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08节
名士、名人,或许能镇得住邺城。
“苟道将那边,不要拖沓了。”司马越说道:“既已侦知汲桑南逃茌平,就挥师南下,搜剿之。抓到之后,不必请示,直接挫骨扬灰。”
“诺。”郭象心中一凛,太傅对杀害他弟弟、侄儿的仇人,可真是狠啊,也真是记仇啊。
他有点怕了,第一次觉得在太傅身边当幕僚不是什么好事,但又舍不得权力的美妙滋味,一时间有些踌躇。
许昌“霸府”的信件以最高规格传递,一路换马不换人,第二天刚入夜即被呈送到了王衍案头。
郭象夹带了点私货,将他对《庄子》的一些新注解附在信中,一起送了过去。
王衍看完后,不置可否,将其交给女儿王惠风收了起来。
王景风百无聊赖地坐在一旁,直打哈欠。
王衍嫌恶地看了她一眼,骂道:“除了容貌,当真一无是处。”
王景风不知道遭了哪门子无妄之灾,一时间愣在那里,嘴也撅了起来。
王衍扭过头去,长叹一声。
王惠风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信,清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王衍暗暗赞叹,到底是当过太子妃的,有点气度,可惜不是男儿,可惜了啊。
“你怎么看?”王衍问道。
王惠风摇了摇头,道:“女儿一介妇人,如何参预大事?”
“我就要听听你的看法。”王衍耐心地说道。
王惠风沉吟了一下,道:“邵勋锋芒毕露,譬如颙府之张方,盖过诸多士人光芒,必然惹得越府名士不满。太傅本人亦不想重酬邵勋,太守之职几无可能。那么,就只能给金帛赏赐、给爵位了。”
“唔。”王衍轻捋胡须,点了点头。
其实,他觉得司马越心胸过于狭窄,不利于驭下。什么人一旦被他恨上,那真是一地鸡毛,弄得太难看。
有时候,王衍都想跑到许昌,给司马越话疗一番,让他悠着点。
老夫还想靠你捞好处呢,别乱来啊。
“持公而论,邵勋的功劳,县侯够不上,除非他抓住了汲桑。但听闻汲桑奔向了茌平,那是苟晞大军屯驻的地方,这个功劳想必与他失之交臂了。所以,亭侯、乡侯就到顶了。”王惠风继续说道:“不过,如今四方多事,说不定会滥封。苟晞即便抓住汲桑,在以往最多封个县侯,现在却说不准了,可能会有郡侯。那么,作为战功第二的邵勋,封亭侯就说不过去了。”
其实,在国朝初年,杜预有灭吴定策之功,也就封了个县侯。
当然,这是正常的。
开国之初,爵位一般都比较吝啬,卡得比较严。越往后就越松,到了王朝后期,往往滥封,寻常事也。
“胡毋辅之说邵勋练得一手好兵,你怎么看?”王衍又问道。
“女儿不通兵事。”王惠风摇了摇头,说道:“但邵勋数百里奔袭刘乔,又于长安斩杀五千鲜卑,并不似那等庸碌之人。此番击汲桑,摧锋破锐也是真的,他的银枪私兵,应有几分战力。”
王衍捋着胡须在房间内走了半天。
王景风无聊地伸了个懒腰,美好的身段显露无疑。
王惠风静静坐着,轻轻摆弄着信件。
王衍停下了脚步。
老实说,他都有点心动了。
要想在洛阳作威作福,耍弄权柄,没有能打的部队支持,还是有点困难的。
太傅不要邵勋,我能不能私下里拉拢一番呢?
他为这个想法犹豫不决,因为邵勋这个人似乎有点难以驾驭,过于跋扈了。
但他在禁军中的名气十分响亮,王衍亲眼所见。
同时也能打仗,打胜仗,这就更难得了——不得不说,邵勋奋斗五年,硬生生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活出了巨大的统战价值,就连王衍都开始打他的主意了。
“先探探太傅的口风吧。”王衍下定了决心。
第184章 先去看看再说(月票加更1)
安平广宗县城外,“邵”字大旗远远出现在地平线上。
仓皇逃至此处的千余义军一见,当场炸了:“邵贼至矣!”
一半人当场溃走,散得到处都是。
另有一半人不想跑了,战战兢兢出城,束手就擒。
刚刚从辎重车上取下铁铠、长枪,披挂整齐的银枪军士卒一看,顿时气乐了。
行军之时,不着甲、不扛枪、弓不上弦,每遇敌情,都会由辅兵取来器械,帮着他们披甲上阵。
一路上追击敌军,他们披甲、卸甲的次数太多了,大部分时候还不用打,一个个腻歪得很。
不过这也是好事。
只要打仗,必然会死人,贼众闻风而溃,倒省了许多事了,也能让更多的袍泽全须全尾回家。
追击到这会,队伍已经缩水不少。
少掉的是一千牙门军及两千丁壮,他们“护送”着缴获的财物、六七千名俘虏、两百各色工匠先行,前往汲郡。
到汲郡后,稍事休整一番,然后再经河南、洛阳返回梁县。
俘虏们的命运已经决定了:种田。
不会种不要紧,鞭挞之下,总会学会的。
广成泽环境不太好,开发程度不够,开辟出的新田地产量不高,与开荒无异——事实上就是开荒。
这是一个辛苦的活计,有时候还容易得病,让俘虏们趟第一道雷,改造好环境,再适合不过了。
“俘虏总计六千八百余,种个千余顷地没问题。”邵勋召集诸将,开始画大饼:“我已着留守之牙门军轮番派人看守,每俘种地十余亩,一年产出,供他们自己吃喝后,应还略有盈余,可拿来给战殁的儿郎们发抚恤。”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今往后,俘虏们耕田所获粮豆,就专门给银枪、牙门、长剑三军发抚恤。产多少,发多少,除非一户一年所领之粮超过二十斛,那样我才会取走多出的部分。”
“战殁儿郎的家属,可直领十年抚恤,到期后方止。”
邵勋说完后,看着大家。
其实,他定的这個标准还是低了,有点欺负晋人的感觉。
唐代规定,战殁士兵一年领十二斛抚恤(一唐斛=三晋斛),直领十年,故初期战斗力较强。
武后年间,因为几次惨败,死了太多人,这条规定名存实亡,却不知还有几人能足额领取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战争更加频繁,他甚至在南诏大送了几次人头,压根给不起抚恤了。
但怎么说呢,这玩意就和府兵一样,在打天下的时候特别好用。以后不能用了,那就再想其他办法,或者降低标准。
反正邵勋留了个口子:除去屯田俘虏们的口粮后,产多少,发多少,不够也没办法,或者你们好好打,抓更多的俘虏回来?
“将军,此乃德政,儿郎们闻之,定然感佩。”李重正色说道。
国朝其实也有抚恤,但形不成定制,随意性很大,且极少针对士兵群体。
本来大部分就是世兵或征兵,军饷都没有的,又如何谈制度层面上的抚恤呢?纵有,也是将领的个人行为,或者朝廷的临时行为,且不是每次都有,数量还很少。
邵勋定下的“恤田”,已经是制度层面的事情了,与随意性较强的个人行为完全是两个概念。
恤田或许归官府所有,但府兵、牙门军、银枪军战殁军士的家属有权分享产出,为期十年。
虽然初期肯定很少,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荒地变成熟田后,产量会进一步增加,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李重又想到,将来如果谁敢动这个地,那就得罪了所有武人,朝廷都没法拿走,除非他们能诛杀银枪、牙门、长剑军的大部分将士。
这样一来,牙门军彻底不复为朝廷所有了!李重叹了口气。
但他能反对吗?不能,何况他是支持的,底层军士真的太苦了。
“将军,俘虏们种地多少年?十年、二十年?”黄彪在一旁说道:“最好能种个二十年,临老了再放走。”
邵勋一听乐了,黄彪咋这么不把人当人看呢?最绝的是,章古等人居然连连点头,很是赞同黄彪的意见。
这帮杀才!
“现在生地多,先定个五年吧,五年后厘定户籍,成为民户。”邵勋说道:“想要更多的军田、恤田,尔等就要奋勇厮杀,抓更多的俘虏回来,开辟更多的田地。回去后和儿郎们说清楚,只有打胜仗,打更多的胜仗,他们才有更好的日子。”
“诺。”众人齐声应下了。
邵勋找他们开会,他们会找军官开会,军官再告诉士兵,如此传达到位。
武人这个群体,会慢慢变得有保障,有吸引力。
当他们能分享邵氏集团崛起所带来的好处时,这个团体就比较有凝聚力了。
人是有精气神的。
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时,所爆发出的战斗力,会让那些浑浑噩噩的军队相形见绌。
******
消息传达下去后,不出意外,所有人都士气大振。
士兵们不是不愿死战,你得帮他们解决顾虑。
我死了,家人活不下去怎么办?
我斩敌首级了,能不能拿到赏赐?
上一篇:我贾珪,红楼第一莽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