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02节

  徐妙锦有些偷笑,此前她其实就打听过一些事情,主要就是朱允熥的性格等等。

  朝堂上的事情不用多说,能够异军突起忽然夺得储君之位,这就说明很多事情了。更何况这位太孙这两年在朝堂上偶露锋芒,也有人说这是和皇帝、先太子一脉相承。

  只是性格方面,皇帝严肃霸道,先太子宽仁平和。而这位皇太孙也有霸道、平和的评价,少不了的还有纨绔、没正行、喜欢说笑。

  哪怕只是几次有限的接触,徐妙锦也能感觉到这位太孙也算名不虚传,有时真像纨绔子弟。

  不过和他相处,徐妙锦觉得挺愉快、挺轻松,如果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人,那肯定少了很多乐趣。自家大哥就是那样的人,看着就是非常无趣。

  徐妙锦仔细思考很近,还是小声说道,“武林王这些天声望很好,朝堂上的事情倒是不知,只是在士林当中、在民间,很多人都在称颂。”

  “我知道,他做的事情是好事。”朱允熥也不是很在意,笑着说道,“如果我大明宗室都是如此贤达,那就少了很多的麻烦,那才是社稷之福。”

  这些也是朱允熥的心里真实想法,朱允炆肯定不能当皇帝,可是以他现在表现出来的休养等等,就算是没有多大的本事当个镇守边塞的塞王,可是也没坏处。

  不去祸害百姓、不去干涉朝政,那就是一个贤良的王爷了。要是有些文学修养等等,那自然也更好不过,几乎能够称得上宗室贤王的模板了。

  徐妙锦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朱允熥,觉得这位皇太孙的心是真的很大。

  太孙到底也只是储君而已,也是有可能被废掉的。历史上登不上皇位的太子实在太多了,更何况还只是太孙呢。

  毕竟那位武林王据说此前颇受皇帝喜爱,在太子病逝后被普遍认为无限接近储君之位。

  见朱允熥没有在意,徐妙锦这样的聪明人自然也不会继续提,免得让人以为她离间皇太孙和武林王之间的兄弟之情,那可是大罪过。

  “听说你对兵法也有些了解,这倒是好事情。”朱允熥就开口,直接安排事情,“我不喜欢四书五经,很多时候也就是看看就行。三从四德的也不强求,我祖母、我娘都是巾帼英雄,都是贤内助。”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徐妙锦也连忙说道,“臣妾岂敢与皇后殿下、太子妃殿下相提并论。”

  常太子妃的事情徐妙锦知道的不多,因为她出生那会儿,常太子妃已经不在了。只是偶尔听人提起过,那确实是一位女中豪杰,只可惜走的早。

  至于马皇后就不用说了,哪怕小时候不记事,可是这么些年也没少听说过各种关于马皇后的故事。不管是开国前的事情,还是开国后的一些做法,都是令人神往。

  不夸张的来说,马皇后就是大明女子心目中的偶像。不只是因为她的皇后身份,同样也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祖父常说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他在外头打仗,家里头的事情从不用操心。”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不要说家里头的事情了,就是手下文武官员家眷,祖母都能照顾好。在这之余,还能帮着筹备粮草、整顿军需,收拢民心,实在是令人称颂!”

  徐妙锦不反对,也不觉得朱允熥是在夸张,因为那位贤后的故事被人无数次提及,现在还有很多曾经的亲历者可以证明,这些不是溢美之词。

  朱允熥就严肃起来,对徐妙锦说道,“你不用整天想着三从四德、女红、教养,我大明是忌讳后宫干政,不过母仪天下也不该是摆设。你有本事,就帮衬我一些。”

  徐妙锦也不谦虚,说道,“臣妾虽才疏学浅,也愿为殿下分忧。”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那好,朝廷这些年在修书,民生这些要重视。我五叔在修医书了,这肯定能活民无数。只是咱大明到底是以农为本,《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蒙古人还修了《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三本农书。我大明也该如此,你可以帮着整理一二。”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唐时有了曲辕犁,宋元之时黄道婆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称得上‘衣被天下’。我大明也不能闲着,农具要是有所改进、纺织技术要是能有所进步,那才是社稷之福。”

  对于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朱允熥也从未掉以轻心,可是他不是工科男,有些东西就算是知道名字,或许勉强还记得点原理,但是真要是让他去造,也太强人所难了。

  技术的进步就是如此,有些时候犹如一道纸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破了。

  可是有些时候没办法突破,那就只能一直是在原地打转了。

  所以说政策、政治方面的事情,朱允熥一点都不会掉以轻心,只有稳定的政局才能够为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大环境。

  但是技术的革新等等,也能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虽然这也需要政策的引导,但是同样也需要无数能工巧匠,在继承、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也要去不断的创新。

  就在朱允熥和徐妙锦还在聊着天的时候,一个小胖墩跑了过来,“太孙表兄!”

  “叫我做什么?”朱允熥顿时来气,捏着梅顺昌的脸就嫌弃道,“让你练武你不练武,让你读书你打瞌睡,怎么就没学一个好?”

  梅顺昌指着身后,说道,“小姨让你过去。”

  朱允熥顿时偃旗息鼓,自家小姑虽说嫁出去了,不过也更泼辣了。

  “说了是什么事吗?”朱允熥打探着消息,好做些准备,“别是让我断官司啊?”

  梅顺昌立刻滔滔不绝的说道,“就是断官司!我娘说她折的花最好看,小姨非说她折的才好看,让你去评断!”

  朱允熥瞬间头大,端水大师扔锅说道,“妙锦,你去看看就好。我记得勋贵人家来了不少子弟,我去那边看看!”

  梅顺昌这个小传令兵没能完成任务,顿时有些懊恼。而徐妙锦也头大了,那两位公主殿下地位特殊都不好得罪。

  这还没有过门呢,就已经安排了不少事情不说,现在得罪人的事情也要去做了!

  朱允熥立刻招呼着常森,说道,“三舅,今天不狩猎,就是拼个人勇武。我的枪法应该大成了,我就看看折勋贵人家的到底有没有人能和我一决高下!”

第139章 自家人才能放心

  提升民生、发展科学技术,这些都不是小事情。

  朱允熥从来都不会小看古人的智慧和一些科学水平,也明白科学技术是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这些事情他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踏青结束回到了皇宫,朱允熥立刻召见严震直,让他准备好修建武苑的事情。

  将傅友德等人以及返回应天府的蓝玉召入文华殿,朱允熥也要商量一些事情。

  “此前不管是对勋贵仔细承袭爵位,或者是让人承替父兄之职,朝廷都有一些考校。”朱允熥就主动开口,说道,“只是这些年你们也看到了,虽偶有战事,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少了些。”

  傅友德对此肯定是有话要说,他年轻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打仗。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或者是准备去打仗了。

  大明开国后,虽然前些年也四处征战,可是最近这几年的战事确实少了很多。

  作为傅友德来说,自从平定云贵之后,他实际上也基本上没有带军的机会了。

  朱允熥就有些忧心忡忡的说道,“你们应该也知道,天下承平是好事情。只是文恬武嬉的,总归不是一个好事。”

  对于这些现象,傅友德、蓝玉这些人可以说是深有感受。

  他们从乱世走来,知道当初那是怎么样一个混乱、民不聊生的世道。

  他们的成长、功绩,也都是从尸山血海中得来,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说手底下的一些士卒了,就算是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友、同僚,也都有马革裹尸的例子。

  朱允熥看着众人,说道,“文恬武嬉是大忌,你们更要明白勋贵人家该与大明社稷相互依存。文官那边可以通过科举不断涌现人才,勋贵人家要是败落了,很难再有作为。”

  其实朱允熥的说法夸张了,勋贵人家的就算是败落了,可是只要子孙步入仕途就有非常高的起点,稍微有点成绩就容易出头。

  不过这时候肯定是要有些危机感,有些事情就要说的严重一点。

  常升就立刻拍马屁说道,“殿下思虑长远,臣等不及!”

  有着常升带头,其他的勋贵也都是跟着有样学样的拍马屁了。

  朱允熥都习惯了,也有些麻木了,他现在好像有些理解有些皇帝或者位高权重的人为什么喜欢那些阿谀奉承的手下了。别的暂且不说,这些人整天都是在拍马屁,会让人有些成就感。

  朱允熥就看着傅友德,说道,“你也是老将了,虽说现在还能出征,只是不是一些大仗,我觉得也用不着你去统军挂帅。只是让你整天处理都督府的杂务,也觉得有些浪费了。我有意在紫金山下设武苑,武勋子弟、四品以上将校该在此学习。”

  傅友德眼前一亮,著书立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梦想,不只是读书人想要这样。

  而对于武将们来说,能够有兵法流传于世,那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教书育人带来的成就感,那也是让人欣喜的,更何况这也能为家族留下一下善缘、资源。

  傅友德连忙问道,“殿下,臣为祭酒吗?”

  “祭酒?”朱允熥笑着说道,“你想的倒好,这般重臣进修所在,若非陛下亲自为祭酒,就该是储君为祭酒。”

  傅友德立刻讪笑,刚刚有些冒失了。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带兵打仗这是自然,只是武苑里不该只是匹夫之勇,也要学着兵法、谋略,需要学会策略。再者就是军械使用、研造,也要召能工巧匠等人去研习。”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傅友德等人自然也是颇为期待了,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武苑。

  在他们的理解当中,武苑也就是类似于国子监的地方,教兵法等等才是根本,也是最常见的。

  可是这位皇太孙殿下想的不一样,几乎是将需要打仗的事情从头到尾都要研究出来。最基础的打仗、行军布阵等等,还要研究谋略,要学会辎重补给,要配备军械研发等等。

  看着傅友德,朱允熥语重心长说道,“勋贵子弟当中,现在看来能当的一面的不少。只是庸才更多一些,要是再不改一改,以后别让文官骑在你们脖子上了!”

  常升下意识的挺胸、握拳,哪个文官敢骑在他脖子上,直接动手就是!

  看看徐辉祖,再看看蓝玉,朱允熥再次开口,“你们帮忙谋划,武苑到底该设哪些科目,该有哪些人教授本事,哪些人该入读,早些有个数报到我跟前来。”

  在正事说完之后,朱允熥将常升和蓝玉留了下来。

  “二舅,你这些天查一查火器的事情。”朱允熥开口,说道,“不让你带兵打仗,你就给我查五军都督府、各地武库、卫所军械储备的事情,尤其是火器研造、保养的事情。”

  常升立刻有信心的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保管不出任何纰漏!”

  朱允熥笑着点头,“这些事情我不放心其他人去做,唯独放心二舅。其他人说不定有些故旧,说不定还要贪污受贿,二舅倒是不至于。”

  常升立刻尴尬的说道,“钱财这些臣是看不上,就是故旧也有不少,人情太多。”

  朱允熥故意问道,“二舅在军中还有很多故旧、人情?”

  常升就尴尬说道,“父亲在的时候有不少故旧,舅舅在军中也有不少故旧。真要是碰到了那些人,臣也抹不开面子。”

  蓝玉在旁边气的直瞪眼,他可是将三个外甥当做自家儿子一般护着。可是现在好了,这个外甥还给她上眼药,怎么又提当年养义子的事情呢,不是都遣散了么!

  朱允熥哈哈一笑,说道,“这么说来也是,外祖父在军中故旧不少,凉国公这些年纵横军中也和不少人有些往来。不过这也没多大关系,只要不是太大的差错,自然不用在意。”

  常升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真要是出了大的差错,他也不可能去保。一些小的问题,皇帝和太孙肯定也不会特别较真。

  所以这么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做起来也不算特别难。

  更何况在常升的心目中,他可是‘孤臣’,只需要对皇太孙尽忠就好,这是开平王一脉的根基。他可不在乎得罪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对皇太孙的大计有破坏的人,更不能容忍。

  蓝玉则有些担心的说道,“殿下,此次臣练兵,见到大明将士极其雄壮。晋王殿下统兵有方,边塞筑城、牧场划分,也都有章法。”

  朱允熥白了一眼蓝玉,只是说道,“这些事情在我这里说了,出门就别再提。你是长辈,我真的不想多说。”

  晋王朱棡的权力很大,尤其是这两年管着西北边塞筑城等等事情,可以说是藩王当中最具有实权的。

  蓝玉讪笑,不过还是说道,“殿下,臣不敢。”

  其实要说对秦王、晋王,蓝玉自然是有一些担心,实在是这两位藩王的地位和权力都太大了,比起其他的藩王要强很多。

  更何况那两位藩王殿下的能力如何,蓝玉也都是心里有数的,绝对是带兵打仗的好手。

首节 上一节 10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