甜,可是一些基本的政治还是懂一点的。
她们都明白自己的婚事有极大的政治联姻的因素,对此她们也不会抵触。只要嫁的人不差,只要对皇室有利,基本上都可以接受。
对于自家姐姐,朱允熥当然是希望她们的婚姻能是幸福美满的。
毕竟就算是公主、郡主,也不见得个个都是有着美满的婚姻,有些甚至是嫁的不好郁郁而终。
张辅在朱允熥看来确实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人品、能力和潜力看着都不错。而且功利的来说,这也是朱允熥值得培养的大将,后期可以用来制衡勋贵的重要人员。
这件事情似乎也基本上是定下来了,因为朱有龄看起来并不抵触这件事情。
现在最大的问题自然也就是老朱那里了,他能不能看得上一个正四品武将家的小子,这是大事。老朱对于出身这些东西还是敏感的,他的儿孙们不能随便嫁了。
说起来张玉三个儿子,除了长子张辅之外,剩下的两个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也都有本事。
尤其是老三张軏,数次出征不说,还是夺门之变的参与者,因此受封太平侯。而他的次子张輗稍微差点,军功不多,但是在夺门之变也扮演了些角色,得了个文安伯。
三个儿子一个国公、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这成材率是没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