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332节
说罢他便桓卫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世。
桓卫虽然心情激动,但闻言还是颇为自豪的介绍道:
“吾家本为齐人,祖上乃齐桓公后裔,秦末为避搜捕方以先祖谥号“桓”字为氏。前汉中期,祖上方才迁入沛郡繁衍生息。”
“王莽末年,族叔祖桓荣精研《欧阳尚书》,故此本朝开国之后,被世祖皇帝任命为太子少傅、太常。”
“先祖桓谭亦是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然喜非毁俗儒。是故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即至更始帝刘玄即位,方诏拜太中大夫。世祖立国之后亦征辟为议郎给事中。”
说到这里,桓卫忽然忍不住神色一黯,有些无奈道:
“然先祖因坚决反对谶纬之学,“极言谶之非经”,被世祖皇帝斥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又被贬为六安郡丞,不幸道中病卒。”
说来桓谭也算是两汉交替之时难得的儒宗了。
他的儒学理念纯粹而质朴,延续着西汉一脉儒风。
并且桓谭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王充在《论衡》中便频频借用桓谭的言论,对他十分推崇。
可以说王充的无神论思想,相当程度是受到了桓谭的影响。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只可惜无论是王充还是桓谭都生不逢时,生于谶纬神学盛行的世道。
在光武帝刘秀亲自推动谶纬神学的大环境下,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纯儒只能被社会压制,无法展现应有的光芒。
不过这些大道理桓卫却不明白,他只可惜于先祖桓谭太过固执了。
并且说到这里他便打住了,显然后面就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了。
与此同时,听到这里的魏哲依旧一头雾水。
虽然他大概猜到眼前这个桓卫与后世的那个东晋权臣桓温有点关系,但这对他眼前的困局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至少魏哲没有看出桓卫有哪里与众不同。
好在他和戏志才相识多年,彼此之间早有默契。
于是魏哲虽然心底疑惑,但面上还是礼贤下士的赞了几句,并且顺势邀请桓宣加入麾下,担任亲骑。
此言一出桓卫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别看都是护卫,但骠骑将军的亲兵和王府护卫压根不是一个级别好嘛!
一个前途光明,一个压根没有前途可言。
而沛王刘耀那边得知之后倒是十分爽快的放人了,还给桓卫送了份礼金。
直到魏哲带人回到大营之后,戏志才方才将自家的想法娓娓道来。
……
帅帐之中,只见戏志才站在舆图前指着沛国解释道:
“沛国桓氏虽同出一源,然在光武帝时却一分为三,开枝散叶。”
“除了相县桓氏之外,沛国境内另外还有龙亢桓氏、铚县桓氏两家。”
“故此沛国大族虽多,可桓氏却一直跻身前列。”
说起来沛国桓氏的这次分家,其实和光武帝也有关系。
正是因为他对桓谭毫不掩饰的厌恶之意,以及桓谭对谶纬经学坚定的批判态度,导致沛国桓氏不敢再留他在族中。
正好当时沛国桓氏的当家人桓荣十分受光武帝器重,甚至被刘秀托付教导太子刘庄的重任,故此为了向天子表明态度,沛国桓氏索性直接分家了。
事实证明桓荣的决定确实没错。
学术理念和政治理念的认同,让皇家对桓氏十分信任。
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五代皇帝的老师,传承《欧阳尚书》的龙亢桓氏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学世家。
虽然龙亢桓氏没有像汝南袁氏一样拥有四世三公的辉煌,但世代却都有族人担任九卿或太守。
及至汉顺帝继位后,桓荣之孙桓焉一度拜太傅、录尚书事,联合太尉朱宠执政,后来亦曾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当龙亢桓氏在沛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谯县曹氏还在苦兮兮的种田呢。
甚至桓温子嗣还建立了楚国,让龙亢桓氏接连出了好几个皇帝。
不过相比于龙亢桓氏而言,另外两家分支就混得不怎么好了。
相县桓氏或许是拜桓谭所赐,此后再无族人为官,渐渐沦为地方豪强。
虽然凭借和龙亢桓氏的关系在相县乡里也有一席之地,可也就那样了。
铚县桓氏祖上倒是没有欠债,但却一直缺少点气运,始终没能出头。
事实上直到东晋时期,铚县桓氏方才跻身士族之列。先后出了义阳太守桓诩、冠军长史桓弼、新野太守桓戎。桓弼之子桓宣更是曾经担任平北将军、梁州刺史、都督三州四郡诸军事、北伐中原,击败后赵军队。甚至等到了唐朝,还出了桓法嗣、桓彦范两位名臣。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铚县桓氏是厚积薄发也不为过。
比如眼下他们虽只是铚县豪强,但是宗族实力却不可小觑。
烛光下,只见戏志才指着铚县的位置,信心十足道:
“桓氏,便是破局之处!”
然而魏哲思量片刻,却有些摇了摇头:
“只凭铚县桓氏一己之力,恐怕很难闹出什么大动静。”
“自然不只他们一家。”却见戏志才目露精光的果断道:“这次我要合三桓之力,断曹氏生机!”
第290章 软饭硬吃【4K】
沛国三桓,同气连枝。
或许是中原士族竞争太过激烈的缘故,沛国桓氏虽已分家,但并未断亲。
以往相县桓氏、铚县桓氏官面上遇到什么麻烦时,龙亢桓氏照拂一二。
相应的,铚县桓氏与相县桓氏也会帮龙亢桓氏做一些不方便做的事情。
倒不至于说是黑手套,但两家的存在确实弥补了龙亢桓氏武德不兴的短板。
别看如今士族当道,可在某些方面他们未必比豪强要强。
因为地方豪强没有其他出路,只能想尽办法在乡里发展扩张。
结果一来二去,有时候豪强在地方上占据的人力资源反而强于士族。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乘氏县李氏。
他们虽是地方豪宗,但却有食客数千。
这话听起来貌似挺有古人之风的。
但,什么叫食客?
那明明就是一群不事劳作、好勇斗狠的闲散青年。
故此乘氏县李家若尽起族人,甚至能顷刻间拉出一支万人大军。
这样的实力别说一般士族了,就算是当地郡府都无法媲美。
太平时期颍川士族可以看不起他们,但乱世中可就不如这些豪强武宗了。
这点魏哲比谁都清楚。
于是在戏志才提出了这个想法之后,魏哲果断祭出了大杀器。
“联姻吧!”
烛光下,只见魏哲面不改色的开口道:
“无论美丑,只要是铚县桓氏嫡女便可。”
见魏哲有这个觉悟,戏志才当即满意的抚须而笑。
要说戏志才最满意魏哲哪一点,那估计就是年纪了。
刚过而立之年的河北霸主,这个诱惑力放在哪家大族面前估计都把持不住。
虽然这么做有让魏哲卖身之嫌,但软饭有的吃总比没得吃好。
再说了,当年光武帝刘秀也是靠卖身才赚来河北世家的支持。汉高当年刚起家的时候若是没有吕家的支持,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帝王之业。
所以打天下和吃软饭并不矛盾,就看当事人如何驾驭了。
甚至擅长吃软饭的枭雄,或许更有机会一统天下。
比如某位专爱人妻的邵某人,貌似最拿手的就是软饭硬吃。
当晚,月上中天。
刚刚被魏哲收为亲骑的桓卫便带着艰巨的任务离开了。
他的任务不仅仅是说服铚县桓氏,更要想办法带着族人混入铚县桓氏。
不过任务虽然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桓卫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暗自激动。
毕竟相县桓氏已经沉寂太长时间了,眼下能不能出人头地就看这一遭了!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