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648节

  隆隆马蹄声中,邵乂躬身上前行礼。

  “嗣祖近日可好?”邵勋拉着邵乂的手,让他坐下,笑问道。

  邵乂见陈公如此熟络的模样,心中有数了,立刻回道:“家父回乡后,与济北侯联手,迫使曹嶷退兵。”

  “曹嶷回去作甚了?”

  “大概是整顿地方,深固根本。”

  “曹嶷倒有几分眼光。”邵勋意味不明地说道。

  “曹嶷本是天师道余孽,横行青州,靠的也是天师道众。这些年他非常礼遇士人,拉拢了好些人,权势日渐稳固。”

  “他不是逼走了部分士人吗?”邵勋问道。

  “不能为他所用,始终与他对着干的,曹嶷也会下辣手。”

  恩威并施!

  邵勋不由得高看了眼曹嶷。

  这人虽然没什么大志,只想割据青州当土霸王,但手腕还是有的。

  而且,他在地方上可不是没有基本盘,“天师道余孽”就是他身份的注解。

  其实挺有意思的。

  曹嶷为邵勋提供了另一个崛起的可能,即宗教。

  宗教这玩意可以弱化出身、门第方面的劣势,让底层更容易崛起。这年头信仰天师道的士人很多,主要在兖州东部、青州、徐州、冀州一带,其中青州是天师道发展最好的地方,通过宗教信仰,可以拉拢一部分士人为其效力。

  简单来说,天师道重塑了一套社会评价体系,门第的占比下降了,对底层野心家更友好。

  “待稳固河北局势,早晚会对曹嶷动手的。”邵勋看了眼王衍,说道。

  王衍轻捋胡须,说道:“太白,可不能指望三言两语就能让曹嶷降顺,还是得动刀兵。”

  朝廷一开始根本不愿招降曹嶷,认为如果造反都能受招安,岂不是鼓励更多人造反?这两年渐渐挺不住了,开始接触曹嶷,但曹嶷拒绝降顺。

  晋廷能给的,匈奴都给了,而且条件更宽松,他又是造反起家的,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对晋廷肯定有恨意,在两方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何要降?

  现在河北大战连天,曹嶷也有些坐不住了。

  但无论怎样,他的首要诉求还是保持割据自立的地位,当青州土霸王。

  他的一切举动,都是为这个终极诉求服务的。

  为此,他现在也不是不能考虑晋廷的招安了,但具体投降哪一方,可就有说道了。

  邵勋如果指望曹嶷归顺后往青州安插官员、驻扎军队以及索要太多的钱粮,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对这种人还是要打,别指望温水煮青蛙慢慢收编。

  “现在不是动曹嶷的时候。”邵勋说道:“听闻君还带来几位渤海俊彦?”

  “是。皆为渤海高氏子弟,曾一同起兵对抗匈奴。”

  “可速召来。”邵勋说道。

  邵乂立刻让随从召高氏子弟入见。

  趁着这个间隙,他简略地介绍了下渤海高氏的情况。

  王浚仗夷建威,纵横河北时,妻舅崔毖借着他的权势,获得了平州刺史、东夷校尉之职。

  清河崔氏在河北人望很高,于是征辟了一批河北士人、豪强前往平州。

  其中,渤海高瞻与其叔父高隐先率数千家部曲庄客依附王浚避乱,后来发现王浚实在不像样,于是依附清河崔氏的崔毖,迁往辽东。

  倒不是说崔毖有啥不得了的本事,事实上他确实比王浚好,但能力一般。

  最关键的是,崔毖是崔琰曾孙,冀州士人之首,子孙世为冀州冠族——崔家在冀州的名望,就像王家在青徐的名望一样,天然具有吸引力。

  安平韩氏的韩恒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投奔辽东崔毖。

  除这两家之外,冀州大大小小的士族举家奔往辽西、辽东的太多了,他们还利用名望、关系网,为崔毖招揽辽西流民——河北战乱不休,很多人避地辽西、辽东,因为那边相对太平。

  名望、门第这种东西,在如今的社会风气、价值观之下,是真的可以当饭吃。

  崔毖何德何能?但在辽西避难的流民一听清河崔氏的声望,纷纷来投。

  冀州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强,只要一征辟,马上屁颠颠地跑过去效力。

  像高瞻这种人,甚至带着渤海数千家部曲庄客投奔。

  当然也有不鸟崔毖的。

  比如,崔毖就曾招皇甫岌为长史,岌拒绝,与兄弟族人皇甫真等俱投慕容廆。

  对皇甫岌这类关西流徙士人而言,就能很客观地看待崔毖了。

  在安定豪门皇甫氏眼中,清河崔氏名望固然高,但不足以遮蔽他们的眼睛,也没有太多亲朋故旧,去了很难受,不如投慕容鲜卑。

  邵勋听邵乂讲完这些辽东旧事,有点无语。

  他若出身清河崔氏、琅琊王氏、河东裴氏这类高门,哪怕只是個家里比较贫穷的偏远旁支子弟,也要容易太多了。

  凭借家族名望,马上就有渤海土豪高氏带几千家部曲来投靠。

  有这样的本钱,何须舔富婆呢?我不要自尊的吗?

  我意已决,以后不舔女人了,让女人来舔我。

  遐想间,人已经过来了。

  “渤海高绛拜见陈公。”一年约三十的汉子躬身作揖道。

  “起来吧,坐下说话。”邵勋抬了抬手,说道。

  高绛起身,长身肃立,不卑不亢。

  邵勋为他介绍了下身边的幕僚。

  当听到王衍之名时,高绛神色激动,长揖到底,道:“王公乃天下名士,得睹真容,实乃三生有幸。”

  邵勋再度无语。

  果然是距离产生美,他天天看王夷甫,就觉得这是个信口雌黄的老登,可在外人眼里,王衍是真的出名啊,而且似乎——破圈了?

  王老登已不仅仅是青徐士人领袖,在整个北方都很吃得开,朋友遍天下,名气传遍各个角落。

  看来以后要对老登尊敬一点了。

  后面又介绍了张宾。

  高绛也多看了几眼,道:“久仰了。”

  张宾拱了拱手,没多说。

  他的家世要比渤海高氏、封氏之流强一些。

  门第是由本郡中正三年一评。

  有的家族上一代还有人当官呢,这一代就没了。

  有的家族这一代有人当官,下一代却眼见着无望。

  这种家门,挣扎于末流寒素与土豪之间,一不留神就阶级下滑了。

  中丘张氏连续两代人当官,被赵郡中正评定为第八品门第,属于寒门,还是比渤海高氏、封氏强的。

  但他在河北出名,主要还是因为石勒,谁不知道张宾张孟孙是大胡的狗头军师啊?

  介绍完了之后,邵勋直接问道:“君来见我,想必对河北大局有教?”

  高绛偷瞄了一下邵乂,见他微不可觉地点了点头,便道:“仆愿为明公鞍前马后,光耀门楣。”

  “前番为何退兵?”

  “为匈奴所败,实乃溃退耳。”高绛不好意思地说道。

  “可能重整旗鼓?”

  高绛犹豫了一下,又见得邵乂提醒,咬牙道:“愿为明公效死。”

  其实,真不是他看不清形势,而是高氏的家底已被高隐、高瞻叔侄二人掏空了大半。

  他们带走了数千户、二万余口人去辽西,留在老家的能有多少?

  高家留守族人若想押宝邵勋,真的要倾家荡产了,甚至这还不够,还得联络些姻亲、故旧、好友,一同出兵。

  成,则大获其利。

  败,则家族消亡,至少渤海这一支算是完蛋了。

  如何抉择,真的很难,因为你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做决定。

  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意味着无数依附于你的家庭的生死荣辱。

  高绛方才说“光耀门楣”,其实就是他的条件。

  他想要得官,想要完成家族的士族化进程。

  “好。”听高绛这么一说,邵勋一拍案几,道:“君是爽利人,我也是爽利人。渤海太守崔俛办事不利,可免官回家。你若能率五千人至安平围攻匈奴,事成之后,渤海太守给你又如何?”

  “谢明公栽培!”高绛闻言,直接跪倒在地,行了个大礼,然后起身,肃立一旁,神情坚毅无比,显然豁出去了。

  邵勋和王衍、庾琛对视了下。

首节 上一节 648/9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贾珪,红楼第一莽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