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356节

  更别说唐衡本就是“宦官五侯”之一,贪暴嚣张,臭名远扬。

  然而荀彧之父荀绲因畏惧宦官权势,只能主动促成,让荀彧娶妻唐氏。

  为此颍川荀氏有段时间都深受士林诟病,认为他们巴结宦官,有污家声。

  然而对于荀攸的视角,戏志才却不怎么赞同。

  出身寒素的他固然也厌恶宦官,但却没有像荀攸那样深恶痛绝。

  “世祖立台阁,乃是为了防止三公独大难制。”

  戏志才走到荀攸身旁指着尚书台上方的三公木牌,侃侃而谈道:

  “世祖重用尚书台,自此三公失权,事归台阁。”

  “此事无可厚非。”

  “以我之见,外戚之患更甚于宦官之祸。”

  戏志才的理由也很充分,他甚至只提了两个人,便让荀攸也不得不点头。

  原因无他,只因他说的是王莽和梁冀。

  要知道汉成帝时虽然解决了宦官乱政的问题,但却迎来了更大的危险。

  因为汉成帝继位后,王凤以皇太后王政君兄长身份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自此开始了“王与刘,共天下”的时代。此人专断朝政十一年,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

  即便后来王凤病死,前汉朝政也几乎完全被外戚王氏把持。

  王凤临终前推荐堂弟王音接任,成帝便授其“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此后王商、王根、乃至于王莽都悉数执掌朝堂。

  “大司马,领尚书事”,几乎都成为了王家人的标配了。

  即便后来末代天子汉平帝继位,却已经奈何不了王氏了。

  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王氏就这样接力成为大汉天下的主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莽篡汉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如司马家。

  只听得戏志才一脸严肃道:

  “前汉有乱贼王莽,本朝亦有跋扈将军梁冀。”

  “梁冀纵然未曾篡位,然废立天子者三,甚至毒死少帝,其行与王莽无异。”

  “宦官乱政固然可恨,然终不能谋朝篡位。”

  “与之相比,外戚之祸若起,则有天地倾覆之危。”

  说罢戏志才便朝魏哲一礼,肃然道:

  “为天下计,还请明公绝外戚掌权之路。”

  闻听此言魏哲若有所思,但没有立刻表态。

  其实他心里已经有点被戏志才说服了,毕竟后世又出了一个篡位的外戚。

  只不过隋文帝杨坚的名声就要比王莽好多了。

  即便他抢了自家外孙的皇位,但依旧谥号文皇帝,堪称美谥之极了。

  想到这里,魏哲默默在手边的案牍上记上一条:

  外戚不可掌机要、入中枢、参军事。

  没办法,卫青、霍去病终究是特例,外戚大概率都只能出权臣与逆臣。

  说实在的,也就是现在仅有他们几个人开小会,否则换种场合这种事情还真不方便说,也不能说。

  ……

  “……至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治国之道,得失之理,可以鉴矣……”

  “……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梁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连之会。自数世以来,弊端累及,实当用以猛药……”

  书房之中,几人就这样从白日讨论到晚上。

  稍微用了晚餐之后,几人便继续挑灯夜战。

  直到月上中天,见戏志才满脸疲惫,魏哲这才恍然,连忙叫停。

  他可不想大事将成之时,却一不小心把戏志才熬死了。

  于是魏哲连忙让府内随侍的医官樊阿过来替戏志才看看。

  为了安全起见,魏哲甚至直接下令让樊阿这几日就入驻戏府,近身照看调养。

  然而待戏志才等人离去之后看着书房中那贴满字条的墙壁,魏哲却陷入深思。

  经过今日这番讨论,他这才发现自己险些陷入了冗官陷阱。

  没错,君主专制的统治逻辑确实是中央集权,但那也看什么程度。

  他如果一味的想要攫取权利,那么皇权的末端该如何界定?

  如今天下人口不过四五千万,即便休养生息至多也就能养六千万民。

  这种客观条件别说和明清时期相比了,就算是和北宋比也大有不如。

  毕竟北宋虽然残缺,但它却是华夏首个亿级人口帝国。

  其中1.26亿人口的历史峰值,几乎是东汉的两倍。,

  并且在这些人口之中,南方占比超过六成,南方开发程度远超东汉。

  尤其是在宋真宗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种3万斛,分予江淮、两浙推广之后,南方的粮食革命直接改变了整个华夏的生态。

  一日三餐的普及便是最惊天动地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这种级别的粮食盈余与过亿人口,才为北宋的城市化与工商业提供了社会基础,否则城市化那就是空中楼阁。

  然而也正是北宋过于城市化了,其他方面没有跟上来,这才酿成惨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魏哲爱权,但他却不想再次导致神州陆沉。

  为此他觉得即便自己的皇权有所限制,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华夏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

  呵呵,爱谁做谁做,他就不奢求了。

  想到这里,魏哲当即唤人取来了这几年的治下粮食产量记录,并且派人去知行书院取来了自刘邦开国之后的历朝粮食产量数据。

  毕竟大臣们的奏折可以巧言修饰,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即便个别数据失真,可大量的数据终究能反映出一些情况。

  只是不算还好,越算魏哲眉头就皱的越深。

  相比于前汉,由于技术革新如今的粮食产量倒是有一定的提升。

  比如西汉时亩产约1.5石(合今60公斤),汉桓帝时则提升至3斛(约120公斤),增长主因是铁农具普及和牛耕推广,以及天下各地的水利兴修。

  然而即便如此,天下耕地也不过在七亿亩左右,这还是乐观估计。

  若按亩产3斛计,大汉年均粮食总产则约210亿斛

  (一汉斛≈27斤,合今2835万吨)

  看起来好像挺多的,可在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却又不算什么了。

  首先当前的官吏分五等十八级,俸禄主要以谷物发放:

  比如一等的丞相、太尉等金印紫绶之官,俱是秩万石,一年实发谷物大体在四五千斛上下,偶有波动,其余则以钱货补贴。二等的九卿、太守等官员,则基本秩两千石。

  至于最低五等佐史等基层吏员,每年实发谷物不过96斛罢了,俸禄差距悬殊。

  魏哲大略算了一下历朝历代开支的俸禄,即便把空饷冗余算进去,发现像“明章之治”这种清明鼎盛时期,大汉上下也不过养了约十五万官吏。

  并且还能得一个“府帑充盈”的评价!

  但是在桓帝及先帝时期,上下最多只有十万官吏了,甚至可能更少。

  因为朝廷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的粮食供养如此多的脱产官吏了。

  没有俸禄,大量的基层吏员自然不会坐等着饿死,逃窜则成了必然。

  如此则又形成了连锁反应,导致基层权力被地方豪强窃取。

  而豪强士族的掠夺又导致大量农夫无立锥之地,不得不沦为流民,妻离子散,朝堂能收到的粮食则愈发少了。

  如此循环往复,这才酿成了翻天覆地的黄巾之乱!

  当然,相比于黄巾之乱前,魏哲的治下肯定要好很多。

  但就算魏哲如今大兴屯田,导致官方能收上来的粮食上涨不少,可终究没有发生技术革命,粮种也没有显著优化,南方更是没有进一步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估计新朝最多恐怕也只能承载二十万脱产官吏。

  就这,还是得在无战争、无灾害,且农业无波动的情况下。

  如果再把军队、皇亲贵胄、士族名门算进去,老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

  毕竟魏军相比于本朝汉军而言,骑兵的规模可大多了。

首节 上一节 356/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