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6节
大冬天的,依然可以出征。
他记得唐末藩镇混战时期,有一年特别冷,大冬天平地雪深数尺,士兵们依然奋勇厮杀,追击溃敌。
天寒地冻之时,士兵们拉不动弓,甚至拉断弓弦,依然要战斗。
能忍耐严寒,能承受酷暑,不受农时限制,随时随地出征,这种全天候的作战能力,是募兵最大的优势。
募兵当然会成家立业,甚至于就没有不娶妻生子的,因为他们待遇好。
首次大规模开启募兵时代的唐朝,一名募兵每年的赏赐——没有军饷这个名目,只有衣赐、粮赐、钱赐,在元旦、春社、重阳、秋社、冬至等重要节日发放——折合成钱有二十余贯,这样的待遇,一家子吃好喝好完全没问题,多个小妾也不在话下。
银枪军募兵陆陆续续要娶妻生子,这没问题。
难的是将来如果要转移,无端增加成本,还不小。
但你又不可能阻止他们娶妻,这违反人性。
在这件事上,只能边走边看了。
进入云中坞后,邵勋没有急着查阅档籍,而是先看了看正在收尾建设中的坞堡。
整体呈矩形,四个角上设有角楼,比墙顶高两层,各能站数十人,一般安排弓弩手居高临下射击。
只有南侧城墙上开了门,上设门楼。
门楼与角楼之间,有飞栈连接,可互相支援。
城墙外侧还绘有刀枪剑戟图案,不知道从哪里请来的画师弄的,老实说有点浪费,但看起来挺威武的。
反正后期都是裴家出的钱,无所谓了。对他们家而言,修一个已完工一半的坞堡,那根本就谈不上投资。
不过,裴家不把这点钱放在眼里,邵勋还是很感谢他们的。
至少,他们派来的很多人深谙坞堡设计与建造。库房设哪里、水井安排在何处、过兵的道路怎么修、内部房间如何排布等等,清清楚楚。
他们甚至要求在院墙外又加建了一道稍矮的城墙,有点类似羊马墙。
羊马墙外挖壕沟,埋尖刺,用吊桥通行。羊马墙内寄放牲畜,可令整个坞堡内部更加清洁、卫生、宜居。
总之很有经验,提出的大部分意见都被采纳了。
今年入冬之前,云中坞差不多能够完工了。
整个坞堡内部分上下三层,密密麻麻建了近两千个房间,并且留有一定的新建余量。
房间不大,挤一挤住一家五口人不成问题。
士兵的房间稍大一些,居住条件更好。
最好的当然还是邵勋的馆舍了,前后两进,甚至建造了花园。
这……
老子都没提这要求,裴家的“设计师”就给安排了?
稍稍有些浪费,但看起来确实很爽啊,体现了他的地位。
看完内部结构,邵勋又登上了门口,俯瞰远处。
云中坞本身处在一处台地上,三面临沟,只有南侧有山道通行而下。
上山的路狭窄逼仄,很难走。
在邵勋看来,这个坞堡最大的优势不是有多坚固,而是地形限制了敌军,摆不开什么兵力。
哪怕来了十万人,他也就只能派一两千兵,添油战术般一批批上,其他人只能干瞪眼看着。
敌人倒是可以长期围困,但成本极为惊人。与其那样,还不如谈判呢。
史上北方遍地坞堡,有的被敌人攻破,有的安然屹立数百年,奇迹般度过了整个南北朝。
能长期生存下来的,要么战斗力强,有武勇优势,要么地势险要,让敌人无法发挥兵力优势,或者兼而有之。
云中坞,至少占了个地势险要。只要守军敢打敢拼,匈奴人真不一定拿得下来。
明年,金门坞要开工建设了,檀山坞也将起个头。
财政压力很大,以至于邵勋都想卖一些武器、铠甲了。
但终究舍不得,还是先借钱吧。实在不行,再动用准备扩军的钱。
第132章 特权阶级
云中坞内,士兵们搬来了几大箱竹简、木牍,邵勋足足看了一下午。
去年云中、金门、檀山三寨,共得粮六万五千斛,听起来很多,但由于建坞堡占用了大量人力、原本农田数量太少、沟渠太少等各种因素,远远不敷使用。
从裴妃那弄来的一千五百匹河内绢、五百贯钱早就花光了,裴康后来送的五百匹蜀锦也用了个七七八八,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
但乱世嘛,钱是最不值钱的,邵勋非常看得开。
坞堡的存在,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勤基地。
后勤基地的存在,可以让他养活这六百名银枪军士卒,并支持他们持续训练,不断提高水平,提高战斗力。
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财富。
邵勋现在很有成就感。
他的私兵从“零级”慢慢变成“一级兵”,再变成“二级兵”……
最后再上阵厮杀,活下来的会变成“精英兵”。
这才是他最大的财富,是他不会落入卸磨杀驴窘境的最大依仗——司马家的人最喜欢干这些事了,怎能没有防备?
“1300余户并州流民,6300余口人,平均一户还不满五口,开辟了161顷农田,管理着大小174头牲畜。这家底,比邵园强得有限。”邵勋将一捆竹简卷起来,放入脚边的箱子里,眼睛看着窗外的一棵白樱桃树,默默思考。
因为既要组织人手修建坞堡,又要派人开挖沟渠,平整田地,今年云中坞没有组织秋播,而是等到明年开春后再行春播。
播种面积应该还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希望能到200顷甚至更多。
新开辟的农田,即便原来并非纯粹的野地,而是被人抛荒的良田,第一年也不会有多高的产量。
邵勋让檀山坞的毛二统计三个坞堡的农田收成。毛二算术不错,最后算出来的种子收获比也就1:4的样子。也就是说,你撒15斤种子,最后只能收获60斤粮食,十分蛋疼。
第一年种粮,收成也就是图一乐。
“我为什么这么穷?”邵勋叹了口气,起身离开了庭院,在坞堡内巡视起来。
空旷的院场内,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竹匾,里面多为晾晒的山野货。
邵勋拿起一枚干蘑菇看了看,不确定是否有毒。
旁边一位老者正在给晾晒的蘑菇翻面,见到邵勋时立刻停下手,恭恭敬敬让到一旁。
“杖翁无需害怕,我又不吃人。”邵勋放下蘑菇,笑道。
没想到老者更害怕了,嘴角嗫嚅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敢。
“此蕈都是尔等采摘的?”邵勋问道。
“是。”老者答道。
“卖了换钱还是自家吃?”
“吃。”
邵勋皱了皱眉,语言交流能力有点弱啊,于是他尽量想好要问的话,让对方回答是或者否就行了。
“青黄不接时吃吗?”
“是。”
“除了蕈还吃什么?”
“野菜、野果、榆树叶、桑葚。”
邵勋点了点头。
后世21世纪,一个人一天吃一斤多粮食,他很可能吃不下去。
但往前推個几十年则不然,一个干重体力活的成年男子一天吃三斤粮食都不稀奇,因为肚里没油水。
他还记得村里有个在码头上船挑货的男人,回家后拿着脸盆在吃面,还能连汤带面吃个精光,都不知道他的胃怎么装得下的。
邵勋曾与他攀谈过。
他说早上出门吃三大碗粥,挑几担货后,撒一泡尿就感觉到有点饿了。
吃不到肉奶制品,光摄入碳水化合物的人,如果恰巧还是干重体力活的,就是这么可怕。
野菜、野果、树叶、桑葚、蔬菜以及一切能弄得到的吃食,都是他们补充营养的途径。
“今年地里收成怎样?”邵勋又问道。
“不成。”老者摇了摇头。
“有两斛吗?”
老者点了点头。
“你家分到几亩地?”
“十一亩。”
“明年好好种,会有更多地的。”邵勋从怀里摸出一把铜钱,塞到老者手里,然后离开了。
上一篇:我贾珪,红楼第一莽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