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367节
这种胆气,这种资质,几位大儒瞬间都有了收他为关门弟子的想法。
与此同时,一旁的大儒们也不禁有些为法正担心。
因为他刚才的这番话无异于质疑魏公的见解,甚至有推翻魏公学说之嫌。
如果一个不小心,这么好的苗子说不定都要夭折了。
然而还不等他们开口求情,没想到魏哲却笑着点了点头。
“不错,你能想到这点说明确实有点急智。”
魏哲自然不会为法正的质疑而生气。
毕竟这个问题法正现在不问,日后也会有今文经学大儒提出。
眼下法正当众提出来,魏哲反而觉得正合时宜。
于是略作沉吟,他便神色认真的解释道:
“古今之世迥异,很多事难以放在一起评判。”
“譬如春秋之时天下各城之外遍布野人,生老病死皆与国人不同。”
“彼时野人别说是为国君效力,便是接受教化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当今天下,纵然乡野老农之子,亦能有机会读圣贤之书。”
“以此来论,今胜于古!”
“是故,古不如今也对,今不如古也对。”
“吾此言,尔以为然否?”
说罢魏哲便看笑容和煦的看向法正,完全没有生气的意思。
法正见状心中也忍不住松了口气,对魏哲的胸怀感到佩服。
其实他刚刚出声质疑也是在赌魏哲的气度,博一个出头的机会。
而让魏哲记住自己的方式,自然没有比质疑更加深刻了。
故此见魏哲这么一说,法正当即恭敬一礼拜谢道:
“多谢先生开释,是弟子蠢笨了。”
魏哲见状微微一笑,这才继续解释道:
“其实古今之异与我等又有何干系?”
“吾辈能否成圣,全在个人造诣而已,与外人无关。”
“需知孔圣之道乃是确实无疑的,若儒门后辈无一人成圣才是荒谬!”
见他这么一说,众人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
但是心念一转,在场之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确实,后辈儒生能不能成圣好像压根就不是什么【今不如古】和【古不如今】的问题,而是儒家道路是不是正确的问题!
毕竟孔圣之道正确的话,那么后世必然能诞生第二个儒家圣人。
否则,这岂不是说明他们儒家的道路有问题?
当在场的士人想到这一点时,一个个算是彻底的对成圣之道深信不疑了。
没办法,这都已经不是个人荣辱了,而是关乎信仰存续的问题。
若他们不想信仰崩塌,那就得背负儒家的使命在成圣之道上不断探索。
在这种情况,任何对魏哲理论的质疑都将成为对他们信仰的质疑!
如果说在法正提问之前,魏哲之言还只是假设的话,那么在法正提问之后,魏哲今日的讲经便已然成为了钢铁一般的真理。
这一点也不夸张,至少在场的千余儒生是这么认为的。
可以说魏哲通过今日的讲经,已经将他的学说与儒家的正统性联系在一起了。
今日的言论传出之后,古文经学有一家算一家都得给魏哲磕头。
毕竟按照魏哲的理论,古文经学无疑是拥有“成圣之道”的。
自今之后,天下有追求的士子恐怕都要投向他们古文经学一脉了。
至于今文经学?
没有了上升空间的他们,时日一久,在天下士林将再无竞争力。
除非今文经学能再遇到一个“刘秀”,依靠朝廷的支持继续维持官学地位。
否则今文经学的衰败,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
……
随着法正坐下之后,一时间堂中陷入难得的安静。
或许是今日接受的信息量有点太大了,很多学子已经有些神情恍惚。
与此同时,台上的魏哲看向司马懿、诸葛亮、周瑜、法正等人,心中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有这四人在,知行书院的未来恐怕用不着他多操心了。
辩经也好,和今文经学打舆论战也罢,以这四个年轻人的本事已经足够了。
甚至这个阵容魏哲都有些太残忍了,毕竟这几乎就是新生代的顶配了。
今文经学的那群老梆子们若是身体不好,恐怕多少得被气死几个。
第312章 蔡邕的神助攻
见众人都在愁眉沉思,魏哲便准备结束这场讲学。
可见他要离开众人却不答应了,一个个恳求连连。
他们有预感,今日这场讲学说不定能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在这种情况,别说那些普通学子了,便是几位经师都不想错过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在魏哲无奈留下来之后,经师们也顾不上弟子了,在学子们一脸委屈的眼神之中,几位大儒当仁不让的开始轮番向魏哲提问……不对,应该说是请教。
只见郗虑恭敬的向魏哲郑重一礼,竟然执弟子礼请教道:
“先生言三纲八目乃成圣之途,不知可有他法证道成圣?”
闻听此言,魏哲莫名的有些哭笑不得。
恍惚间他差点以为自家是在紫霄宫讲道,传授众仙证道成圣之法呢。
在按下心中这个无厘头的想法之后,魏哲倒是颇为洒脱道:
“自然是有的!”
见他这么一说,一众儒生顿时又来了精神。
却听魏哲神色恬淡的缓缓道:
“此法《左传》早有记载,叔孙豹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有人能成此三不朽,不亦圣人乎!”
不过随即魏哲便话音一转,轻叹道:
“然此法过于缥缈,先贤或能行之,后辈弟子恐怕入门都难。”
“与之相比,不如踏踏实实从《大学》之教,日日践行,或有成功之日。”
见魏哲这么一说,郗虑沉思片刻后忍不住点了点头。
确实,三不朽的境界太高了。
所谓“立德”可不是单纯当个道德君子就成的,而是创制垂法、惠及众生。
如此才能在“立德”方面达到“不朽”的境界。
而“立功”则是建立拯厄除难、利国利民的不朽功业。
至于“立言”的标准比较简单,无非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不过“立言”的门槛虽低,可想要达到“不朽”的境界却难。
至少遍数当世大儒,绝对没有一个人还自称达到了这个境界。
也就是曾子、荀子、孟子这些上古先贤,才被当世儒家认为在“立言”方面达到了“不朽”的境界。
郗虑虽为关东大儒,但也没有那个信心可以挑战这条道路。
在郗虑之后几位经师又陆陆续续的请教了一些问题,魏哲也一一解答了。
直到落日西垂,天近傍晚,这次的讲学方才彻底结束。
书院一众师生见状也知道不能再强求了,当即齐齐躬身一拜,以谢魏哲今日的传道受业解惑之恩,魏哲含笑受之。
不过在魏哲临走之时,蔡邕心念一动便笑吟吟的开口道:
“今日之盛况,日后当为世人所知也。”
“当此之时,不知明公对天下士子有何期许?”
其实蔡邕已经说的很直白了,他就是想要让魏哲留下一副大作。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