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343节

  除非陈纪真的是孔夫子那样的圣人,言行无可指摘,全然没有一点漏洞。

  否则但凡他有一点无法自圆其说,估计都要被书院学子批驳的体无完肤。

  然而很快荀攸、戏志才等人便忍不住眉头微皱。

  因为两人瞬间都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陈纪背后的士族大儒必然不会放任他被如此欺辱,少不得要联合起来以陈纪为由头和知行书院对抗。

  如此一来,恐怕又要再起一场道统之争了!

  想到这里面的凶险之处,戏志才和荀攸都有心劝谏魏哲一二。

  然而看着那似笑非笑的眼神,两人顿时便明白自家主公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但他貌似就是故意促成这样的局面?

  念及此处戏志才和荀攸反而有些看不懂了,一时俱都默然不语。

  其实他们两人猜的也没错,魏哲就是故意为之。

  他就是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之争具象化,而不是任由士族无形发展。

  先通过书院来直接掌控对官员的培养、任免。

  同时又通过对官员的任免来影响天下士子的思想、社会的舆论。

  《屠龙术》有云:

  舆论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若是他现在不下手,那日后这天下岂不是白打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魏哲也算是“摸着曹操过河”。

  正是因为曹操没有重视这一点,才导致曹魏一朝“学在士族”逐渐成为主流。

  即便后来魏明帝振兴太学,并大兴“浮华案”对夏侯玄、司马师等功臣后裔严加惩罚,试图削弱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扭转这种风气,但却收效甚微。

  在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滋养下,“学在官府”早就无可抑制的向“学在士族”滑落。要知道读书人思想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曹魏踩过的每一个坑,在魏哲这里都是明晃晃的警示牌。

  当然,魏哲也知道想要打赢这场思想战争不容易,并且很可能旷日持久。

  但魏哲依旧选择如此,只为尽最大可能斩断士族“门阀化”这一进程。

  至于铲除天下士族,他倒是没有这么想过。

  毕竟时代的局限性摆在这里,以大汉当前的生产条件不可能搞什么全民读书。

  甚至别说读书了,全民扫盲对于当前华夏来说都是一个奢望。

  须知士族的出现,本就是时代的自然产物。

  ……

  且不说魏哲在下邳做出了怎么样的决断。

  在搞定了荀彧和陈群之后,魏哲便令两人前往兖州劝降剩余郡县。

  至于徐州这边,魏哲则借着此战的大胜之势果断的开始度田。

  为此他甚至将太史慈从兖州调了过来,令他率两万幽州府兵驻扎琅琊国。

  反正兖州那边只剩下三个郡还在坚守,以张辽和徐荣两路大军完全可以应付。

  相比之下,魏哲反倒是更想顺势梳理一遍徐州。

  不过根据冀州度田的经验,他还是令钟扈率两万青州屯军入驻广陵郡。

  至于魏哲自己则率领两万大军坐镇彭城国,彻底绝了徐州士族闹腾的心思。

  一次性对整个天下进行清田确实很难,并且成功率不是很高。

  但如果将这个浩大的工程分成十三份,那么难度与风险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魏哲还就不信了,在他六万大军的镇压下徐州的地方豪门大族还敢作死?

  ……

  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日。

  彭城西郊,泗水河畔。

  “琅琊国田亩俱已清点完成,其中琅琊王刘容率先响应,多有助益。”只见张昭神色颇为疲倦道:“东海国亦已清理五县,然东海王刘祗颇为抗拒,不知……”

  张昭倒不是拿这位东海王没办法,而是不知道魏哲的尺度。

  要知道刘祗继任东海王之位已经长达三十四年了,在宗室中名望不小。

  上次天子迁都长安,便是他最先派弟弟前往长安奉贡,令小皇帝十分欣慰。

  然而魏哲的尺度就是没有尺度。

  谁敢阻挡他度田,谁就是他的死敌,对敌人他不会留丝毫情面。

  于是他当即声音冷冽道:“去查查,看看东海王府历年行事可合礼制。若有不合礼意之处,那便秉公执法。吾当奏报天子,废黜东海国。”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有补充道:

  “另外告诉琅琊王刘容,就说他的名字我记住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

  没错,魏哲这回是演都不想演了,直接赤裸裸的表明他的意思。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张昭自然明白该怎么做了。

  眼下东海王就算没有逾制违礼之处,张昭都能给他“找”出来。

  毕竟“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还不是看他们儒生怎么解释!

  而待张昭离开之后,荀攸紧接着禀报广陵郡、下邳国的度田情况。

  或许是因为这次一系列的大战都发生在此处,这两郡豪族倒是识趣的很。

  见识过魏军战力的他们头脑全都变得无比清醒,各个都不在纠结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一个想法设法的投入魏哲麾下。

  听说邺城的知行书院将开之后,更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送子弟前往邺城读书。

  正当魏哲因荀攸的禀报而面露笑意时,只听得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的响起,而后便见步鸷满头大汗的下马快步行来。

  “启禀君侯,兖州急报!”

  魏哲闻言当即接过,然而刚打开一看便忍不住眉头一皱……

第297章 关公战秦琼

  曹操兵败垓下,自刎淮河之后,兖州曹军其实第一时间便得知此事。

  但是就像孙策意外去世后孙权立刻上位一样,曹昂也第一时间扛起曹军大旗。

  由于没有夺回曹操遗体,曹昂不得不暂且以衣冠入棺,并在灵前继位。

  即便在荀彧出面劝降后不少城池都选择损失投靠魏军,但曹昂却没有认输。

  从山阳郡、济阴郡到陈留郡,在曹昂的率领下曹军一直在奋力顽抗。

  用曹昂灵前继位时的誓词来说,那就是当年他父亲只剩下三县之地尚且能力挽狂澜,重新夺回整个兖州,如今他们尚且还有半州之地,又怎能轻易放弃呢!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曹操即便死了也依旧给子嗣留下不少遗泽。

  或许正因为当年曹操真的做到了这种惊天逆转,如今曹军才会选择相信曹昂。

  只可惜曹昂不是曹操,魏哲也不是刘备。

  就算他没有亲自出手,张辽和徐荣率领的两路魏军也不是曹昂能应付的。

  在四万魏军的横推之下,曹军只坚持了三个月便丢失了另外半个兖州。

  曹昂不得不率领曹军残部退入颍川郡苟延残喘。

  为了抵御魏军的追击,他甚至病急乱投医的向汝南郡称臣,以寻求援手。

  然而袁术又怎么可能理会他?

  姑且不说袁术有没有那个能力,单说颍川郡都还是曹操从他手中抢走的呢!

  眼下见曹昂向自己求援,袁术二话不说就让他先把颍川郡还回来再说。

  按理说这个要求也不算太过分,但问题在于袁术的信誉太差了。

  曹昂愿意舍弃颍川郡,但却不敢相信袁术会履行诺言庇护他们。

  于是在典农校尉枣祗的劝谏下,曹昂果断的率领数千残兵举家上洛,以颍川郡为见面礼归附洛阳汉军。

  而面对曹军残部的忽然来降,洛阳的士孙瑞则十分纠结。

  但最后还是耐不过儿子士孙萌与吕布的劝说,接受了曹军的投靠,不仅将曹氏一家安排在金墉城,还表曹昂为五官中郎将,依旧统御曹军残部。

  这样的安排让身心俱疲的曹昂这才勉强松了口气。

  可曹昂是轻松了,但是兖州的魏军就头疼了。

  兖州虽拿下来了,却留下了曹昂这个尾巴,张辽和徐荣自然不会满意。

  不过在要不要攻打颍川郡这个问题上,两人又拿不定主意。

首节 上一节 343/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