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红楼襄王

红楼襄王 第935节

  被贾琏打开了思路,王熙凤也想到了一件旧事,说道:“前些日子,我听探丫头提起过,她在襄王府见到了二丫头!”

  “二丫头在王府过得不错,她又是你的亲妹妹,往后咱们真有难处,她可以可以帮忙说情!”

  听到这话,贾琏却叹了口气,说道:“只怪当初,对迎春妹妹关心不够,只怕我们兄妹之间,也没多少情义在!”

  这话当然是事实,因为跟迎春比较生疏,所以贾琏不觉得自己能靠得上。

  王熙凤笑了笑,随后说道:“所以你们男人多是蠢的,看似在外面忙得脚不沾地,实则毫无作用屁都不是!”

  “这个家呀,还得靠我!”

  “怎么说?”贾琏没心思玩笑,很是郑重问出了这句。

  “二妹妹我关心著呢,在府里时的吃穿用度,那一样不是我关心过问,她不记你这兄长……总也得记我一些情分!”

  “何况还有林妹妹,她在咱们府里时,我也是关心备至,如今她贵为侧妃,往后怕也会称我一声‘凤姐姐’呢!”

  听到这些,贾琏难得露出笑容,可见他的心情有多高兴。

  再说另一边,贾母看著眼前的儿子,皱眉询问著事情缘由。

  贾母身旁,分别是探春和惜春,其他丫头们都被挥退了。

  “母亲,此间有官员下榻,咱们住这么多人在,确实不合规矩……”

  “咱们府上才被陛下申饬,儿子以为还是小心为妙,所以便让人腾出地方!”

  微微点头后,贾母也不再多问了。

  她已经很老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作为国公夫人的她,努力活著才是对贾家最大的保护。

  又是一番安抚后,贾政退出了房间。

  临别前还吩咐探春惜春,叫她俩务必要照顾好老太太。

  贾家众人收拾东西,足足耗费了一个时辰,才从驿站动身离开,向著十几里外码头赶了去。

  他们一行有上百人,一共雇了五条大船,差不多可以装得下来。

  时间飞逝,转眼进入寒冬,京城降下了第一场雪。

  这段时间,朝廷内又发生了件大事。

  皇帝颁布诏书,要在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推行清丈,这一诏令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毫无疑问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反对声此起彼伏,各省弹劾诏书不绝如缕,目标直指首辅赵玉山及其门人。

  这些人的弹劾,可不只是从道德层面,很多罪证都是确凿无疑。

  没办法,当下这种官僚选拔任用制度,出现贪腐舞弊的情况很正常,如王培安那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所以这种时候,只能讲政治斗争,而不会考虑客观对错。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赵玉山及其门人总体安然无恙,只有少数几人因犯的事太重,被皇帝罢官赶回了原籍。

  这样的处置力度,对比起弹压百官的手段,皇帝已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即他将继续坚定支持赵玉山。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短时间竟有上百名官员致仕,对朝局政局造成了极大损害。

  这本是朱咸铭想避免的事,可现在还是搞成了这个样子。

  不能说是皇帝水平不行,而是矛盾一旦累积到某种程度,就必然会如洪水决堤一样爆发。

  作为皇帝应该做的,只是尽可能不引发决堤,或者可控性的主动决堤,同时做好水来土掩的准备。

  陆续出现的官员致仕,最开始朱咸铭是果断同意,然后提拔一些候补官员接任。

  可这股势头并未被挡住,各地及朝中还是陆续有人辞官,皇帝也只能继续从国子监选人补充就任。

  但以当前这种交通水平,朝中和地方官员变动过于频繁,便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发生。

  钱粮征收、存储、转运、调拨,便陆续开始出现乱子,乃至于有脱节失控的情况发生。

  换言之,这次真的影响到政局稳定了!

  这些事情,全是皇帝和内阁在处理,朱景洪本人没有牵扯进此事,他如今除了负责枪炮研发之事,还主管著军队补员之事。

  十一月初八,是新兵整训结业的日子,朱景洪要亲自到场检阅。

  以往军队补员,都是由军余自行补充,各接收卫所自己训练,但今年这次在朱景洪主导下,把这种模式进行了调整。

  侍卫亲军和京营,从今往后都将统一补员和训练,并将由五军都督府直接负责此事,有专门的都督同知管理此事。

  因去年西北大战,侍卫亲军折损了不少人手,这次整训兵力在将近两万,这确实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朱咸铭一直想著,待西北之战结束后,朝廷财政情况会有极大好转,但现实却不是那么回事。

  维持西北局面,抚恤战死士卒,赏赐有功将士,水师扩充军备,稳定西南局势、维持四方布武,哪一样都是花费巨大。

  如今大明强大不假,朝廷岁入激增也是事实,但总体花销也确实上去了。

  这些事还是跟朱景洪无关,此刻他已来到了校场上,由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兼任京营总兵官)陪同。

  除此之外,即将接受军卒的侍卫亲军和京营各卫指挥使,也都身处外围陪同著。

  两万余新兵,一共临时划分了五个卫,此时全部列阵于校场上。

  朱景洪身著红色圆领团龙袍,头戴乌纱翼善冠走进了校场,在众将陪同下来到了军阵前的高台上。

  实际管理整训之事的人,乃京营一位副总兵,以及侍卫亲军两位指挥同知。

  此刻,这位副总兵来到台下,抽出佩刀向朱景洪行了军礼,而后语气严肃道:“启禀殿下,上林苑新兵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点了点头,朱景洪平静道:“开始!”

  “是!”

  北风萧萧,寒风吹动著朱景洪的衣袍,他的神色丝毫未变,静静看著校场上各个方阵。

  此刻在他左右者,乃是两名都督同知,分别是王子腾和石谦,此二人是在战后升了一级。

  其中王子腾这位都督同知,主要管理的新兵训练的事,所以眼下是由他来介绍,一旁石谦间错开插几句话。

  听著王子腾的介绍,朱景洪目光始终看著前方,毕竟眼睛看得比听到的更能说明问题。

  随著军阵移动,陆续开始有方正从朱景洪前方通过,整齐的步伐声听著就让人提气。

  “大明江山永固!”

  “皇帝陛下万岁!”

  朱景洪今日是奉旨前来,所以军队行进喊这两句不算僭越。

  “很好……搞得很好嘛!”朱景洪终于点评了一句。

  算起来,王子腾还是朱景洪的舅舅,但他这位舅舅面对外甥,心中却是格外谨慎小心。

  此时听到朱景洪肯定的评价,王子腾悬著的心总算放下了。

  此番检阅,方阵差不多有三十个,全部通过并重新列队,花费了将近二十分钟。

  “走……咱们下去看看!”朱景洪对左右吩咐道。

第749章 正统十八年春

  带著一众将领,朱景洪到了军阵前,首先站在了东西侧第一个方阵。

  这便是新训第一卫,且临时指挥使朱景洪还认得。

  “李……成勇,对吧?”

  “臣耀武中卫右都参将李成勇,拜见殿下!”

  李成勇站在方阵第一,其身后是几名千户。

  这位去年在天山作战获胜后,接受检阅时提了一摊子酒,给朱景洪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时李成勇任千总,在年初他已被提拔为京营参将,新训开始后被临时调过来,任新兵卫的指挥使。

  示意李成勇起身后,朱景洪笑问道:“今日没带酒来?”

  李成勇微微勾著腰,答道:“殿下,昔日轻浮孟浪,事后想来……臣仍觉羞愧!”

  朱景洪平静答道:“英雄豪杰,敢作敢为……又有何羞耻!”

  “只是得注意场合,我倒希望所有将领们,始终保有赤子之心,如此才能更好为朝廷立功,为陛下分忧!”

  在高位上待久了,在这种正式场合,朱景洪出口就是老干部语调。

  穿越过来已有七年,他今年不过二十三岁,但里里外外都已经变了。

  “殿下教诲,臣当谨记于心!”李成勇再度叩拜。

  而周围的一众将领,也纷纷出言附和。

  随后,朱景洪带著一众将领,徐徐通过了军阵前方。

  “恭祝殿下,长寿安康!”

  “恭祝殿下,长寿安康!”

  “恭祝殿下,长寿安康!”

  现场的呐喊声直冲云霄,所有参与训练的士兵们,都用最大的声音喊了出来。

  朱景洪有多重身份,但在军队之中无异于神,士兵们对他是无比崇敬,所以当朱景洪经过面前时,他们的声音也就会越大,

首节 上一节 935/9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昏君开始炼丹

下一篇:抗战:我用神级选择打造百万雄师

推荐阅读